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热病,自仲景《伤寒论》后,“六经辨证”订定了证治规范,为医家临床之准则。
随着学科的发展,知识的充实,到明、清之际,江、浙一带,根据地理特点、人体禀赋差异等,多因素的促进,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温热学派”,载入史册的有“叶、薛、吴、王”四大家。
其中王孟英则是此学派的集大成者。
浙江医家为完善温病学说努力探索,进行研究和创新的甚多,诸如吴贞、茅钟盈、章楠、雷丰、等。
吴贞,字坤安,乾隆~嘉庆间名医。
吴兴人。
曾亲炙吴中叶天士、薛生白,深探治“伤寒”之秘,故对时令感证的证治,恒多阐发。
根据其总结乃师经验,并参合临床心得,主张分热病为正伤寒、类伤寒二大门,并认为属类证者十居八九,强调仲景113方,皆为救误而设,尤其提出救逆之“述古”“新法”,对热病论治颇多创见。
著有《伤寒指掌》四卷,详察知辨证、伤寒救逆等内容,是医学上吴文化的引进者。
茅钟盈,字配京,号雨人。
世居归安,后徙武林,终老平湖乍浦。
乾隆~嘉庆间医家。
其博采《内》《难》《伤寒论》等有关内容,并系统地辑集叶氏《温热论》、薛氏《湿热条辨》等,而成《感证集腋》四卷,是一部研究温病学说难得的文献资料。
章楠,字虚谷,清、嘉庆~道光时名医。
上虞人。
幼年体弱多病,成年后性情淡泊,不求闻达,惟潜心究医,并无师传,故其学也,不局于一家之言。
最欣赏《叶天士医案》,谓:“叶氏之学,熔铸百家,汇归经义,犹如画龙点睛,另成一派。
”于是,章氏游吴门,拜会众多医家,自成一家之言,尤其对温病学说颇多发挥。
著有《医门棒喝》、《医门棒喝二集》、《素问节注类编》等。
王士雄,字孟英,号梦影,、半痴、潜斋、随息居士、华胥小隐、睡乡散人。
始祖安化,籍贯海宁,其祖曾徙钱墉。
嘉庆~同治间名医。
自幼失怙,家清贫,14岁时,即至婺州理盐务,同时自学医药,并为当时同仁疗疾,颇有医声。
后徙杭州,居24年之久,以医为业。
因战乱而归故籍,转展于桐 乡、嘉兴之间,“随居随息”,终歇浦西,一生漂泊不定,景况凄凉,但矢志于医,终身不懈,对温热病及霍乱的防治,颇多创新之见。
遗著甚丰,《温热经纬》《霍乱论》,为时病之作;《饮食谱》《四科简要方》《潜斋医方》等,系方药之著;《仁术志》《回春录》《归砚录》等,乃医疗之实录;另有参校之书则更多,后人归辑的《潜斋医学丛书》有14、15、16种不一,至今尚有遗漏的。
雷逸仙,名焕然,字春台,嘉庆~同治间。
原籍福建,后迁衢州人。
因家境窘迫,弃儒习医,从新安程芝田游,尽得其传。
道光间,举家赴龙游,悬壶于市,因医德高尚,凡经手医治者,无论轻、重,病者贫、富,咸皆殚心竭力,一视同仁。
著有《医博》四十卷,《医约》四卷。
雷丰,字松存,号侣菊,逸仙之子,故自名少逸。
生于道光十七年,卒于光绪十四年,享年52岁。
自幼随父习医,性颖悟,故医名超乃父。
丰之治病,善于观察、总结,其阅诸家之书,每能触类旁通,知常达变。
其所著《时病论》,即是以《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一节为纲领,参先圣、后贤之训,结合个人心得。
首先治病,论其常;其次,治案实践,以论其变。
俾能“知其常而通其变,则时病不难治矣”。
其从学门人程曦、江诚等,均有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