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

《中国药典》:桑枝

拼音注音
Sānɡ Zhī
英文名
RAMULUS MORI
来源

本品为桑科植物Morus alba L.的干燥嫩枝
春末夏初采收,去叶,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

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
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的腋芽。
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切片厚0.2~0.5cm,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
气微,味淡。

贮藏

置干燥处。

炮制

桑枝:未切片者,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炒桑枝:取桑枝片,照清炒法炒至微黄色。

鉴别

本品粉末灰黄色。
纤维较多,成束或散在,淡黄色或无色,略弯曲,直径10~30μm,壁厚5~15μm,弯曲处呈皱襞,孔沟不明显,胞腔甚细。
石细胞淡黄色,呈类圆形、类方形,直径15~40μm,壁厚5~20μm,胞腔小。
含晶厚壁细胞成群或散在,形状、大小与石细胞近似,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1~2个。
草酸钙方晶存在于厚壁细胞中或散在,呈多面体或正方形、萎形、类双锥形,直径5~20μm。

归经

归肝经。

性味

微苦,平。

功能主治

祛风湿,利关节。
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

用法用量

9~15g。

备注

用于风湿痹痛,常与防己、威灵仙、羌活、独活等配合应用;本品善走上肢,尤以治肩背酸痛,经络不利为常用,可单位熬膏服或与祛风湿药配伍使用。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桑枝

拼音注音
Sānɡ Zhī
别名

桑条。

出处

《本草图经》

来源

为桑科植物嫩枝
春末夏初采收,去叶,略晒,趁新鲜时切成长30~60厘米的段或斜片,晒干。

生境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扛、安徽、湖南、河北、四川等地。

性状

干燥的嫩枝呈长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0.5~1厘米。
外表灰黄色或灰褐色,有多数淡褐色小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可见灰白色半月形的叶痕和棕黄色的叶芽。
质坚韧,有弹性,较难折断,断面黄白色,纤维性。
斜片呈椭圆形,长约2毫米。
切面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纹细密,中心有细小而绵软的髓。
有青草气,味淡略粘。
以质嫩、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化学成分

桑枝含鞣质,游离的蔗糖、果糖、水苏糖、葡萄糖、麦芽糖、棉子糖、阿拉伯糖、木糖。
茎含黄酮成分桑素、桑色烯、环桑素、环桑色烯。
木材含桑色素、柘树宁、桑酮、四羟基芪、二氢桑色素、二氢山柰酚。

炮制

桑枝: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浸泡,润透后,切段,晒干。
炒桑枝:取净桑枝段,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淡黄色,放凉。
另法加麸皮拌炒成深黄色,筛去麸皮,放凉。
酒桑枝:取桑枝段用酒喷匀,置锅内炒至微黄色,放凉。

归经

入肝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

性味

苦,平。

①《本草图经》:"平。
"

②《纲目》:"苦,平。
"

③《医林纂要》:"甘辛,平。
"

④《本草再新》:"味清苦,微寒,无毒。
""桑头:味苦,性寒,无毒。
"

功能主治

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
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脚气浮肿,肌体风痒。

①《本草图经》:"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嗽,消食;利小便,兼疗口干。
"

②《本草蒙筌》:"利喘嗽逆气,消焮肿毒痈。
"

③《本草汇言》:"去风气挛痛。
"

④《本草备要》:"利关节,养津液,行水祛风。
"

⑤《玉楸药解》:"治中风歪斜,咳嗽。
"

⑥《本草再新》:"壮肺气,燥湿,滋肾水,通经,止咳除烦,消肿止痛。
"

⑦《岭南采药录》:"去骨节风疾,治老年鹤膝风。
"

⑧《现代实用中药》:"嫩枝及叶熬膏服,治高血压,手足麻木。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或熬膏。
外用:煎水熏洗。

复方

①治臂痛:桑枝一小升。
细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尽,无时。

②治水气脚气:桑条二两。
炒香,以水一升,煎二合,每日空心服之。

③治高血压:桑枝、桑叶、茺蔚子各五钱。
加水1000毫升,煎成600毫升。
睡前洗脚30~40分钟,洗完睡觉。

④治紫癜风:桑枝十斤,益母草三斤。
上药,以水五斗,慢火煎至五升,滤去渣,入小铛内,熬为膏。
每夜卧时,用温酒调服半合。

各家论述

《本草撮要》:"桑枝,功专去风湿拘挛,得桂枝治肩臂痹痛;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痒。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桑枝

拼音注音
Sānɡ Zhī
别名

桑条

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rus alba L.

采收和储藏:春未、夏初采收,去叶,略晒,趁新鲜时切成长30~60cm的段或斜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多为人工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原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
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
单叶互生;叶柄长l-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
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l-2cm,被毛,总花梗长5-10mm;雄花序长1-2.5cm,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
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l-2.5cm,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
种子小。
花期4-5月,果期5-6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嫩枝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
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腋芽。
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切片厚0.2-0.5cm,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
气微,味淡。

以质嫩、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灰黄色。
①纤维较多,成束或单个散在,多缠结,淡黄色或无色。
甚长,略弯曲,直径8-33μm,壁厚4-15μm,非木化,胞腔甚细。
②石细胞多成群,淡黄色或黄色呈类圆形、椭圆形或类方形,直径13-39μm,少数长至70μm,壁厚6-20μm,层纹有的明显,孔沟较明显并分枝,胞腔细小。
另有石细胞壁较薄。
③含晶厚壁细胞多成群或单个散在。
形状、大小与石细胞近似,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1-2个。
④草酸钙方晶存在于厚壁细胞中或散在,直径5-20μm。
⑤木射线为异型细胞射线,壁连珠状增厚,纹孔较细密。
⑥木纤维多成束,常与木射线细胞连结。
呈长梭形,末端尾尖,直径12-20μm,壁厚约2μm,纹孔稀少,孔沟不明显。
⑦导管主要为具缘纹孔导管。
⑧乳汁管偶见,直径10-25μm,内含微细颗粒状分泌物。
品质标志 1995年版规定:本品用热浸法测定,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3.0%。

化学成分

桑枝含鞣质[1],蔗糖,果糖,水苏糖,葡萄糖,麦芽糖,棉子糖,阿拉伯糖,木糖[2];茎含黄酮类成分:桑素,桑色烯,环桑素,环桑色烯[3]。
木材含桑色素,柘树素[4,5],2,4,4′,6-四羟基二苯甲酮[5];心材含二氢桑色素,二氢山柰酚,2,4,3′,5′-四羟基芪[7]。

炮制

桑枝: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浸泡,润透后,切段,晒干。
炒桑枝:取净桑枝段,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淡黄色,放凉。
另法加麸皮拌炒成深黄色,筛去麸皮,放凉。
酒桑枝:取桑枝段用酒喷匀,置锅内炒至微黄色,放凉。

归经

肝经

性味

苦;性平

功能主治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
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水肿脚气;肌体风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复方

①治臂痛: 桑枝一小升。
细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尽,无时。
②治水气脚气: 桑条二两。
炒香,以水一升,煎二合,每日空心服之。
③治高血压: 桑枝、桑叶、芜蔚子各五钱。
加水1000毫升,煎成600毫升。
睡前洗脚30~40分钟,洗完睫觉。
④治紫痈风: 桑校十斤,益母草三斤。
上药,以水五斗,慢火煎至五升,滤去渣,入小挡内,熬为膏。
每夜卧时,用温酒调服半台。

各家论述

《本草撮要》:桑枝,功专去风湿拘挛,得桂枝治肩臂痹痛;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痒。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68624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