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草、铁色草、大头花、夏枯头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 的干燥果穗。
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本品呈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
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
每一苞片内有花3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
体轻。
气微,味淡。
置干燥处。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5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
取滤液1ml,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醋酐1 滴使溶解,再加硫酸微量,即显紫色,后变暗绿色。
取[鉴别]项下的滤液点于滤纸上,喷洒0.9% 三氯化铁溶液与0.6% 铁氰化钾溶液的等容混合液,即显蓝色斑点。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蒸干,用石油醚浸泡2 次,每次15ml,倾去石油醚液,残渣加乙醇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熊果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氯仿-醋酸乙酯-冰醋酸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100℃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置日光及紫外光灯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
归肝、胆经。
辛、苦,寒。
清火,明目,散结,消肿。
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
9~15g。
粗毛夏枯草Prunella hispida Benth,云南、西藏也作夏枯草入药。
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目珠疼痛;头痛、晕眩等症。
夏枯草能清泄肝火,为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头痛、头晕的要药,常配菊花、石决明等同用;如肝虚目珠疼痛,至夜尤剧,可与当归、白芍等配合应用。
用于瘰历痰核。
瘰历痰核,多由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痰火结郁而成。
夏枯草能清肝火、散郁结,为治疗瘰历结核属于痰火者一味常用药物,长期服用有一定效果,临床常配合玄参、贝母、连翘、牡蛎、昆布等同用。
夏枯草为清肝火、散郁结的要药,它所主治的大多是肝经的病症。
本品配以菊花、决明子,可清肝明目,治目赤肿痛、配以石决明、钩藤,可平降肝阳,治头痛、头晕;配以玄参、贝母、牡蛎等品,可软坚散结,治瘰历结核。
近年来临床上又用于肿瘤。
夕句、乃东,燕面,麦穗夏枯草、麦夏枯、铁线夏枯,铁色草,棒柱头花,大头花,灯笼头、羊肠菜、榔头草,白花草,胀饱草,棒槌草,干叶叶,锣锤草、东风、牛枯草、地枯牛、广谷草,六月干、棒头柱。
《本经》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果穗。
夏季当果穗半枯时噪下,晒干。
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草丛中。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多年生草本。
茎方形,基部匍匐,高约30厘米,全株密生细毛。
叶对生;近基部的叶有柄,上部叶无柄;叶片椭圆状披针形,全缘,或略有锯齿。
轮伞花序顶生,呈穗状;苞片肾形,基部截形或略呈心脏形,顶端突成长尾状渐尖形,背面有粗毛;花萼唇形,前方有粗毛,后方光滑,上唇长椭圆形,3裂,两侧扩展成半披针形,下唇2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渐尖;花冠紫色或白色,唇形,下部管状,上唇作风帽状,2裂,下唇平展,3裂;雄蕊4,2强,花丝顶端分叉,其中一端着生花药;子房4裂,花柱丝状。
小坚果褐色,长椭圆形,具3棱。
花期5~6月。
果期6~7月。
干燥果穗呈长圆柱形或宝塔形,长2.5~6.5厘米,直径1~1.5厘米,棕色或淡紫褐色,宿萼数轮至十数轮,作覆瓦状排列,每轮有5~6个具短柄的宿萼,下方对生苞片2枚。
