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

《全国中草药汇编》:鲤鱼

拼音注音
Lǐ Yú
别名

大鲤鱼、鲤

来源

鲤形目鲤科鲤鱼Cyprinus carpio L.,以全鱼入药。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

功能主治

消肿,利小便,镇咳平喘,下乳安胎。
主治肾炎水肿,咳嗽气喘,乳汁不足等。

复方

治慢性肾炎:鲜大鲤鱼1条,去鳞及内脏,醋1两,茶叶2钱,共放入锅内,加水炖熟,空腹吃。

治咳嗽气喘:鲤鱼1条,去鳞,泥裹炮熟,去刺研末,同糯米煮粥,空腹服。
日服1次。

治口眼歪斜:将鲤鱼血和白糖,调匀后涂患侧。

治慢性中耳炎:将耳内脓汁擦净,然后将鲜鲤鱼胆汁滴入耳中,用棉球填塞耳孔,每日1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鲤鱼

拼音注音
Lǐ Yú
别名

赤鲤鱼,赪鲤。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鲤科动物鲤鱼全体

生境分布

分布很广,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闽江诸流域及云南、新疆等地湖泊、江河中均有。

原形态

体呈纺锤形而侧扁,背部在背鳍前稍隆起。
成鱼大者长达90余厘米。
口端位,呈马蹄形;吻钝,唇厚。
上颚两旁有短触须1对,口的后角有长触须1对;长触须长约为短触须的2倍。
下咽齿3行,内侧齿呈臼齿状。
鳃孔阔。
鳃耙15~22,多数为18~21。
鳞大,圆形,紧着于皮肤,呈覆瓦状排列;侧线鳞33~39。
背鳍Ⅲ~Ⅳ15~22,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臀鳍Ⅲ5~6;背鳍及臀鳍均有1强大的硬刺,硬刺后缘呈锯齿状;胸鳍Ⅰ15~16;腹鳍Ⅱ8~9;尾鳍17~19。
体背部纯黑色,侧线的下方近金黄色,腹部淡白色,背、尾鳍基部微黑。
雄鱼的尾鳍和臀鳍呈橙红色。

多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池沼的松软底层和水草丛生处。
适应性很强。
主要以螺、蚌、昆虫的幼虫及水革和丝状藻类为食。
产卵期4~5月。
冬季游入深水底层越冬。

化学成分

新鲜鲤肉约含肉浆86%,肉基质13%。
鲤肉的一般化学组成,因产地、季节、环境、年龄、营养状况等而有差异,食部每100克约含水分77克,蛋白质17.3克,脂肪5.1克,灰分1克。
在冬季,鲤肉的蛋白质及一些氨基酸含率俱降低,在肌肉水提出物中胱氨酸,组氨酸、谷氨酸、甘氨酸、α-丙氨酸、肌氨酸减少,而赖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则尚恒定。
鲤肉的游离氨基酸为呈味的主要成分。
在10余种游离酸中,以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为最丰富。

鲤肉约含肌酸0.35%,磷酸肌酸0.02%;老鱼的肌酸可上升至0.46%。
鲤肉放置时,可产生挥发性含氮物质、挥发性还元性物质及组胺等。
例如在18~22℃储藏24小时,产生挥发性含氮物质N17.4毫克%,挥发性还元性物质11.75微克当量/克,组胺<2.2毫克%。

关于维生素,食部每100克中有核黄素0.10毫克,尼克酸3.1毫克;另一资料,含维生素A20国际单位,B1_400微克,B2_80微克,尼克酸2.0毫克;又鲜肌肉每100克有维生素C0.15毫克。
又,鲤肌肉还含组织蛋白酶A、B及C。

归经

入脾、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牌、肺、肝三经。
"

②《本草再新》:"入肝、肺、肾三经。
"

性味

甘,平。

①《别录》:"味甘,寒。
"

②《药对》:"平。
"

功能主治

利水,消肿,下气,通乳。
治水肿胀满,脚气,黄疸,咳嗽气逆,乳汁不通。

①《别录》:"主咳逆上气,黄疸,止渴;生者主水肿脚满,下气。
"

②《药性论》:"烧灰。
末,糯米煮粥,治咳嗽。
"

③《本草拾遗》:"主安胎。
胎动、怀妊身肿,为汤食之。
破冷气痃癖气块,横关伏梁,作鲙以浓蒜虀含之。
"

④《滇南本草》:"治痢疾,水泻,冷气存胃,作羹食。
"

⑤《纲目》:"煮食,下水气,利小便;烧末,能发汗,定气喘、咳嗽,下乳汁,消肿。
"

⑥《本经逢原》:"治便血,同白蜡煮食。
"

复方

①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大鲤鱼一头,醇酒三升。
煮之,令酒干尽,乃食之,勿用醋及盐、豉他物。

