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内经》《难经》奠基,中医药学的理论即有依据。
古之学医者,必先从典籍入手,故学者颇着力于《内》《难》的注、释、训诂等工作。
浙江,历代文人从医者众,并有较多儒医,所以就自然地形成了“医经学派”。
据现存文献可证者,宋元时有王宗正的《难经疏义》,沈裕生的《素问集解》等;明代有张世贤的《图注八十一难》,马莳的《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许兆祯的《素问评林》,张景岳的《类经图翼》等;清代则更有张志聪的《素问集注》、《灵枢集注》,高世拭的《素问直解》,沈又彭的《医经读》,俞樾的《内经辨言》,莫枚士的《研经言》等,计约九十余种。
张世贤,字天成,号静庵,明代正德间,四明人。
以医术闻名,继宋代丁德用、元代滑寿之后,对《难经》八十一篇加以图释,而著成《图注八十一难经》,刊行于正德五年,流传甚广。
马莳,字元台,号仲化,会稽人。
生于明代嘉靖,卒于天启,为明代著名医学家,任职太医院正。
毕生进行《内经》的研究,于万历八年,刊《灵枢注证发微》九卷,是一部最早的《灵枢》全注本。
又于万历十四年,刊行《素问注证发微》九卷,对原文中一些难解的医理、词义,逐篇、逐节予以注释和发挥。
两书对研究《内经》颇有价值。
高世拭,字士宗,钱塘人。
生于明代崇祯九年,卒于清代康熙三十九年,享年64岁。
幼家贫,以舌耕奉母,复因科举失利,遂随倪氏习医,先授予《明医指掌》《伤寒五法》,23岁悬壶,治病颇效,深圳特区得好评。
后因己病痢,诸医治之罔效,迄冬令而自愈。
因思“以医谋利,草菅人命”,当慎。
于是,闻张隐庵在侣山堂开讲论《经》,往投而欲得深造,相处十年,尽得其传。
于康熙三十四年刊行《素问直解》九卷。
另有《伤寒论集注》《本草崇敬原》《医学真传》等。
沈又彭,字尧封,嘉善人。
清代雍正~乾隆间名医。
由儒而医,善于诗文,博览医经,著有《医经读》《伤寒论读》《女科读》《治杂病读》等。
《医经读》四卷,又彭历十寒暑,而于乾隆二十九年完稿,次年付梓,分“平、病、诊、治”四集,删繁就简,由博返约,阐发经旨,简要精当。
俞樾,字荫甫,号曲园,德清人。
清代道光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精经史及诸子百家,文名誉满大江南北。
儒而通医,研究《内经》,反对随文衍义,从考据出发作文字译释,颇多发明之处。
清代道光三十年著成《读书余录》,后经上虞俞鉴泉易名为《内经辨言》。
莫枚士,字文泉,清代嘉庆~光绪间,归安人。
博极群书,精研医理,著有《研经言》四卷、《经方释例》、《神农本草经校注》、《证原》等。
《研经言》为莫氏研究古典医著之心得,全书150篇,内容丰富,辑众说,考文义,校经文,融识见,订证释名,从源及流,成书于咸丰六年,存有莫氏藏本,以及1916年、1937年的刊本。
是学习经典医籍的参考读物。
“医经学派”,治学严谨,博学闻达,大多通儒精医,其证治疾病,审察慎微,皆学验俱丰,他们留下了大量文献,为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