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香草

《中药大辞典》:鱼香草

拼音注音
Yú Xiānɡ Cǎo
别名

留兰香,土薄荷,血香菜、狗肉香、圆叶留兰香。

出处

《分类草药性》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圆叶薄荷茎叶嫩枝头
6月采。

生境分布

野生于山野,亦有栽培者。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60~70厘米,全株疏被短毛。
地下根茎蔓延。
茎四枝形,细长,直立或斜生,略分枝。
单叶对生;椭圆形或卵状矩圆形,叶片长可达3~10厘米,边缘具锯齿,两面均疏被短毛,基部近于心脏形或钝形;无柄或近于无柄。
穗状花序顶生,小花在花轴上轮状排列,序长可达5~10匝米;花萼5齿,被有短毛;花冠4裂,白色或淡红色;雄蕊4,花丝伸出花冠;子房4裂。
小坚果卵球形,表面光滑。
花期7月。

本植物的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内含L-葛缕酮、胡薄荷酮、新异胡薄荷醇、二氢葛缕醇、圆叶薄荷酮、檀萜烯。

其变种的挥发油中还含-新异异胡薄荷醇和胡椒烯酮。

性味

《重庆草药》:"味辛,性凉,无毒。
"

功能主治

散风热,消肿毒。
治伤风感冒,胃气痛,鼻衄,目赤,疔疮热疖。

①《分类草药性》:"去风,明目,散痰,清气。
"

②《四川中药志》:"健胃止吐。
治胃气痛;外用涂脚生皲裂。
"

③《贵州药植目录》:"驱风,散热,止血,消肿毒。
治乌疔,眼赤,回归热,鼻匿,全身麻木,小儿疮疖,鼻血,伤风感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涂。

复方

治胃气痛:鱼香草二两,茴香一两,鱼鳅串半斤。
煎水服。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鱼香草

拼音注音
Yú Xiānɡ Cǎo
别名

留兰香、土薄荷、血香菜、狗肉香、圆叶留兰香

英文名
Apple Mint,Herb of Apple Mint
出处

出自《分类草药性》。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圆叶留兰香的茎、叶或嫩枝头。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ntha rotundifolia Huds.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晾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野生于山进驻。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四川、贵州。
亦有栽培者。

原形态

多年生芳香性草本,高60-100cm。
茎钝四棱形,上部多分枝,疏被柔毛。
叶对生;叶柄短或近于无柄;叶卵形、卵圆形、圆形或长圆状,长2-6cm,宽1.5-3.5cm,先端钝,基部心形,边缘具钝锯齿,上面绿色,表面皱曲,下面淡绿色,均被柔毛。
轮伞花序在茎及分要支顶端密集成圆柱形穗状花序,顶端弯曲呈镰刀形,长4-7cm,下部的花轮常疏离;小苞片披针状线形,长3-5mm;花萼钟表,长2-2.4mm,萼齿5,长0.7-0.8mm,具10肋脉;花冠白色,筒状钟形,长4-5mm,花冠外被柔毛,冠筒内无毛;雄蕊4,长约4mm,花药2室,紫色;花柱超出雄蕊,先端相等2浅裂。
小坚果卵形,长0.7-0.8mm,宽0.5-0.6mm,棕黑色,无毛。
花期8-9月,果期9-11月。

化学成分

从茎叶挥发油分得59个化合物,鉴定出24个常量成分和9个痕量成分:常量成分:α-蒎烯烯,在植物学研究与植物化学研究中又发现了多种有机酸及黄酮类化合物:咖啡酸(caffe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5,7,3′,4′-四羟基花色镁(luteolini-din),芹菜素(apigenin),蹄纹天竺素(pelargonidin),矢车菊素(cyanidin),飞燕草素(delphinidin),矮牵牛素(petunidin)和本犀草素(luteolin)[8]。

性味

味辛;性凉

功能主治

祛风;解毒;和胃;润肤。
主感冒;目疾;胃痛;疮疖;脚生皲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鲜品15-30g。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汁涂。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去风,明目,散痰,清气。

2.《四川中药志》:健胃止吐,治胃气痛;外用涂脚生皲裂。

3.《贵州药植目录》:驱风,散热,止血,消肿毒。
治乌疔,眼赤,回归热,鼻?,全身麻木,小儿疮疖,鼻血,伤风感冒。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271876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