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足虫、千足虫、金头蜈蚣、百脚
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的干燥体。
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
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
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
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
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
质脆,断面有裂隙。
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支竹片,洗净,微火焙黄,剪段。
归肝经。
辛,温;有毒。
孕妇禁用。
息风镇痉,功毒散结,通络止痛。
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3~5g。
蝍蛆,吴公,天龙,百脚,嗷高姆。
《本经》
为大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
4~6月间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插入头尾两部,绷直晒干;或先用沸水烫过,然后晒干或烘干。
有些地区于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引诱蜈蚣在此产卵繁殖,至翌春捕捉。
全国各地多有分布。
主产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陕西等地。
少棘巨蜈蚣:体形扁平而长,全体由22个同型环节构成,长约6~16厘米,宽5~11毫米,头部红褐色;头板近圆形,前端较窄而突出,长约为第一背板之2倍。
头板和第一背板为金黄色,生触角1对,17节,基部6节少毛。
单眼4对;头部之腹面有颚肢1对,上有毒钩;颚肢底节内侧有1距形突起,上具4枚小齿,颚肢齿板前端亦具小齿5枚。
身体自第2背板起为墨绿色,末板黄褐色。
背板自2~19节各有2条不显着的纵沟,第2、4、6、9、11、13、15、17、19各节之背板较短;腹板及步肢均为淡黄色,步肢21对,足端黑色,尖端爪状;末对附肢基侧板端有2尖棘,同肢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内侧1棘,背面内侧1~3棘。
栖居于潮湿阴暗处;食肉性。
干燥全虫,呈扁平长条形,长约9~16厘米,宽约5~10毫米。
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2条突起的棱线。
腹部棕黄色,瘪缩。
足黄色或红褐色,向后弯曲,最后一节如刺。
头部及尾部有加工时所穿的孔。
断面有裂隙或空虚。
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
以身干、条长、头红、足红棕色、身黑绿、头足完整者为佳。
含二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尚含脂肪油、胆甾醇、蚁酸等。
又曾分离出δ-羟基赖氨酸;氨基酸有组氨酸、精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牛磺酸、谷氨酸。
同属动物Scolopendra morsitans L.的血蛋白质,在电泳时得五个区分,第一区分似人的血清白蛋白,二区分为α1-球蛋白,三区分为α2-球蛋白,四区分为γ-球蛋白,五区分的蛋白质,与人的不同;又其血不含纤维蛋白元样物质,因此不能凝固。
①抗肿瘤作用
蜈蚣水蛭注射液能使小白鼠的精原细胞发生坏死、消失,说明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利用死亡癌细胞易被低浓度的伊红着色的特点,体外实验证明,蜈蚣水蛭注射液对癌细胞红染率为阳性。