苞片肾形,淡黄褐色,纵脉明显,基部楔形,先端尖尾状,背面生白色粗毛,宿萼唇形,上唇宽广,先端微3裂,下唇2裂,裂片尖三角形,外面有租毛。
花冠及雄蕊都已脱落。
宿萼内有小坚果4枚,棕色,有光泽。
体轻质脆,微有清香气,味淡。
以色紫褐、穗大者为佳。
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其他各省亦产。
全草含三萜皂甙,其甙元是齐墩果酸,尚含游离的齐墩果酸、熊果酸、芸香甙、金丝桃甙、顺-咖啡酸、反-咖啡酸、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K、胡萝卜素、树脂、苦味质、鞣质、挥发油、生物碱、水溶性盐类等。
花穗含飞燕草素和矢车菊素的花色甙、d-樟脑、d-小茴香酮、熊果酸。
①降压作用
夏枯草的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低血压作用。
煎剂注射于麻醉犬,可产生显着持久的降压作用,但易产生急速耐受;如给带有皮桥的犬服夏枯草。
每日2次,每次2克/公斤,也可使血压有所下降;对肾性高血压犬,连续服药2周后,血压有中等程度之降低,停药后又恢复至原初水平。
夏枯草茎、叶、穗及全草均有降压作用,穗之作用较弱。
切断迷走神经后,夏枯草的降压作用显着减弱。
对在位及离体兔心、离体蟾蜍心脏,均见有兴奋现象,均认为降压非由于对心脏的抑制所引起。
在蟾蜍下肢灌流中,煎剂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在用夏枯草的总无枫盐的用量与煎剂相当时,未出现明显的降压作用,其用量相当于煎剂一倍以上时,降压程度仅及煎剂的1/4~1/6;灌胃给药,虽降压作用出现较迟,但持续却较久,故认为夏枯草的降压与其中所含的无机盐无关。
近年来有人对上述试验作了重复验证,测得夏枯草茎、叶的酊剂中含钾量即相当高,约83毫当量/毫升,穗中含量较少;口服对正常麻醉犬未出现明显降压作用;煎剂在除去其中无机盐后,降压作用即甚微,即夏枯草静脉注射,对麻醉动物的降压作用,不能排除其中所含的无机盐的因素,故其降压成分及降压原理均有待研究。
②抗菌作用
据体外初步试验,夏枯草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葡萄球菌、链球菌有抑制作用,抗菌谱亦较广。
其水浸剂在试管内对某些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些抑制作用。
对小鼠的实验性结核病,夏枯草可使肺部病变有所减轻。
③其他作用
夏枯草煎剂可使家兔离体子宫出现强直收缩。
对离体兔肠,高浓度能增强蠕动。
曾报告夏枯草煎剂能抑制小鼠S-160肿瘤及艾氏腹水癌的生长,但死亡率反较不给药组更高,故实为其毒性作用。
入肝、胆经。
①《滇南本草》:"入肝。
"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阳经。
"
苦辛,寒。
①《本经》:"味苦辛,寒。
"
②《别录》:"无毒。
"
③《本草正》:"味微苦,微辛。
"
脾胃虚弱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土瓜为之使。
"
②《得配本草》:"气虚者禁用。
"
清肝,散结。
治瘰疬,瘿瘤,乳痈,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泪,头目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血崩,带下。
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可配苦丁茶、野菊花。
清热散结:用于乳腺炎、腮腺炎,可配柴胡、赤芍、浙贝母。
用于瘰疬、瘿瘤,常配牡蛎、浙贝母。
①《本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
②《本草衍义补遗》:"补养血脉。
"
③《滇南本草》:"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
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窃、周身结核。
"
④《生草药性备要》:"去痰消脓,治瘰疬,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
"
⑤《本草从新》:"治瘰疬、鼠瘘、瘿瘤、癥坚、乳痈、乳岩。
"
⑥《科学的民间药草》:"有利尿杀菌作用。
煎剂可洗创口,治化脓性外症,洗涤阴道,治阴户及子宫粘膜炎。
"
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淋病、子宫病有效;并能治高血压,能使血压下降。
"
内服:煎汤,2~5钱;熬膏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①治瘰疬马刀,不问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夏枯草六两,水二钟,煎至七分,去滓,食远服。
