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蹄草

《中药大辞典》:羊蹄草

拼音注音
Yánɡ Tí Cǎo
别名

紫背草,假芥兰、爆仗草,红背叶,叶下红、喇叭红草,小蒲公英、七十二枝花、牛尾膝,紫背犁头草,山羊草、天毛草,土黄连、野芥兰。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菊科植物一点红全草带根全草
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田园、路边或草丛中。
分布广东、广西、贵州、福建、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
茎直立,或近根部倾斜,紫红色或绿色,秃净或被疏毛。
基生叶卵形、琴形,长5~10厘米;上部的叶较小,常为全缘或具粗锯齿,基部多少抱茎;叶面绿色,背常为紫红色。
头状花序,顶生;梗长5~8厘米,每为2分歧;总苞片矩圆形,2列,绿色,基部膨大;花托平坦;花两性,全部为管状花,花冠与苞片几等长,紫色,外表有短毛,5裂,雄蕊5,药截头状,顶部有一腺状尖头,基部钝;雌蕊1,子房下位,柱头分叉,稍伸出于花药之上。
瘦果长约3毫米,狭矩圆形,有棱,冠毛白色,柔软。
花期7~11月。
果期9~12月。

性状

干燥全草。
长约30厘米左右,根茎细长,圆柱形,浅棕黄色。
茎多分枝,细圆柱形,有纵纹,灰青色或黄褐色。
叶纸质,多皱缩,灰青色,基部叶卵形、琴形;上部叶较小,基部稍抱茎。
头状花序干枯,花多脱落,仅存花托及总苞,苞片茶褐色,干燥膜质。
瘦果浅黄褐色,冠毛极多,白色。
有干草气,味淡略咸。
以足干、叶多者为佳。

化学成分

全草含生物碱、酚类。

性味

苦,凉。

①《岭南采药录》:"味甘,性平。
"

②《南宁市药物志》:"苦,凉。
"

③《广东中药》Ⅱ:"性凉,味淡,无毒。
"

注意

《广东中药》Ⅱ:"孕妇慎用。
"

功能主治

清热,利水,凉血,解毒。
治痢疾,腹泻,便血,水肿,肠痈,聘耳,目亦,喉蛾,疔疮,肿毒。

①《岭南采药录》:"治肠痔泻血,利小儿积虫,治五疳、开胃进食,解鱼毒。
"

②《福建民间草药》:"活血消肿,利尿逐水。
"

③《陆川本草》:"凉血消炎。
治伤口感染红肿。
"

④《南宁市药物志》:"止痛,消恶毒大疮,眼结膜炎。
"

⑤《生草药手册》:"治乳疮,痢疾。
"

⑥《野生药植图说》:"可作麻疹的洗涤剂。
"

⑦《广东中药》Ⅱ:"清解大肠湿热,凉血生肌,消肿拔毒。
治痢疾、脱肛,麻疹后热毒内困,赤眼,疮疖肿毒,湿疹痒痛,乳疮,小儿生殖器红肿。
"

⑧《广西中草药》:"治跌打,蛇伤。
"

⑨《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湿热腹泻,感冒发烧,咽喉肿痛,口腔溃疡。
"

⑩《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抗菌消炎。
治急性上呼吸道炎,肺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乳腺炎,慢性盆腔炎,痢疾,腹泻,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8钱。
外吊:煎水洗或捣敷。

复方

①治赤白痢证及远年便血:羊蹄草和猪精肉煎汤服之。

②治肠炎,腹泻:一点红四两,番桃叶四两。
加水适量,煎成1250毫升,每日二次,每次50毫升。

③治水肿:鲜一点红全草、灯心草各二两。
水煎,饭前服,日两次。

④治肾盂肾炎:一点红一斤,狗肝菜一斤,车前草半斤。
水煎成500毫升。
成人每日三次,每次10毫升。

⑤治妇人乳痈初起:鲜一点红茎叶一握,加红糖共捣烂,加热敷贴。

⑥治无名肿毒,对口疮:鲜一点红叶一握,加红糖捣烂敷贴,日换两次。

⑦治指疔:鲜一点红同砂糖少许捣烂敷。

⑧治聤耳:鲜一点红,洗净,用开水浸润后。
捣取自然汁。
先洗净患耳,再将药汁漓入,日二、三次,有排脓、消肿、止痛之效。

⑨治风热翳膜:野芥兰四两,梅片一分。
共捣烂,敷眼眶四周。

⑩治喉蛾:鲜一点红三两,水煎,频频含咽。

⑾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扁桃体炎:一点红、古羊藤各等量。
上药每斤煎浓液500毫升。
三个月至三岁,每次20~40毫升,三岁以上酌情增加。