②治水病身肿:鲤鱼一头,极大者。
去头尾及骨,唯取肉,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升,和鱼肉煮,可取二升以上汁,生布绞去滓。
顿服尽,如不能尽,分为二服。
后服温令暖,服讫下利,利尽瘥。

③治水肿胀满:赤尾鲤鱼一斤。
破开,不见水及盐,以生矾五钱,研末,入腹内。
火纸包裹,外以黄土泥包,放灶内煨熟取出,去纸泥,为粥食,一日用尽。

④治上气咳嗽,胸膈妨满气喘:鲤鱼一头。
切作鲙,以姜醋食之,蒜虀亦得。

⑤治黄疸:大鲤鱼一条。
放火中煨熟,分次食用。

⑥治痈肿:鲤鱼烧作灰,醋和敷之。

临床应用

用于利尿消肿:取约1斤重的新鲜鲤鱼1条,除去鳞及内脏,和赤小豆1两加水煮热,不加油盐醋及其他调味料。
于早饭前或与早饭同时1次服完。
病重者1天可服两剂,轻症及巩固疗效阶段可只服半剂。
临床观察9例门静脉性肝硬化伴见浮肿或腹水患者,服药后尿量均显着增加,最快者3天,最慢者10天,平均5天;随着尿量增多,浮肿及腹水亦先后逐渐消退。
但停药后利尿作用又有下降现象。
此外,亦有用鲤鱼配合茶叶、食醋煎服,治疗慢性肾炎水肿11例,亦获得显着的利尿消肿效果。

各家论述

①《本草衍义》:"鲤鱼,《素问》曰,鱼热中。
王叔和曰,热则生风。
食之所以多发风热,诸家所解并不言。
《日华子》云鲤鱼凉,今不取,直取《素问,为正。
万一风家更使食鱼,则是贻祸无穷矣。
"

②《纲目》:"鲤,其功长于利小便,故能消肿胀、黄疸、脚气、喘嗽、湿热之病。
作鲙则性温,故能去痃结冷气之病。
烧之则从火化,故能发散风寒,平肺通乳,解肠胃及肿毒之邪。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鲤鱼

拼音注音
Lǐ Yú
别名

赤鲤鱼、鲤拐子、鲤子

英文名
cyprinoid, Carp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1.《食疗本草》:鲤鱼,可去脊上两筋及黑血,毒故也。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鲤鱼的肉或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鲤鱼可用网捕钓钩捕等。
多为鲜鱼入药。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池沼的松软底层和水草丛生处。

资源分布:除西藏以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

原形态

鲤鱼,体呈纺锤形,侧扁,腹部圆。
吻钝。
口端位,呈马蹄形。
须2对。
眼小,位于头纵轴的上方。
下咽齿3行,内侧的齿呈臼齿形。
鳞大,侧线鳞33-39。
鳃耙一般为18-22。
背鳍3,15-21,第3硬刺坚强,后缘有锯齿。
臀鳍3,5。
第3硬刺后缘也有锯齿。
身体背问号 纯黑色,侧线的下方近金黄色,腹部淡白色。
背、尾鳍基部微黑,雄鱼尾鳍和臀鳍橙红色。

栽培

生活习性,为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淡水各种水域中杂食性,吃小型动、植物和浮游生物、腐屑、人工饲料。
水温在10℃以上开始摄食,随水温升高,摄食量增加;秋季为越冬积蓄体脂而大量摄食,繁殖季节,食量减少,直到产卵结束。
在天然水域中鲤鱼最在可长于到20kg,3龄之内生长快。
3龄以后生长变慢。

养殖技术,雄鱼1年性成熟,雌鱼2年性成熟,寒冷的北方比南方性成熟较晚。
流水或静水中均可产卵,卵量达几十万粒。
粘性卵,受精卵3-5天可孵化出鱼苗。
人工养殖时,为了使亲鱼发情、交尾、产卵、孵化的时间集中做到同期化,多采用外缘激素对亲鱼催情,我国南北各地养鱼场都普遍应用。
初生的鱼苗称为“水花”;经过15天饲养,长至22cm长时称为“乌仔头”;长至3cm以上称为“夏花”;再经3-5个月长至10-17cm时的鱼种,称为“秋片”或“秋花”;冬季出塘的鱼种,称为“冬片”或“冬花”;第2年春季出塘的鱼种,称为“春片”或“春花”,以上统称为1龄鱼种或仔口鱼种。
春片鱼种再经1年饲养,长至50-500g时称为老口鱼或过池鱼种。

饲养管理,人工养殖鲤鱼有池塘养鱼、水库养鱼、湖泊养鱼、沟汊养鱼,还有网箱养鱼、流水养鱼等多种方法。
当前提倡大水面池塘放养大规格鱼种,成活率高,生长快,经济效益明显。