虚甚当煎浓膏服,并涂患处,多服益善。
②治乳痈初起:夏枯草、蒲公英各等分。
酒煎服,或作丸亦可。
③治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筋脉痛,及眼羞明怕日: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为末。
每服一钱,腊茶调下,无时。
④治血崩不止:夏枯草为末。
每服方寸匕,米饮调下。
⑤治赤白带下:夏枯草花,开时采,阴干为末。
每服二钱,食前米饮下。
⑥治产后血晕,心气欲绝者:夏枯草捣绞汁,服一盏。
⑦治口眼歪斜:夏枯草一钱,胆南星五分,防风一钱,钓钩藤一钱。
水煎,点水酒临卧时服。
⑧治头目眩晕:夏枯草二两,冰糖五钱。
开水冲炖,饭后服。
⑨治羊痫风、高血压:夏枯草三两,冬蜜一两。
开水冲炖服。
⑩预防麻疹:夏枯草五钱至二两。
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三天。
⑾治小儿菌痢:二岁以下,夏枯草一两,半枝莲五钱;二至六岁,夏枯草、半枝莲各一两;六至十二岁,夏枯草、半枝莲各一两半。
水煎服。
⑿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疼痛:鲜夏枯草全草二至三两。
水煎服。
⒀治扑伤金疮:夏枯草捣烂,罯上。
⒁打伤、刀伤。
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⒂汗斑白点。
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①治疗肺结核
对浸润型、慢性纤维空洞型、血型播散型肺结核,均有一定疗效。
取夏枯草2两,水煎分2~3次口服;或用夏枯草20斤加水煎至5000毫升时,加红糖2市斤收膏,早晚各服1次,每次8~15毫升,1个月为一疗程。
服药后咳嗽、胸痛、咯痰、发烧、咯血等症状均见消失或减轻,病灶亦见不同程度的吸收好转。
对肺结核咯血者,可用夏枯草1两,以黄酒2两加水适量浸泡,然后蒸至无酒味时过滤,成人每次20~40毫升,日服3~4次,有止血效果。
②治疗渗出性胸膜炎
用夏枯草1斤,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1200毫升,每次口服30~50毫升,日服3次,必要时配合其他对症治疗,但不加抗痨药物。
治疗9例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除2例好转自动出院外,余均痊愈。
平均住院35.6天,退热7.7天,积液吸收24.7天。
③治疗细菌性痢疾
取夏枯草2两,水浸10小时,文火煎2小时左右,每日4次分服,7日为一疗程。
或取夏枯草干枯花穗制成100%流浸膏,小儿每岁每次1~2毫升,成人每次20~30毫升,日服2~3次。
服药后平均3天退热;里急后重及大便次数平均4~6天消失或转为正常;腹痛及粘膜病变消失较慢,平均10天.服药期未发现副作用。
④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以夏枯草为主治疗本病75例,其中62例达临床治愈标准。
剂量及用法:每日用夏枯草2两,大枣l两,加水1500毫升,文火煨煎,捣枣成泥,煎取300毫升,去渣,3次分服。
重症病例可酌增剂量。
或每日用夏枯草2两,瘦肉2两,各加水1200毫升,分别煎煮一小时余,再将两者合并,用文火煨至300毫升,去渣,3次分服。
一般均以30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可停药2~3日后给第二疗程。
治疗期间,可给维生素B、C及少量葡萄糖作为辅助治疗。
患者的临床自觉症状消失或改善时间为2~14天;肝脾退缩时间为10~65天;黄疸消退时间为3~21天;各种絮状浊度试验的阴转时间为7~71天。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性作用。
①朱震亨:"《本草》言夏枯草大治瘰疬散结气。
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而不言及。
观其退寒热,虚者可使,若实者以行散之药佐之。
外以艾灸,亦渐取效。
"
②《纲目》:"黎居士《易简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
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
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
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
③《本草通玄》:"夏枯草,补养厥阴血脉,又能疏通结气。
目痛、瘰疬皆系肝症,故建神功。
然久用亦防伤胃,与参、术同行,方可久服无弊。
"
④《本草求真》:"夏枯草,辛苦微寒。