蜈蚣水蛭对小白鼠肝癌瘤体的抑制率为26%,属于微效,对网状内皮细胞机能有增强作用,但长期应用对肝脏有损伤。
化癌丹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用灌胃法较药物混入饲料中喂食的方法所得效果为好。
②止痉作用
止痉散每天1克,连服1、3、9天之后,对卡地阿佐、士的宁、纯烟碱的半数惊厥量引起的小鼠惊厥均有对抗作用,在同剂量时蜈蚣抗上述3药的惊厥效价比全蝎高,而对盐酸古柯碱性惊厥则无效。
③抗真菌作用
蜈蚣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紧密着色芽生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蜈蚣:拭净,除去头足,剪断用。
酒炙蜈蚣:将蜈蚣除去失足,折断,酒润后,微火焙干。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蜈蚣,先以木末或柳蛀末于土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后,去木末,去足、甲用。
"
②《纲目》:"今人惟以火炙,去头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叶火煨用之。
"
入肝经。
①《纲目》:"厥阴经。
"
②《医林纂要》:"入肝、心。
"
辛,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
②《别录》:"有毒。
"
③《玉楸药解》:"味辛,微温。
"
孕妇忌服。
①《本草衍义》:"畏蛞蝓。
"
②《纲目》:"畏蜘蛛、鸡屎、桑皮、白盐。
"
③《本草经疏》:"小儿慢惊风,口噤不言,大人温疟非烟岚瘴气所发,心腹积聚非虫结蛇瘕,便毒或脓将溃,咸在所忌。
"
祛风,定惊,攻毒,散结。
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症积瘤块,疮疡肿毒,风癣,白秃,痔漏,烫伤。
①《本经》:"主啖诸蛇虫鱼毒,温疟,去三虫。
"
②《抱朴子》:"末,以治蛇疮。
"
③《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
"
④《日华子本草》:"治症癖。
蛇毒。
"
⑤《纲目》:"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
"
⑥《本草述》:"治疠风。
"
⑦《玉楸药解》:"拨脓消肿。
"
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①治中风抽掣及破伤后受风抽掣者:生箭芪六钱,当归四钱,羌活二钱,独活二钱,全蝎二钱,全蜈蚣大者两条。
煎汤服。
②治口眼歪斜。
口内麻木者:蜈蚣三条,天南星一个,切作四片,半夏、白芷各五钱。
通为末,入麝少许。
每服一钱,熟调下,日一服。
③治中风口眼歪斜:蜈蚣一条。
焙干研末,猪胆汁调敷患处
④治惊痫:蜈蚣、全蝎各等分。
研细末,每次三至五分,日服二次。
⑤治小儿急惊:蜈蚣一条,丹砂、轻粉等分。
研匀,乳汁和丸,绿豆大,每岁一丸,乳汁下。
⑥治破伤风:蜈蚣头、乌头尖、附子底、蝎梢各等分。
为细末。
每用一字,或半字,热酒调下。
如禁了牙关,用此药,斡开灌之。
⑦治破伤风邪在表,寒热拘急,口噤咬牙:蜈蚣二条,江鳔三钱,南星、防风各二钱五分。
共研细末,每用二钱,黄酒调服,一日二服。
⑧治瘰疬溃疮:茶、蜈蚣。
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敷之。
⑨治丹毒瘤:蜈蚣一条,白矾,雷丸一个,百步二钱。
秤、同为末。
醋调涂之。
⑩治蛇头疔初起,红肿发热,疼痛彻心者:大蜈蚣一条,全蝎七个,雄黄三钱。
共为末。
用鸡子清调敷患处,外以猪胆皮套上。
⑾治蛇头疔:蜈蚣一条,雄黄二钱。
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敷。
⑿治便毒初起:蜈蚣一条。
瓦焙存性,为末,酒调服,取汗即散。
⒀治聤耳出脓:娱蚣末吹之。
⒁治趾疮,甲内恶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条。
