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羌、竹节羌、大头羌、狗引子花、曲药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 T. Chang 或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 的干燥根茎及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羌活:为圆柱状略弯曲的根茎,长4~13cm,直径0.6~2.5cm。
顶端具茎痕。
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脱落处呈黄色。
节间缩短,呈紧密隆起的环状,形似蚕习称“蚕羌”;节间延长,形如竹节状,习称“竹节羌”。
节上有多数点状或瘤状突起的根痕及棕色破碎鳞片。
体轻,质脆,易折断。
断面不平整,有多数裂隙,皮部黄棕色至暗棕色,油润,有棕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射线明显,髓部黄色至黄棕色。
气香,味微苦而辛。
宽叶羌活:为根茎及根。
根茎类圆柱形,顶端具茎及叶鞘残基,根类圆锥形,有纵皱纹及皮孔;表面棕褐色,近根茎处有较密的环纹,长8~15cm,直径1~3cm,习称“条羌”。
有的根茎粗大,不规则结节状,顶部具数个茎基,根较细,习称“大头羌”。
质松脆,易折断。
断面略平坦,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
气味较淡。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归膀胱、肾经。
辛、苦,温。
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
3~9g。
西北地区尚有以同科牛尾独活属多种植物的根作羌活用。
羌活功能发散风寒,祛风止痛,用于感冒风寒,兼有头痛、身痛为主,常配防风、白芷等药同用。
羌活祛风湿的作用也甚为显着,为祛风胜湿常用之品,但一般认为本品以风湿痹痛在身半以上者为宜,如周身痹痛,可配防风、独活等同用。
对于头痛病症,多配合川芎、细辛等应用。
作为发汗解表药时,应将它的祛风止痛功效密切结合起来,即在临床上用于风寒表症时,必须兼有头痛或骨节疼痛等症,才考虑使用。
至于用治风湿痹痛,不论有无表症,都可应用。
根据近年来临床实践体会,本品退热的功效很好,可配合清热药如蒲公英、板蓝根等品治风热表症,而且一般在热退之后无再度发热现象。
但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故在使用时必须注意患者的胃那情况,掌握适当剂量。
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本经》
为伞形科植物羌活、宽叶羌活或川羌活的根及根茎。
春、秋挖取根及根茎,去净茎叶细根、泥土,晒干或烘干。
①羌活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以上。
根茎块状或长圆柱状。
茎直立,表面淡紫色,有纵沟纹,中空,无毛。
叶互生,茎下部的叶为2~3回单数羽状复叶;叶柄长10~20厘米,基部抱茎,两侧成鞘状;小叶3~4对,卵状披针形,小叶片2回羽状分裂,最后裂片具不等的钝锯齿,最下一对小叶具柄,最上一对个叶近无柄;茎上部叶近无柄。
基部扩大呈长卵形的鞘而抱茎;叶片薄,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无毛。
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伞梗10~15枚,长短不等,表面粗糙;无总苞。
小伞形花序约有花20~30朵;萼片5枚,裂片三角形;花瓣白色,5枚,倒卵形,先端尖,向内折卷;雄蕊5个;花丝细,弯曲,花药椭圆形,2室;花柱2枚,短而反折,花柱基扁压状圆锥形,子房卵圆形,下位,2室。
双悬果卵圆形,平滑无毛,背棱及中棱有翅,侧棱无翅,棱槽间通常有油管3~4个,合生面有油管5~6个,果实成熟时裂开成2分果,悬挂在两果柱的顶端。
花期8~9月。
果期9~10月。
生于高山灌木林或草丛中。
分布青海、四川、云南、甘肃。
②宽叶羌活,又名:鄂羌活。
多年生草本,高80~100厘米。
有根茎。
茎基部紫红色,表面有纵沟纹,无毛。
中空,茎下部叶大,2回或近于3回的羽状复叶,叶柄长7~9厘米,基部成鞘状,抱茎;小叶的最后裂片卵状披针形,长2~4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边缘又作不规则的羽状深裂;茎上部的叶片逐渐简化而成广阔膨大的紫色叶鞘;两面无毛,仅下面叶脉上稍有毛。
复伞形花序上密生多数花,小伞梗长1厘米,小总苞片多数,线形,与小伞梗等长或稍短;花萼5片,狭三角形;花瓣5片,黄色,卵状披针形,长2毫米,宽0.6毫米,先喘渐尖,向内折卷;雄蕊5枚,与花瓣互生,花药椭圆形,花丝柔软向内弯曲;子房下位,2室,花柱2,甚短。
双悬果具6翅,其分生果的背枝和中校有翅,而侧枝无翅。
接合面向内凹。
花果期7~8月。
野生在高山向阳山坡草丛及灌木丛中。
分布四川、青海、陕西、河南等地。