按书所论治功,多言散结解热,能愈一切瘰疬湿痹,目珠夜痛等症,似得以寒清热之义矣。
何书又言气禀纯阳,及补肝血,得毋自相矛盾平?讵知气虽寒而味则辛,凡结得辛则散,其气虽寒犹温,故云能以补血也。
是以一切热郁肝经等证,得此治无不效,以其得藉解散之功耳。
若属内火,治不宜用。
"
⑤《重庆堂随笔》:"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
陈久者其味尤甘,入药为胜。
"
⑥《本草正义》:"夏枯草之性,《本经》本言苦辛,并无寒字,孙氏问经堂本可证。
而自《千金》以后,皆加一寒字于辛字之下,然此草夏至自枯,故得此名。
丹溪谓其禀纯阳之气,得阴气而即死,观其主瘰疬,破癥散结,脚肿湿痹,皆以宣通泄化见长,必具有温和之气,方能消释坚凝,疏通窒滞,不当有寒凉之作用。
石顽《逢原》改为苦辛温,自有至理,苦能泄降,辛能疏化,温能流通,善于宣泄肝胆木火之郁窒,而顺利气血之运行。
凡凝痰结气,风寒痹着,皆其专职。
"
西藏、云南尚以刚毛夏枯草的花穗及果穗同等入药。
夕句、乃东、燕面、麦夏枯、铁色草、棒柱头花、灯笼头、棒槌草、锣锤草、牛牯草、广谷草、棒头柱、六月干、夏枯头、大头花、灯笼草、古牛草、牛佤头、丝线吊铜钟
出自《神农本草经》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或长冠夏枯草的果穗。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runella vulgaris L.2.Prunella asttica Nakai [P.uulgaris L.subsp. Asdiatica Hara]
采收和储藏:夏枯草在每年5-6月,当花穗变成棕褐色时,选晴天,割起全草,捆成小把,或剪下花穗,晒干或鲜用。
生态环境: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山西、山东、灌输、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多年生草本,茎高15-30cm。
有匍匐地上的根状茎,在节上生须根。
茎上升,下部伏地,自基部多分枝,钝四棱形,具浅槽,紫红色,被稀疏的糙毛或近无毛。
叶对生,具柄;叶柄长0.7-2.5cm,自下部向上渐变短;叶片卵状长圆形或圆形,大小不等,长1.5-6am,宽0.7-2.5cm,先端钝,基部圆形、截形至宽楔形,下延至叶柄成狭隘翅,边缘不明显的波状齿或几近全缘。
轮伞花序密集排列成顶生长2-4cm的假穗状花序,花期时较短,随后逐渐伸长;苞片肾形或横椭圆形,具骤尖头;花萼钟状,长达10mm,二唇形,上唇扁平,先端截平,有3个不明显的短齿,中齿宽大,下唇2裂,裂片披针形,果时花萼由于下唇2齿斜伸耐闭合;花冠紫、蓝紫或红紫色,长约13mm,略超出于萼,长绝不达萼长之2倍,下唇中裂片宽大,边缘具流苏状小裂片;雄蕊4,二强,花丝先端2裂,1裂片能育具花药,花药2室,室极叉开;子房无毛。
小坚果黄褐色,长圆状卵形,长1.8mm,微具沟纹。
花期4-6月,果期6-8月mm。
与夏枯草极相似,其不同点在于:植株较粗壮,花冠明显超出于萼很多,长约为萼长的2倍,达18-21mm。
生物学特性 喜温和湿润气候,耐寒。
对土壤要求不严,介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土壤粘重或低湿地不宜栽培。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残。
7-8月播种,条播作1.3m,宽的畦,按行距27cm开横沟,深约6cm,播幅10cm,每1hm2用种量7500g。
穴播,按行株距各23-27cm,开浅穴,每1hm2量4500g。
田间管理 当年出苗后,在10-11月除草、追肥1次,以人畜粪肥为主。
每2年3月,再中耕除草、追肥1次。
由于夏枯草收割后,老蔸又可再发,故在收获后,应中耕除草、追肥1次,冬季和第3年春季各再进行1次,又可收获,但栽种3-4年后,应抵达地另种。
性状鉴定:干燥果穗呈长圆柱形或宝塔形,长2.5-6.5cm,直径 1-1.5cm,棕色或淡紫褐色。
宿萼数轮至十数轮,作覆瓦状排列,每轮有5-6个具短柄的宿萼,下方对生苞片2枚。
苞片肾形,淡黄褐色,纵脉明显,基部楔形,先端尖尾状,背面生白色粗毛。
宿萼唇形,上唇宽广,先端微3裂,下唇2裂,裂片尖三角形,外面有粗毛。
花冠及雄蕊都已脱落。
宿萼内有小坚果4枚,棕色,有光泽。
体轻质脆,微有清香气,味淡。
以色紫褐、穗大者为佳。
长冠夏枯草 本品与夏枯草相亿,但花冠较长,18-221mm。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夏枯草 深棕色。
①突破存花萼异形细胞,表面观细胞延长,垂周壁深波状弯曲,直径31-57μm,长约至121μm,非木化,有稀疏细小纹也,胞腔含淡黄色或黄棕色物。
②非腺毛多碎断,完整者1-14细胞,单细胞者多见,呈三角锥形,长16-54μm,多细胞者常者常有1个或几个细胞缢缩,长约至2075μm,表面具细小疣状突起,有的胞腔内含黄色物。