放养鱼苗的池塘多在冬季平整修补、消毒、冷冻和日晒以清除病害和野杂鱼。
在放养前7-8天向池内注入新水50-1hm2225万-300万尾投放。
放养后可每日投洒豆闪、草浆以及用大草沤肥,投入酵粪肥和适当施入化肥以培养浮游物生。
鱼荔长到3cm成为夏花后要拉网分塘稀养,也可做产品出售。
池塘放养夏花以每1hm2 5.25万-6.75万尾为宜,生长快速。
夏化饲料可投放浮萍、豆饼、糖麸以及青草等7。
成鱼可利用池塘精养,在养殖技术上综合强化,贯彻“水、种、食、密、混、轮、防、管”八字方针,增产增值。
并可利用网箱养鲤、流水养鲤、稻田养鲤等多种形式,鲤鱼在水库、池沼中饲养,捕捞较难。

化学成分

鲤肉的一般化学组成,因产地、季节、环境、年龄、营养状况等而有差异。
每100g约含水分77g,蛋白质17.3g,脂肪5.1g,灰分1g。
在冬季,鲤肉的蛋白质及一些氨基酸含量均降低,在肌肉水提物中胱氨酸组氨酸,谷氨酸,甘氨酸,α-丙氨酸,肌氨酸减少,而赖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则尚恒定。
鲤肉的游离氨基酸为呈味的主要成分,在10余种游离酸中,以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为最丰富。
含饱和脂肪酸硬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不饱和脂肪酸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有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含肌酸,磷酸肌酸3.1mg,另一资料,含维生素A20u,B1400μg,B280μg,烟酸2.0mg。
鲜肌肉每100g有维生素C0.15mg。
此外尚含组织蛋白酶A、B及C。

药理作用

鲤鱼为淡水鱼,其资源丰富,现已作为提取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主要原料。
其EPA和DHA主要药理作用有降血压 4脂,抗血栓,降低血液粘度,对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归经

脾;肾;胃;胆经

性味

味甘;性平

注意

风热者慎服。

功能主治

健脾和胃;利水下气;通乳;安胎。
主胃痛;泄泻;水湿肿满;小便不利;脚气;黄疸;咳嗽气逆;胎动不安;妊娠水肿;产后乳汁稀少

用法用量

内服:蒸汤或煮食,100-240g。
外用:适量,烧灰,醋调敷。

复方

①洽卒肿满,身面皆洪大:大鲤鱼一头,醇酒三升。
煮之,令酒干尽,乃食之,勿用醋及盐、鼓他物。
②治水病身肿:鲤鱼一头,极大者。
去头尾及骨,唯取肉,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升,和鱼肉煮,可取二升以上汁,生布绞去滓。
顿服尽,如不能尽,分为二服。
后服温令暖,服讫下利,利尽瘥。
③洽水肿胀满:赤尾鲤鱼一斤。
破开,不见水及盐,以生矾五钱,研未,人腹内,火纸包裹,外以黄土泥包,放灶内偎熟取出,去纸泥,为粥食,一日用尽。
④治上气咳嗽,胸隔妨满气喘:鲤鱼一头。
切作绘,以姜醋食之,蒜亦得。
⑤治黄疽:大鲤鱼一条。
放火中偎熟,分次食用。
⑥治痈肿:鲤鱼烧作灰,醋和敷之。

临床应用

用于利尿消肿:取约1斤重的新鲜鲤鱼1条,除去鳞及内脏,和赤小豆1两加水煮熟,不加油盐醋及其他调味料。
于旱饭前或与早饭同时1次服完。
病重者1天可服两剂,轻症及巩固疗效阶段可只服半剂。
临床观察9例门静脉性肝硬化伴见浮肿或腹水患者,服药后尿量均显着增加,最快者3天,最慢者10天,平均5天;随着尿量增多,浮肿及腹水亦先后逐渐消退。
但停药后利尿作用又有下降现象。
此外,亦有用鲤鱼配合茶叶、食醋煎服,治疗慢性肾炎水肿11例,亦获得显着的利尿消肿效果。

各家论述

1.《别录》:主咳逆上气,黄疸,止渴:生者主水肿脚满,下气。

2.《药性论》:烧灰,未,糯米煮粥,治咳嗽。

3.《本草拾遗》:主安胎。
胎动、怀好身肿,为汤食之。
破冷气疙癖气块,横关伏梁,作给以浓蒜食之。

4.《滇南本草》:治痢疾,水泻,冷气存胃,作羹食。

5.《纲目》:煮食,下水气,利小便;烧未,能发汗,定气喘、咳嗽,下乳汁,消肿。

6.《本经逢原》:治便血,同白蜡煮食。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68060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