焙研敷之。
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围。
⒂治痔疮疼痛:㈠赤足蜈蚣。
入片脑少许,调敷。
㈡蜈蚣三、四条。
香油煮一、二沸,浸之,再入五倍子末二、三钱,瓶收密封,如遇痛不可忍,点上油。
⒃治风癣:大蜈蚣一两,乌梢蛇二两。
共焙研细末,体强者每服一钱,弱者每服五分,日二次,开水下。
:37,1961)
⒄治蛇咬:白芷一两,雄黄五钱,蜈蚣三条,樟脑三钱。
各为极细末。
以香油调搽肿处,随干随扫。
⒅治下肢慢性溃疡:患部用紫金牛煎洗后,撒上蜈蚣末适量,用药膏覆盖,日换一次,十天为一疗程。
①治疗结核病
取蜈蚣去头足焙干研末内服,每次量约为3~5条,每日2~3次。
治疗7例不同类型的结核病: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肋膜炎、肺结核、散发性结核、肋骨结核、乳腺结核与颈淋巴结结核,均治愈。
服药2周后,首先见到食欲增加,面色转红;其后体重、体力亦见增加。
服药期间未发现毒性反应。
②治疗百日咳
取蜈蚣、甘草等分,焙干研末口服,每日3次,每次1~2岁1.5克,3~4岁2克。
连服5~7天为一疗程。
治疗500余例,有效率90%。
③治疗癌症
蜈蚣晒干研末,每日量约2~3条蜈蚣,分次服。
或以蜈蚣100条制成200毫升注射液,每天用2~4毫升,于病灶基底部浸润注射。
以上述方法治疗胃癌7例,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2例;食道癌11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2例;肺癌3例,无效;乳腺癌3例,显效2例,无效I例;皮肤癌3例,治愈2例,无效1例;唇腺癌1例,无效;子宫颈癌5例,有效5例。
总有效率为65.12%。
实践中观察到,本药对于癌肿溃疡患者疗效较明显,多在用药后1月内见到溃疡明显缩小。
有2例皮肤癌患者经用蜈蚣注射液治疗25~30天后,即出现癌组织坏死脱落,病理科复查见癌细胞萎缩退化,代之以炎性细胞和结缔组织,可认为已达临床痊愈。
蜈蚣用量最多有每日用至6条者。
亦未见到毒性反应。
④治疗颌下淋巴腺炎
取干蜈蚣2条,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一般3~4天即可治愈。
治疗6例,皆有效果。
本药对急性与早期效果好;对慢性或晚期化脓性者能控制其扩散而加速局限,并有消除疼痛与肿胀的作用。
⑤治疗骨髓炎
取蜈蚣焙干研末,以0.5克装入胶囊或压片内服,每次1克,每日3次,小儿减半;同时用凡士林纱条拌药粉敷于瘘管内,每天1次。
治疗慢性骨髓炎28例,治愈3例,好转25例;急性骨髓炎1例,病情好转。
本药对急慢性骨髓炎有抗炎、促进骨包壳新生,及使瘘管愈合的作用。
但必须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期及时切开排脓,慢性期取出死骨,始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⑥治疗甲沟炎
取蜈蚣1条,雄黄、枯矾各5分,共研细末;另取新鲜鸡蛋1只,一端打破,倾出部分蛋白以手指插入不溢出为标准,然后将药粉装入蛋内搅匀,患指即从蛋孔处插入,用小火沿着蛋壳围烘1小时以上。
以患指有温热感为度,根据病情轻重每日烘烤1~2次,烘治后用无菌纱布包扎。
治疗12例,均获满意效果。
一般烘治后疼痛很快消失,炎肿亦随即消退。
多数病例治疗1~5次症状即可痊愈。
如围烘后局部迅速形成脓肿,可以无菌操作切开排脓。
⑦治疗烧烫伤
取活蜈蚣若干条,用麻油浸泡半个月。
油以浸过蜈蚣面为度。
Ⅰ度烧烫伤用蜈蚣油涂患处,Ⅱ~Ⅲ度用纱布浸蜈蚣油敷患处,绷带包扎。
治疗13例烫伤,4例烧伤,多数用药1~2次即愈。
①《纲目》:"按杨士瀛《直指方》云,蜈蚣有毒,惟风气暴烈者可以当之,风气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易止,但贵药病相当耳。
设或过剂,以蚯蚓、桑皮解之。
又云,瘭疮一名蛇瘴,蛮烟瘴雨之乡,多毒蛇气,人有不服水土风气,而感触之者,数月以还,必发蛇瘴,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为上药,白芷次之。
