鹗骨

《中药大辞典》:鹗骨

拼音注音
è Gǔ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鹰科动物骨胳

生境分布

常见于江河海滨,掠取鱼类为食。
营巢于海岸或岛屿的岩礁上。
夏季遍布于我国西部和北部,冬季迁移华南一带。

原形态

鹗,又名:睢鸠,王睢,沸波,鱼鹰,下窟乌,雕鸡、食鱼鹰。

雄鸟体长约50厘米。
嘴黑,蜡膜暗蓝色。
虹膜黄色。
头顶和颈后羽毛白色,有暗褐色纵纹;头后羽毛延长成矛状;耳羽黑褐,形成一宽纹,向后延至颈侧;上体包括两翼的表面概暗褐色,上背特浓,各羽具有棕色狭端;飞羽黑褐,内翈基部均缀以白色,并具黑斑;尾羽褐色较淡,除中央一对外,各羽内翈均转为白色,并杂以褐色横斑。
下体白色,上胸稍杂棕褐色纵纹。
脚和趾近黄色,具锐爪黑色,趾底遍生细刺,外趾复能由前向后反转,适于捕鱼。
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体形较大。
头部羽毛暗褐色,颏和喉的羽干暗褐;胸部具较宽的暗褐色横斑,羽缘为淡黄和白色。

功能主治

《纲目》:"接骨。
"

复方

接骨:下窟乌骨、古铜钱等分。
为末,骨断夹缚讫,用药一钱,以酒调下,不可过多;病在下,空心服;在上食后服。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鹗骨

拼音注音
è Gǔ
别名

鹗、睢鸠、王睢、沸波、鱼鹰、下窟乌、雕鸡、食鱼鹰

英文名
Osprey bone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鹗,雕类也,似鹰而上黄色,深目,好峙。
雄雌相得,鸷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
能翱翔水上捕鱼食,江表人呼为食鱼鹰,亦啖蛇。
其肉腥恶不可食。

来源

药材基源:为鹰科动物鹗的骨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dion haliaetus Linnaeus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见于江、河、海滨,掠取鱼类为食。
营巢于海岸或岛屿的岩礁上。

资源分布:夏季遍布于我国西部和北部,冬季适移至华南一带。

原形态

鹗,雌雄相似,雄鸟体长50cm。
嘴黑,蜡膜暗蓝色。
虹膜工黄色。
头顶和颈后羽毛白色,具有暗褐色纵纹;头后羽毛延长成矛状;耳羽黑褐,形成一宽纹,后延至颈侧;上体包括2翼的表面概暗褐色,上背色重,各羽具有棕色狭端;飞羽黑褐,内翈基部均缀以白色,并具黑斑;尾羽褐色较淡,除央1 对外,各羽内翈均转为白色,并杂以褐色横斑。
下体白以,上胸稍杂棕褐色纵纹。
脚和趾近黄色。
具锐爪黑色,趾底遍生细刺,外趾能由前向后反转,适于捕鱼。
雌鸟体形略大,羽色较深。

归经

肾经

性味

咸;平

功能主治

续筋骨;消肿痛。
主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研末,3-5g。

复方

接骨:下窟乌骨、古铜钱等分。
为末,骨断夹缚讫,用药一钱,以酒调下,不可过多:病在下,空心服;在上食后服。

各家论述

《纲目》:接骨。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161229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