⑿治溃烂飞疡:鲜一点红茎叶捣烂,敷于患处,日夜各换一次。

⒀治跌打肿痛:野芥兰八两,土牛膝四两。
共捣烂,敷患处。

⒁治小儿疳积,野芥兰根三钱。
蒸瘦猪肉吃。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及支气管肺炎

以一点红注射液为主,配合其他对症疗法,共治疗上呼吸道感染60例、支气管肺炎26例,年龄以1~3岁为最多。
剂量:6个月以下每天用1~2毫升,6个月至1周岁用2~4毫升,2~3岁4~6毫升,4~6岁6~9毫升,7~10岁9~12毫升,10岁以上12毫升,均分2~3次肌肉注射。
疗效: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后体温多数在2~3天恢复正常,咳嗽逐渐减轻,3~4天全愈出院;支气管肺炎,体温多在3~4天恢复正常,咳嗽气喘及肺部罗音均逐渐消失,5~6天痊愈出院。
此外,临床上也可用一点红全草煎剂,每剂0.5~1两,分2~3次服,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等;或用全草加食盐少许捣烂外敷,治乳腺炎、疖肿等;也可用全草煎液,作为外阴湿疹、阴道炎的局部洗涤剂。

备注

同属植物小一点红外形与本种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总苞短于花冠,下部的叶卵形,仅有粗齿,不为琴状分裂。
其全草亦入药用,功效与本品基本相同。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羊蹄草

拼音注音
Yánɡ Tí Cǎo
别名

紫背草、假芥兰、爆仗草、红背叶、叶下红、喇叭红草、小蒲公英、七十二枝花、牛尾膝、紫背犁头草、山羊草、天毛草、土黄连、野芥兰、乳汁草、空筒单、千日红、紫背地丁、野苦买、兔草、兔子参、乌疔草

英文名
Sowthistle Tasselflower Herb
出处

1.出自《岭南采药录》。

2.《植物名实图考》:紫背草,生南赣山坡。
形全似蒲公英而紫茎,近根叶叉微稀,背俱紫,梢端秋深开紫花,似秃女头花,不全放,老亦飞絮。
功用同蒲公英。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一点红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milia sonchifolia D C.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村旁、路边、田园和旷野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

原形态

一点红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40cm。
茎直立或的基部倾斜,紫红色或绿色,光滑无毛工被疏毛,多少分枝,枝条柔弱,粉绿色。
叶互生;无柄;叶片稍肉质,生于茎下部的叶卵形,长5-10cm,宽4-5cm,琴状分裂,边缘具钝齿,茎上部叶小,通常全缘或有细齿,上面深绿色,下面常为紫红色,基部耳状,抱茎。
头状花序直径1-1.3cm,具长梗,为疏散的伞房花序,花枝常2歧分枝;花全为两性,筒状,花冠紫红色,5齿裂;总苞圆柱形,苞片1层,与花冠等长。
瘦果狭矩圆形,长约3mm,有棱;冠毛白色,柔软,极丰富。
花期7-11月;果期9-12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约30cm。
根茎细长,圆柱形,浅棕黄色;茎少分枝,细圆柱形,有纵纹,灰青色,基部叶卵形、琴形,上部叶较小,基部稍抱茎;纸质。
头状花序干枯,花多已脱,花托及总苞残存,苞片茶褐色,膜质。
瘦果浅黄褐色,冠毛极多,白色。
有干草气,味淡,略咸。

以干燥叶多者为佳。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生特碱:克氏千里光碱,多榔菊碱[1]。
又含黄酮类成分:金丝桃甙[2],三叶豆甙,槲皮甙,芸香甙,槲皮素[3]。
还含三萜类成分:熊果酸[3],西米杜鹃醇,β-谷甾醇,豆甾醇[4],以及正二十六醇,三十烷[3],蜂花酸,棕榈酸[4]。

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本品煎剂,对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棕榈酸和蜂蜜酸。

性味

味苦;性凉

注意

《广东中药》Ⅱ:孕妇慎用。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上呼吸道感染;口腔溃疡;肺炎;乳腺炎;肠炎;菌痢;尿路感染;疮疖痈肿;湿疹;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8g,鲜品15-30g;或捣汁含咽。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复方

1.治赤白痢证及远年便血方:羊蹄草猪精肉,煎服之。
2.治肠炎,腹泻方,一点红番桃叶,煎汤内服。
3.治水肿方:一点红,灯心草,水煎,饭前服,日二次。
4.治无名肿毒方,鲜一点红,红糖,捣烂外敷。
5.治喉蛾方,鲜一点红,水煎,频频含服。
6.治风热翳膜方,野芥兰,梅片,共捣烂,敷眼眶四周。

各家论述

1.《岭南采药录》:治肠痔泻血,利小儿积虫,治五疳,开胃进食,解鱼毒。

2.《福建民间草药》:活血消肿,利尿逐水。

3.《陆川本草》:凉血消炎。
治伤口感染红肿。

4.《南宁市药物志》:止痛,消恶毒大疮,眼结膜炎。

5.《生草药手册》:治乳疮,痢疾。

6.《野生药植图说》:可作麻疹的洗涤剂。

7.《广东中药》Ⅱ:清解大肠湿热,凉血生肌,消肿拔毒。
治痢疾、脱肛,麻疹后热毒内困,赤眼,疮疖肿毒,湿疹痒痛,乳疮,小儿生殖器红肿。

8.《广西中草药》:跌打,蛇伤。

9.《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湿热腹泻,感冒发烧,咽喉肿痛,口腔渍疡。

10.《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抗菌消炎。
治急性上呼吸道炎,肺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乳腺炎,慢性盆腔炎,痢疾,腹泻,毒蛇咬伤。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46034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