然蜈蚣又治痔漏、便毒、丹毒等病,并陆羽《茶经》载《枕中方》治瘰疬一法,则蜈蚣自能除风攻毒,不独治蛇毒而已也。
"
②《医学衷中参西录》:"蜈蚣,走窜主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
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瘈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为其性能制蛇,故又治蛇症及蛇咬中毒。
外敷治疮甲。
用时宜带头足,去之则力减,且其性原无大毒,故不妨全用也。
""有病噎膈者,服药无效,偶思饮酒,饮尽一壶而病愈。
后视壶中有大蜈蚣一条,恍悟其病愈之由不在酒,实在酒中有蜈蚣也。
盖噎膈之证,多因血瘀上脘,为有形之阻隔,蜈蚣善于开瘀,是以能愈。
观于此,则治噎膈者,蜈蚣当为急需之品矣。
"
蝍蛆、吴公、天龙、百脚、百足虫、千足虫
出自1.陶弘景:今蜈蚣赤足者多出京口长山,高丽山、茅山亦甚有,于腐烂积草处得之,匆令伤,暴干之。
黄足者甚多,而不堪用。
蜈蚣亦啮人,以桑汁、白盐涂之,即愈。
2.《本草衍义》: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
有中其毒者,大蒜涂之。
药材基源:为蜈蚣科动物少棘蜈蚣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2.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采收和储藏:人工饲养的蜈蚣,一般在7-8月采收;野生蜈蚣在夏季雨后根据栖息环境翻土扒石寻捕。
捕后,先用沸水烫死,取长宽和蜈蚣相等,两端削尖的薄竹片,一凋插入蜈蚣的头部下颚,另一端插入性端,借竹片的弹力,使蜈蚣伸直展平。
晒干或烘干。
生态环境:1.栖息于丘陵地带和多砂土的低山区,喜欢在温暖的地方。
以小型昆虫及其卵等为食。
2.栖息于自然村落附近的山坡、田畔、路旁岩石间,或朽木及草丛中。
资源分布:1.分布很广,主要以陕西、江苏、浙江、河南、湖北等地产量较多。
2.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
1.少棘蜈蚣,成体体长110-140mm。
头板和第1背板金黄色,自第2背板起墨绿色或暗绿色,末背板有时近于黄褐色,胸腹板和步足淡黄色。
背板自4-9节起,有两条不显着的纵沟。
腹板在第2-19节间有纵沟。
第3、第5、第8、第10、第12、第14、第16、第18、第20体节的两侧各具气门1对。
头板前部的两侧各有4个单眼,集成左、右眼群颚肢内部有毒腺;齿板前缘具小齿5个,内侧3小齿相接近。
步足21对,最末步足最长,伸向后方,呈尾状;基侧板后端有2小棘;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内侧有1棘;背面内侧有1棘和1隅棘;隅棘顶端有2小棘。
2.多棘蜈蚣,本种与少棘蜈蚣是两个近似的地理亚种。
在形态上大体相似,主要区别是:个体较大;尾足的前股节背面内侧棘数、腹面外侧棘数、腹面内侧棘数均较少棘蜈蚣为多;颚肢齿板的齿数亦多。
生活习性,蜈蚣为夜行性动物,白天潜居于杂草丛中或乱石堆下,夜晚活动,觅食。
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食性广泛,尤喜小昆虫类,也食蛙、鼠、蜥蜴及蛇类等。
喜独居有冬眠习性。
每年秋、冬季气温低于15℃以下,即蛰伏在石下10-15cm深处的向阳、避风处。
蜈蚣雌雄异体,卵生,并有孵卵、育幼的习性。
3年蜈蚣性成熟后,一般在每年5-9月的夜间交配,雌体交配1次可连续产受精卵3-5年。
产卵季节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7月中、上旬为产卵盛期。
每年产卵1次。
每产20-60粒,产完卵后,将卵抱在步足之间。
抱卵孵化时间长达35-45天。
位随着幼虫生长,一生蜕皮数次。
养殖技术,蜈蚣饲养常采用箱养、缸养、池养等法。
饮料采用夏季灯光诱虫,春、秋季饲养地鳖虫、蚯蚓饲喂蜈蚣等方法应及时把幼体与母体分离。
冬季要做好保暖保湿工作,温度不能低于0℃。
