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鱼,石头鱼,江鱼,黄鱼,海鱼、黄瓜鱼。
《食性本草》
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的肉。
①大黄鱼,又名:大黄花鱼。
体近长方形而侧扁,背缘及腹缘的前方隆凸而后方为低。
体长约30余厘米。
头大而侧扁,吻圆钝。
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宽而稍隆凸。
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圆而小,后鼻孔长形,较大,接近于眼。
口前位,宽阔而斜。
上、下颌相等,唇薄;上颌骨能伸缩。
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端有一扁棘。
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
鳃耙较长。
鳞片栉状,侧浅鳞57;侧线下鳞较侧线上鳞为大。
背鳍及臀鳍的鳍条部2/3以上均蒙小圆鳞。
侧线前部较弯曲,后部较直。
背鳍Ⅷ~Ⅹ31,起点在胸鳍起点的上方。
臀鳍Ⅱ9,起点约与背鳍鳍条的中部相对,胸鳍15,起点在鳃盖后。
腹鳍小于胸鳍。
尾鳍楔形。
体背侧灰黄色,下侧金黄色;背鳍及尾鳍灰黄色,胸鳍、腹鳍及臀鳍为黄色。
多活动于海水中下层,有洄游习性。
分布我国东海、南海;浙江舟山群岛最多,黄海很少见。
②小黄鱼,又名:小黄花鱼,花鱼,古鱼,大眼。
形状和大黄鱼相近而小。
体长约20厘米。
侧线鳞60~63。
背鳍Ⅸ34~36,起点与胸鳍的起点相对。
臀鳍Ⅱ9,起点稍后于背鳍鳍条的中部。
胸鳍19,长而尖,末端超过腹鳍的末端。
腹鳍稍短于胸鳍。
尾鳍楔形。
体背侧灰褐色,两侧及腹侧为黄色,背鳍边缘灰褐色。
有洄游习性。
分布我国黄海、渤海。
以上两种动物的干制品,头骨中的耳石、鳔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每100克大、小黄鱼分别含:水分81,79克;蛋白质17.6,16.7克;脂肪0.8,3.5克;灰分0.9,0.9克;钙33,43毫克;磷135,127毫克;铁0.9,1。
2毫克;硫胺素O.01,O.01毫克;核黄素0.10,0.14毫克;尼克酸0.8,O.9毫克。
每1公斤鲜石首鱼含碘120微克。
《本草撮要》:"入足阳明、少阴经。
"
甘,平。
①崔禹锡《食经》:"味甘,温,无毒。
"
②《医林纂要》:"甘咸,平。
"
①《本草汇言》:"动风发气,起痰助毒。
"
②《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发疮助热。
"
①崔禹锡《食经》:"主下利,明目,安心神。
"
②《开宝本草》:"和莼菜作羹,开胃益气。
"
③《随息居饮食谱》:"填精。
"
黄花鱼、石头鱼、鱢、江鱼、黄鱼、海鱼、黄瓜鱼
出自《食性本草》。
药材基源: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和小黄鱼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seudosciaena crocea, 2.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
采收和储藏:在鱼汛期捕捞,捕后,除去肉脏,洗净,鲜用或冷藏。
生态环境:1.为暖温性回游鱼类。
栖息于60m以内近海的中下层。
喜集群,食性广,主要摄食小型鱼类、节肢类等动物。
能发声,生殖期更盛。
一生能多次产卵,产卵场均在河口附近或岛屿、内湾近岸浅清洁工我。
产卵期分春秋二季。
怀卵量一般为20万-50万粒,卵浮性,球形,很1.19-1.55mm,有无色油球1个。
秋冬随水温下降。
鱼群向南回游越冬。
2.为温水性底层鱼类。
喜栖息于软泥或泥沙质海底。
食性广。
能发声,在生殖期常发出“咯咯”、“沙沙”声。
生殖期在北方海区于4-5月间产卵,怀卵量平均为7万-15万粒,卵浮性,球形,直径1-1.45mm,有油球1个。
秋末冬初,鱼群南下作适温回游。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
2.我国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
1.大黄鱼,体侧扁,一般体长为40-50cm,大者长达75cm。
头较大,具发达粘液腔。
吻钝尖,有4个吻孔。
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圆凸。
口前位,宽阔而斜,下颌稍突出牙细尖,上凳牙多行,外行牙稍扩大;下颌牙2行,内行牙较大。
颏部具4个不明显小孔。
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端有一扁棘,鳃孔大,鳃耙+,细张。
头部和体的前部被圆鳞;后部被栉鳞。
侧线鳞56-58。
背鳍鳍条部及臀鳍鳍膜上被小圆鳞。
体侧下部各鳞片均有一金黄色皮腺体。
背鳍Ⅷ-Ⅸ,Ⅰ-31-34,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
臀鳍Ⅱ-8,第2鳍棘较长。
胸鳍15-17。
尾鳍楔形。
鳔大,前端圆形,两侧具侧枝31-33对,每一侧枝最后分出的前后两小支等长,且互相平行。
耳石梨形。
体背面和上侧面黄褐色,唇橘红色。
各鳍黄色或灰黄色。
腹面金黄色。
2.小黄色,体侧扁,一般体长23-26cm,大者可长达50cm。
外形与大黄鱼近似。
主要差别如:鳃耙10+。
侧线鳞50-62,背鳍Ⅸ-Ⅹ,Ⅰ-31-36。
臀鳍II-9-10。
鳔大,前部圆,两侧具侧枝26-32对,每一侧枝最后分出的前、后两小支不等长;后小支短,前小枝细长。
耳石梨形,较小。
体黄褐色,唇橘色,各鳍灰黄色,腹面金黄色。
食用部分含蛋白质,脂肪,灰分,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碘等。
脾;胃;肝;肾经
味甘;性平
患风疾、痰疾及疮疡者慎服。
益气健脾;补肾;明目;止痢。
主病后、产后体虚;乳汁不足;肾虚腰痛;水肿;视物昏花;头痛;胃痛;泻痢
内服:煮食或炖食,100-250g。
1.崔禹锡《食经》:主下利,明目,安心神。
2.《开宝本草》:和莼菜作羹,开胃益气。
3.《随息居饮食谱》:填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