治外感热病,以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创“六经辨证”之大纲。
其后,凡治“伤寒”学者,必循古训,而用古方。
吾浙江自宋代,朱翼中著《活人书》,创全面研究《伤寒论》之先例。
其后,则有元代赵道震著《伤寒类证》,吴恕辑《伤寒论赋》等;明代更有吕复的《伤寒十释》,陶华的《伤寒六书》,许兆祯的《伤寒解惑》,张遂辰的《张卿子伤寒论》等;至清代则尤多,如张志聪的《伤寒论集经》、《伤寒论纲目》,张令韶的《伤寒论直解》,高学山的《伤寒尚论辨似》,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徐彬的《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沈明宗的《六经辨证治法》,沈又彭的《伤寒论读》等;近代有邵餐芝的《伤寒论新诠》等,计约130多部。
或作诠释,或加整编,或发新义,为发扬仲景之奥秘,作了很多工作。
吕复,字元膺,晚号沧州翁。
生于元末,卒于明初,鄞县人。
少贫,因母病而攻岐黄,遇三衢郑礼之,谨事之。
郑授以古禁方,及《色脉药论》诸书,复日记“诊籍”,购古今医书,日夜研究,穷其阃奥,自是者数年,乃出而行医,取效如神。
著有《伤寒十释》,内有其对张仲景的评骘。
陶华,字尚文,号节庵,余杭人。
生于明代洪武二年,卒于天顺七年,享年94岁。
史称其治病有奇效,治伤寒一服即愈,名动一时。
著有《伤寒全书》五卷、《伤寒治例点金》二卷、《伤寒治例直指》二卷、《伤塞直格标本论》一卷、《伤寒段段锦》、《伤寒全生集》四卷。
陶氏所著,受朱肱影响较大,在治法、分证等方面,有所发展,但前人对其论说褒贬不一。
张遂臣,字卿子,号相期,祖籍江西,迁居钱塘。
生于明代万历十七年,卒于清代康熙七年,享年80岁。
早年曾入国子监习儒,为明季诸生。
体弱多病,遂日检方书,医术渐精,不仅自医,且为民众疗病,恒多效验。
先卜居武康三桥里,明亡后,返杭州,居城东菖蒲巷,以遗民自居。
晚年,以擅治伤寒,而名倾海内,著有《张卿子伤寒论》七卷。
本书以《注解伤寒论》为蓝本,旁采朱肱、许叔微、庞安时、王履等诸家学说,选论颇精,且参己见。
张志聪,字隐庵,祖籍河南,仲景四十三代裔孙,其十一世祖游宦钱塘,遂卜居湖上为杭州人。
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享年86岁。
受业于张卿子门下,并得名医卢之颐的教益,广览前贤医籍,药到病除,医名隆盛。
志聪在数十年业医之际,为光大医学,而在杭州胥山,建侣山堂,聚同道、生徒等数十人,论医讲学,从者甚众。
著有《伤寒论宗印》八卷、《伤寒论纲目》、《伤寒论集注》等。
张锡驹,字令韶,明末、清初,钱塘人。
学有家传,其先君子大章公,述岐黄诸书,并伏案而留手泽,尝谓锡驹曰:“汝当善于继吾志”。
锡驹遵遗嘱,朝夕研读,并游名医张志聪门下,钻研伤寒,学乃大进,治疑难重症,药到病除,非时医所能及。
撰《伤寒论直解》六卷,刊于康熙五十一年。
本书以《内经》理论阐述仲景学说,深入浅出,联系实际,颇多启示。
高学山,字汉峙,清代顺治、康熙间,会稽人。
少业儒,精岐黄。
尝于读书时,觉喻昌之《尚论篇》,条文中较多似是而非处,为辨清似是之处,乃著《伤寒尚论辨似》四卷,全书辨注颇详,虽仍存瑕疵,亦有很大参考价值。
柯琴,字韵伯,号似峰,生于清代康熙元年,卒于雍正十三年,享年74岁。
慈溪人。
好学博闻,工诗文,科举失利,焚书弃举子业。
柯氏虑医道日晦,乃矢志于岐黄之学。
游京师,而无所遇,过吴门,闻叶桂之医名颇盛,因栖息虞山,闭门诵读,不显医名,深入研究《内经》《伤寒》,著《内经合壁》一书。
康熙八年著《伤寒论注》四卷,贯彻了“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
康熙十三年,又著《伤寒论翼》二卷,再次强调:“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尔后,还著有《伤寒附翼》二卷,《伤寒晰疑》四卷。
总合之,而汇为《伤寒来苏集》。
叶天士曾展卷评曰:“有如是之注疏,实阐先圣不传之秘。
”孙介夫曾赞其书“上下千载,驰骋百家,前无古,后无今,竭志谈心,穷晰至理”。
徐彬,字忠可,清代康熙间,嘉兴人。
受业于江西喻昌,对仲景学说颇有研究,能提纲挈领,分析形证,阐发病机,言简意赅,辨证立法,丝丝入扣,于康熙六年刊《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一卷,推崇《尚论篇》之分析,而补其论方之不足。
另有《伤寒图说》一卷,《伤寒论注》等专著遗世。
沈明宗,字目南,又名明生。
清代康熙、乾隆间名医。
擅治时病,从实践中体会“燥”邪当分温、凉,故其治病恒多验。
治“伤寒”学,推崇方有执、喻嘉言等,于康熙三十二年著《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八卷。
本书编次仿《尚论篇》,但编注时,突出六经主证,较多个人发明。
另有《沈注金匮要略》传世。
屠人杰,字俊夫,清代乾隆间,嘉善人。
博学强记,善于于撷取众家之长,于乾隆五十三年著《伤寒经解》十卷,本书辑集前贤释《伤寒论》之善于本,并附己见,是一部有价值的,研究仲景学说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