性状鉴别少棘蜈蚣,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
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
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1对;前端两侧有触角1对。
躯干部第1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4背板至第20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2节起,每体两侧有步足1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1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
质脆,断面有裂隙。
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多棘蜈蚣,体形稍大,此棘较多。
均以身干、条长、头红身黑绿色,头足完整者为佳。
显微鉴别,少棘蜈蚣粉末特征:黄绿色 或灰黄色。
①体壁碎片黄棕色、黄绿色、棕色或红棕色,水合氯醛液透化后显淡黄色或近无色。
外表皮表面观有多角形网格样纹理,直径5-14μm,排列整齐,其下散有细小圆孔,有的细小圆孔边缘微拱起,单个散布或2-4个集成群,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横断面观呈棕色,有光泽,有的隐约可见纵纹理。
内表皮无色,有横向条纹;内、外表皮纵贯有较多长短不一的微细孔道。
②横纹肌纤维淡棕色或无色,多碎断,侧面观呈薄片状,明暗相间纹理隐约可见,有的较明显,纹理余形、弧形、水波纹形或稍平直,暗带较窄,有致密的短纵纹;断面观成群或散在,呈多角形、扁平形、条形,表面较平整。
③气管壁碎片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丝,螺旋丝宽1-5μm,排列呈栅状或弧圈状,丝间有近无色或淡灰色小斑点。
有时可较细气管,具分枝,螺旋丝较细小。
脂肪油滴淡黄色,散在。
④刚毛无色透明或棕黄色。
基部直径8-17μm,有髓腔。
少数刚毛3-4个成簇,类似星状毛,表面有斜向纹理。
少数刚毛位于体壁碎片上。
毒性:小鼠口服给24hLD50为9.90g/kg;小鼠腹腔注射24hLD50为6.66g/kg。
用18-20g小鼠共60只,剂量为1g/kg,观察lwk,无死亡。
亚急性毒性:50-55gWistar大鼠,每日1次ig给药的最大剂量为2g/kg,连续15d,分别死亡动物,检查血象、NPN,脏器病理切片光镜检查等均未见异常。
蜈蚣毒液ip小鼠的LD50为22.5mg/kg。
大剂量时小鼠表现为极不稳定、抽搐,然后在几分钟之内死亡。
小剂量时表现为站立不稳呼吸急速和衰竭,惊厥等,可能逐渐恢复或死亡。
1.多棘蜈蚣,全虫含类蜂毒样及类组胺样物质、溶血蛋白;尚含脂肪、蚁酸。
曾分离出δ-羟基赖氨酸。
氨基酸有组氨酸,精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酷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牛磺酸,谷氨酰胺等。
外角皮含几丁质,脱乙酰几西质,葡萄糖胺,谷氨酸,酸性磷酸酶;另还含色素,其中橙色素中含β-胡萝卜素类,虾黄质酯,黄色素含蝶啶。
螯肢含5-羟色胺。
粪便中含大量嘌呤。
神经链中含类乙酰胆碱样物质。
2.少棘蜈蚣,全虫含两种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尚含脂肪油、胆甾醇、蚁酸等,又曾分离出δ-羟基赖氨酸。
氨基酸有岛氨酸,牛磺酸,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另外还含有氨及28种无机元素如磷、钾、钠、钙、镁、锌、铁等。
少棘蜈蚣毒主要由蛋白质组成,蛋白质占干粉的86.23%,水不溶性物质0.24%还原糖0.23%,,水 2.1%。