③苞片或萼片腺毛头部1-2细胞,单细胞者一边延长成钩状,胞腔内充满黄色分泌物;柄部1-2细胞。
④腺鳞头部类圆形,4细胞,内含黄色分泌物。
⑤中果皮石细胞表面观呈类长方形或类方形,垂壁波状弯曲,壁厚5-13μm,胞腔星状分枝,有的含黄色物。
⑥果皮薄壁细胞,表面观呈类多角形,内含草酸钙砂晶。
⑦种皮细胞表面观类长多角形,壁具细密弧形条网状增厚。
⑧苞片表皮表面观细胞呈类多角形,垂周壁稍弯曲,表面有细密角质条纹,有的细胞含黄色或黄棕色物,表面质纹理不明显;气孔直轴式。
此外,子叶细胞中含有脂肪油滴。
果穗含熊果酸和它的二十四烷酸的酸性多粮夏枯草多糖。
以降糖素50mg/kg皮下注射 给于小鼠,可明显抑制由四氧嘧啶损害所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
其最低有效量为15mg/kg。
作用强度为100mg降糖素相当于22.6u胰岛素。
4.抗菌、抗病毒作用:体外试验表明,本品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及人型结核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其醇浸液在琼脂培养基上对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水浸液在试管内对某些常见皮肤病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本品提取物体外有抗I型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5ml,加热回流1h,滤过。
取滤液1ml,置蒸发皿内在水浴上蒸干,残潭加醋酐1滴使溶解,再加硫酸微量,显紫红色,后变暗绿色。
取上述滤液少量,点于滤纸上,喷酒0.9%三氯化铁溶液与0.6%铁氰化钾溶液的等容混合液,即显蓝色斑点。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10g,加水煎煮,水煎液加盐酸调至Ph2.0-3.0,以乙醚萃取,回收乙醚,残潭加乙醇0.2ml溶解,作供试品溶液。
另取熊果酸乙醇为对照品溶液,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CMC板上,以苯-乙酸乙酯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醋酐-浓硫酸试液显色,供度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联系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归肝;胆经
味苦;辛;性寒
脾胃虚弱者慎服。
1.《本草经集注》:土瓜为之使。
2.《得配本草》:气虚者禁用。
清肝明目;散结解毒。
主目亦羞明;目珠疼痛;头痛眩晕;耳鸣;瘰疬;瘿瘤;乳痈;痄腮;痈疖肿毒;急、慢性肝炎;高血压病
内服:煎汤,6-15g,大剂量可用至30g;熬膏或入丸、散。
久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①治瘰疬马刀,不问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夏枯草六两。
水二钟,煎至七分,去滓,食远服。
虚甚当煎浓膏服,并涂患处,多服益善。
②治乳痈初起:夏枯草、蒲公英各等分。
酒煎服,或作丸亦可。
③治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筋脉痛,及眼羞明怕日: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
共为末。
每服一钱,腊茶调下,无时。
④治血崩不止:夏枯草为末。
每服方寸匕,米饮调下。
⑤治赤白带下:夏枯草花,开时采,阴干为末。
每服二钱,食前米饮下。
⑥治产后血晕,心气欲绝者:夏枯草捣绞汁,服一盏。
⑦治口眼歪斜:夏枯草一钱,胆南星五分,防风一钱,钓钩藤一钱。
水煎,点水酒临卧时服。
⑧治头目眩晕:夏枯草二两,冰糖五钱。
开水冲炖,饭后服。
⑨治羊癎风、高血压:夏枯草三两,冬蜜一两。
开水冲炖服。
⑩预防麻疹:夏枯草五钱至二两。
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三天。
11.治小儿菌痢:一岁以下,夏枯草一两,半枝莲五钱;二至六岁,夏枯草、半枝莲各一两;六至十二岁,夏枯草、半枝莲各一两半。
水煎服。
12.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疼痛:鲜夏枯草全草二至三两。
水煎服。
13.治扑伤金疮:夏枯草捣烂,罯上。
1.治疗肺结核:对浸润型、慢性纤维空洞型、血型播散型肺结核,均有一定疗效。
取夏桔草2两,水煎分2-3次口服;或用夏枯草20斤加水煎至5000ml时,加红糖2市斤收膏,早晚各服1次,每次8-15ml, 1个月为一疗程。
服药后咳嗽、胸痛、咯痰、发烧、咯血等症状均见消失或减轻,病灶亦见不同程度的吸收好转。
