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外肾

《中药大辞典》:羊外肾

拼音注音
Yánɡ Wài Shèn
别名

羊石子,羊肾。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牛科动物山羊绵羊睾丸
宰羊时,割取睾丸,洗净血液,悬通风处晾干。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羊肉"条。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肾经。
"

性味

①《随息居饮食谱》:"甘,温。
"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甘咸,无毒。
"

注意

《随息居饮食谱》:"下部火盛者忌之。
"

功能主治

补肾,益精,助阳。
治肾虚腰痛,遗精,带下,阳痿,消渴,小便频数,疝气,睾丸肿痛。

①《纲目》:"主治肾虚精滑。
"

②《随息居饮食谱》:"功同内肾而更优。
治下部虚寒,遗精淋带,症瘕疝气,房劳内伤,阳痿阴寒,诸般隐疾。
并宜煨烂,或熬粥食,亦可入药用。
"

③《四川中药志》:"益精助阳,补肾。
治虚损盗汗,肾虚阳痿,消渴,小便频数,劳伤腰痛,下焦虚冷及睾丸肿痛。
"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入丸剂。

复方

①治遗精梦漏:舶上茴香、胡芦巴、破故纸、白龙骨各一两,木香一两半,胡桃肉三七个,羊石子三对。
上五味为末,下二味同研成膏,和酒浸蒸饼杵热,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②治肾虚阳萎:雄羊外肾二对;鹿茸、菟丝各一两,茴香五钱,共研末。
将羊外肾入酒煮烂,和药末捣泥成丸,阴干。
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温酒送下,每日三次。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羊外肾

拼音注音
Yánɡ Wài Shèn
别名

羊石子、羊肾

英文名
Goat or sheep testicle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睾丸。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apra hircus Linnaeus2.Ovis arie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宰杀公着时,割取睾丸,洗净,悬通风处晾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为饲养家畜之一,口种颇多。

2.为饲养家畜之一,品种多达300余种。
群居动物,以草类粉良。
怕热不怕冷。

资源分布:1.分布于全国各地。

2.分布几遍全国,以北部和西北地区为多。

原形态

1.山羊,体长1-1.2cm,体重10-35kg。
头长,颈短,耳大,吻狭长。
雌雄额部均有角1对,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后弯,角质中空,表面有环纹或前面呈瘤状。
雄者颌下有总状长须。
四肢细,尾短,不甚不垂。
全体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杂等多种。

2.绵羊,绵羊为人们较早驯养的家畜。
基体重随品种而不同,最小不过20kg,最大可达150-200kg。
外形特征亦有多样。
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二者皆无角;有的仅雄性有角。
角形与羊尾也因种而有差异其被毛接近原始品种者,具有两层:外层为粗毛可蔽雨水,内层为纤细的绒毛,藉以保温。
但改良品种仅存内层的绒毛。
前后肢两趾间具有一腺体,开口于前部。
具有泪腺。

化学成分

羊睾丸含抑制素,为一种糖蛋白,还含睾丸甾酮和透明质酸酶。

药理作用

1.性激素样作用从丰、猪、牛等精液或睾丸制取的抑制素是一种糖蛋白,可能是一种天然的避孕物质。
它能抑制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所致卵泡刺激素的分泌增加,因此减轻动物子宫和卵巢的重量,抑制素尚能直接抑制垂体释放FSH使血中FSH的含量下降,此作用在去势动物更为敏感。
抑制素对体外培养的垂体组织也有抑制FSH分泌的作用。

本品主含睾丸甾酮。
睾丸酮及其衍生物丙酸睾丸甾酮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如对生殖系统的作用,对代谢的作用,促进造血功能、延缓衰老、抗冠心病与心梗、免疫反抗早孕作用等,详见“牛鞭。
”2.促进扩散吸收作用从 羊睾丸制取的透明质酸酶是一种糖苷酶,兼有水解酶和糖苷转移酶的双重活性。
HY直接作用于基质,对透明质酸的葡萄糖胺键有水解和解聚作用,能使局部储液或皮下注射的药液扩散,加速吸收,减轻组织的肿胀和疼痛,也有利于局部水肿、积血和炎性渗出物的消散和吸收,与胰岛素合用,尚可防止注射部位药液浓度过高所致脂肪组织萎缩。

3.对实验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多数实验表明HY能减轻心便病人及犬缺血性损伤,并能缩小梗死范围。
在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后早期静注HY 1500u/k已能显着缩小IS,给药组的 dp/dt max、-dp/dt max和V max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并且对左心室心肌收缩性也有一定改善。
但也有报道,给急性心便病人透明质酸酶500U/kg已溶于葡萄糖液中静滴每6h1次,共用 8次,对缩小心便范围并无良好作用。

归经

肾经

性味

味甘;咸;性温

注意

阴虚火旺者禁服。

功能主治

补肾;益精;助阳。
主肾虚精亏;腰背疼痛;阳痿阴冷;遗精;滑精;淋浊;带下;消渴;尿频;疝气;睾丸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一对;或入丸、散。

各家论述

1.《纲目》:主治肾虚精滑。

2.《随息居饮食谱》:功同内肾而更优。
治下部虚寒,遗精淋带,症瘕疝气,房劳内伤,阳痿阴寒,诸般隐疾。
并宜煨烂,或熬粥食,亦可入药用。

3.《四川中药志》:益精助阳,补肾。
治虚损盗汗,肾虚阳痿,消渴,小便频数,劳伤腰痛,下焦虚冷及睾丸肿痛。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50517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