蛋白质种类很多,而游离氨基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透明质酸酶,纤维素酶,蛋白水解酶,酸性和碱性磷酸单酯酶及磷酯酶A活性。
并富含金属元素,其中钠、钾、磷、钙含量最高,还含锌、铜、铁、镁、铝、钡、锰。
少棘蜈蚣总油脂含量达体重11.24%。
总油脂中脂肪酸成分有肉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十七碳酸,亚麻酸,花生酸,二十碳-烯酸,二十碳二烯酸,二十碳三烯酸,棕榈油酸,正十四碳酸,正十五碳酸,异十五碳酸,14-甲基-十六碳酸。
1.抗肿瘤作用:蜈蚣提取物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一定作用。
2.抗菌作用:本品水浸液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体外试管法表明,本品水浸液,乙醇、乙醚提取液对葡萄球菌,八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球菌并不显示直接的抑制作用。
3.促进免疫功能: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服药前血清IgG和E玫瑰瑰花环形成率分别为0.034±0.025mg/L和0.213±0.022mg/L。
服蜈蚣后,血清IgG和E玫瑰花环形成率明显升高,早晚唾液中IgG、IgA均高于正常人P
1.蜈蚣:拭净,除去头足,剪断用。
2.酒炙蜈蚣:将蜈蚣除去头足,折断;酒润后,微火焙干。
3.《雷公炮炙论》:凡使蜈蚣,先以木末或柳蛀末于士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后,去木末,去足、甲用。
4.《纲目》:今人惟以火炙,去头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叶火煨用之。
理化鉴别,本品水浸液在紫外光灯下呈亮绿色荧光。
肝经
味辛;性温;有毒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血虚生风者及孕妇禁服。
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主惊风,癫痫;痉挛抽搐;中风口;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毒蛇咬伤;疮疡;瘰疬
内服:煎汤,2-5g;研末,0.5-1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撒、油浸或研末调敷。
①治中风抽掣及破伤后受风抽掣者: 生箭芪六钱,当归四钱,羌活二钱,独活二钱,全蝎二钱,全蜈蚣大者两条。
煎汤服。
②治口眼歪斜,口内麻木者:蜈蚣三条,天南星一个,切作四片,半夏、白英各五钱。
通为末,人面少许。
每服一钱,热调下,日一服。
②治中风口眼歪斜:蜈蚣一条。
焙干研末,猪胆汁调敷患处。
④治惊病: 蜈蚣、全蝎各等分。
研细末,每次三至五分,日服二次。
⑤治小儿急惊: 蜈蚣一条,丹砂、轻粉等分。
研匀,乳汁和丸,绿豆大,每岁一丸,乳汁下。
⑥治破伤风:蜈蚣头、乌头尖、附干底、蝎梢各等分。
为细末。
每用一字,或半字,热酒调下。
如禁了牙关,用此药,斡开灌之。
⑦治破伤风邪在表,寒热拘急,口噤咬牙:蜈蚣二条,江鳔三钱,南星、防风各二钱五分。
共研细末,每用二钱,黄酒调服,日二服。
⑧治瘰疠溃疮: 茶、螟蚁。
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敷之。
⑨治丹毒瘤: 蜈蚣一条, 白矾,雷丸-。
个,百步二钱。
秤、同为末。
醋调敷之。
⑩治蛇头疗初起,红肿发热,疼痛彻心者: 大蜈蚣一条,全蝎七个,雄黄三钱。
共为末。
用鸡子清调敷患处,外以猪胆皮套上。
治蛇头疗: 蜈蚣一条,雄黄二钱。
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敷。
治便毒初起: 蜈蚣一条。
瓦焙存性,为末,酒调服,取汗即散。
治酵耳出脓: 蜈蚣末吹之。
治趾疮,甲内恶肉突出不愈: 蜈蚣一条。
焙研敷之。
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围。