对肺结核咯血者,可用夏枯草1两,以黄酒2两加水适量浸泡,然后蒸至无酒味时过滤,成人每次20-40ml,日服3-4次,有止血效果。
2.治疗渗出性胸膜炎:用夏枯草1斤,加水2000ml,煎至1000-1200ml,每次口服30-50ml,日服3次。
必要时配合其他对症治疗,但不加抗痨药物。
治疗9例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除2例好转自动出院外,余均痊愈。
平均住院35.6天,退热7.7天,积液吸收24.7天。
3.治疗细菌性痢疾:取夏枯草2两,水浸10小时,文火煎2小时左右,每日4次分服,7日为一疗程。
或取夏枯草干枯花穗制成100%流浸膏,小儿每岁每次1-2ml,成人每次20-30ml,日服2-3次。
服药后平均3天退热;里急后重及大便次数平均4-6天消失或转为正常;腹痛及粘膜病变消失较慢,平均10天。
服药期未发现副作用。
4.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以夏枯草为主治疗本病75例,其中62例达临床治愈标准。
剂量及用法:每日用夏枯草2两,大枣 1两,加水1500ml,文火煨煎,捣枣成泥,煎取300ml,去渣,3次分服。
重症病例可酌增剂量。
或每日用夏枯草2两,瘦肉2两,各加水1200ml,分别煎煮一小时余,再将两者合并,用文火煨至300ml,去渣,3次分服。
一般均以30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可停药2-3日后给第二疗程。
治疗期间,可给维生素 B、 C及少量葡萄糖作为辅助治疗。
患者的临床自觉症状消失或改善时间为2-14天;肝脾退缩时间为10-65天;黄疸消退时间为3-31天;各种絮状浊度试验的阴转时间为7-71天。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性作用。
1.《本草衍义补遗》:补养血脉。
2.《滇南本草》:祛肝风,行经络。
治口眼歪斜,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疬,周身结核。
3.《生草药性备要》:去痰消脓。
治瘰疬,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
4.《本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5.《本草从新》:治瘰疬、鼠瘘、瘿瘤、症坚、乳痈、乳岩。
6.《科学的民间药草》:有利尿杀菌作用。
煎剂可洗创口,治化脓性外症。
洗涤阴道,治阴户及子宫粘膜炎。
7.《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
对淋病、子宫病有效;并能治高血压,能使血压下降。
8. 朱震亨:《本草》言夏枯草大治瘰疬散结气。
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而不言及。
观其退寒热,虚者可使,若实者以行散之药佐之。
外以艾灸,亦渐取效。
9.《纲目》:黎居士《易简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
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
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
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
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10.《本草通玄》:夏枯草,补养厥阴血脉,又能疏通结气。
目痛、瘰疬皆系肝症,故建神功。
然久用亦防伤胃,与参、术同行,方可久服无弊。
11.《本草求真》:夏枯草,辛苦微寒。
按书所论治功,多言散结解热,能愈一切瘿疬湿痹,目珠夜痛等症,似得以寒清热之义矣。
何书又言气禀纯阳,及补肝血,得毋自相矛盾乎?讵知气虽寒而味则辛,凡结得辛则散,其气虽寒犹温,故云能以补血也。
是以一切热郁肝经等证,得此治无不效,以其得藉解散之功耳。
若属内火;治不宜用。
12.《重庆堂随笔》: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
陈久者其味尤甘,入药为胜。
13.《本草正义》:夏枯草之性,《本经》本言苦辛,并无寒字,孙氏问经堂本可证。
而自《千金》以后,皆加一寒字于辛字之下,然此草夏至自枯,故得此名。
丹溪谓其禀纯阳之气,得阴气而即死,观其主瘰疬,破症散结,脚肿湿痹,皆以宣通泄化见长,必具有温和之气,方能消释坚凝,疏通窒滞,不当有寒凉之作用。
石顽《逢原》改为苦辛温,自有至理,苦能泄降,辛能疏化,温能流通,善于宣泄肝胆木火之郁窒,而顺利气血之运行。
凡凝痰结气,风寒痹着,皆其专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