治痔疮疼痛: 赤足蜈蚣,入片脑少许,调敷。
;蜈蚣三、四条。
香油煮一、二沸,浸之,再入五倍子末二、三钱,瓶收密封,如遇痛不可忍,点上油。
〈孙天仁集效方》)治风癣: 大娱船一两,乌梢蛇二两。
共焙研细末,体强者每服一钱,弱者每服五分,日二次,开水下。
〔《江苏中医〉治蛇咬: 白英一两,雄黄五钱,蜈蚣三条, 樟脑三钱。
各为极细末。
以香油调搽肿处,随干随扫。
治下肢慢性溃疡:患部用紫金牛煎洗后,撤上蜈蚣末适量,用药膏覆盖,日换一次,十天为一疗程。
1.治疗结核病:取蜈蚣去头足焙干研末内服,每次量约为3-5条,每日2-3次。
治疗7例不同类型动的结核病: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肋膜炎、肺结核、散发性调结核、肋骨结核、乳腺结核与颈淋巴结结核,均治愈。
服药擞2周后☆首先见到食欲增加,面色转红;其后体重、体力亦见原增加。
服药期间未发现毒性反应。
2.治疗百日咳:取蜈蚣、甘草等分,焙干研末口服,每日3次,每次 1-2岁1.5g,3-4岁2g。
连服5-7天为一疗程。
治疗500余例,有效率90%。
3.治疗癌症:蜈蚣晒干研末,每曰量约2-3条蜈蚣,分次服。
或以蜈蚣100条制成200ml注射液,每天用2-4ml,干病灶基底部浸润注射。
以上述方法治疗胃癌7例,治愈 1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2例;食道癌 11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2例;肺癌3例,无效;乳腺癌3例,显效2例,无效 1例;皮肤癌3例,治愈2例,无效 1例;唇腺癌1例,无效; 子宫颈癌5例,有效5例。
总有效率为65.12%。
实践中观察到,本药对于癌肿溃疡患者疗效较明显,多在用药后1月内见到溃疡明显缩小。
有2例皮肤癌患者经用蜈蚣注射液治疗25-3O天后,即出现癌组织坏死脱落,病理科复查见癌细胞萎缩退化,代之以炎性细胞和结缔组织,可认为巳达临床痊愈。
蜈蚣用量最多有每日用至6条者,亦未见到毒性反应。
4.治疗颌下淋巴腺炎:取干蜈蚣2条,水煎分3次服,每日 1剂。
一般3-4天即可治愈。
治疗6例,皆有效果。
本药对急性与早期效果好;对慢性或晚期化脓性者能控制其扩散而加速局限,并有消除疼痛与肿胀的作用。
5.治疗骨髓炎:取娱蚁焙干研末, 以0.5g装人胶囊或压片内服,每次 1g,每日3次,小儿减半;同时用凡士林纱条拌药粉敷于屡管内,每天1次。
治疗慢性骨髓炎28例,治愈3例,好转25例;急性骨髓炎 l例,病情好转。
本药对急慢性骨髓炎有抗炎、促进骨包壳新生,及使瘘管愈合的作用。
但必须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期及时切开排列脓,慢性期取出死骨,始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6.治疗甲沟炎:取蜈蚣一条形码,雄黄、枯矾各5分,共研细末;另取新鲜鸡蛋1只,一端打破,倾出部分蛋白以手指插入不溢出为标准,然后将药粉装人蛋内搅匀,患指即从蛋孔处插入,用小火沿着蛋壳围烘 l小时以上,以患指有温热感为度,根据病情轻重每日烘烤l-2次,烘治后用天菌纱布包扎。
治疗12例,均获满意效果。
一般烘治后疼痛很快消失,炎肿亦随即消退。
多数病例治疗 l-5次症状即可痊愈赖口围烘后局部迅速形成脓肿,可以无菌操作切开排脓闭。
7.治疗烧烫伤:取活蜈蚣若干条,用麻油浸泡半个月。
油以浸过娱舱面为度。
I度侥烫伤用娱蚁油涂患处,Ⅱ-Ⅲ度用纱布浸蜈蚣由敷患处,绷带包扎。
治疗13例烫伤,4例烧伤,多数用药 l-2次即愈。
1.《本经》:主啖诸蛇虫鱼毒,温疟,去三虫。
2.《抱朴子》:末,以治蛇疮。
3.《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
4.《日华子本草》:治颓癣。
蛇毒。
5.《纲目》:治小儿惊厥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疠,便毒,痔漏,蛇伤。
6.《本草述》:治疠风。
7.《玉揪药解》:拔脓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