③川羌活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
根茎粗大,节间极短。
茎基部常呈紫色,表面有纵沟纹。
茎下部叶为3出2回羽状复叶,长约30厘米,有时可达60厘米;叶柄约为全长之半,有细棱,基部鞘状;小叶羽裂,下部第一对小叶有柄,其余常无柄,裂片披针形或卵形,边缘有尖或钝的粗齿,两面无毛。
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伞梗15~20枚,有枝,平滑,无总苞;小总苞线形;萼齿5;花瓣5,黄绿色,倒卵形,先端狭尖而内卷;雄蕊5;花柱基凸出,柱头2。
双悬果阔卵形,背棱和中棱均发达,有翅,侧棱无翅,棱槽问有袖管3~4个。
花期7~8月。
分布四川、湖北、陕西、甘肃等地。
羌活药材因药用部分和形态不同而有蚕羌、竹节羌、大头羌、条羌等数种。
①蚕羌:又名:螺丝羌。
为干燥的根茎部,形态似蚕。
呈圆柱状或略弯曲,长约4~10厘米,直径约1~2厘米。
顶端有茎叶残基。
表面棕褐色,有多数紧密而隆起的环节。
节上密生疣状突起的须根痕。
质轻松易折断,断面不齐,有明显的菊花纹和多数裂隙,皮部棕红色;木质部淡黄色,中央有黄白色髓,均有朱砂点。
具特殊香气,味微苦而麻。
②竹节羌:根茎的环节较稀,如竹节状,似蚕羌而略大。
③大头羌:根茎的环节特别膨大,呈不规则团块状,大小不等,顶端具多数残留茎基,余皆与蚕羌相同。
④条羌:为干燥的根及支根。
呈圆柱形或分枝,长3~17厘米,直径约0.7~1.7厘米,顶端偶可见有根茎,表面棕褐色,有纵纹及疣状突起的须根痕,上端较粗大,有稀疏隆起的环节,质疏松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有菊花纹,朱砂点不明显,中央无髓。
气味较淡薄。
以上均以条粗壮、有隆起曲折环纹、断面质紧密、朱砂点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一般认为蚕羌的品质最优,竹节羌次之,大头羌最次。
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
此外,陕西、云南、新疆、西藏等地亦产。
置干燥处。
宽叶羌活含挥发油等。
拣去杂质,洗净。
润透,切片,晾干。
入膀胱、肾经。
①《珍珠囊》:"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阳小肠。
"
②《汤液本草》:"足太阳、厥阴经。
"
③《本草蒙筌》:"手、足太阳,足少阴、厥阴经。
"
辛苦,温。
①《药性论》:"味苦辛,无毒。
"
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辛。
"
③《汤液本草》:"气微温,味苦甘,平。
"
血虚痹痛忌服。
《本草经疏》:"血虚头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带寒热者,此属内证,误用反致作剧。
"
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
治感冒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
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证。
本品有较强的发散风寒和止痛效果。
常与防风、白芷、细辛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
2、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肢节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
本品能祛风胜温,散寒止痛。
常与防风、同用,如蠲痹汤。
①《药性论》:"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顽痹。
"
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气,筋骨拳挛,四肢羸劣,头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气,五劳七伤,虚损冷气,骨节酸疼,通利五脏。
"
③《珍珠囊》:"太阳经头痛,去诸骨节疼痛,亦能温胆。
"
④《品汇精要》:"主遍身百节疼痛,肌表八风贼邪,除新旧风湿,排腐肉疽疮."
⑤《本草备要》:"泻肝气,搜肝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头痛,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刚痉柔痉,中风不语,头旋目赤。
"
⑥《会约医镜》:"治邪闭憎寒,壮热无汗。
"
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
①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羌活四至五钱,板蓝根、蒲公英各一两。
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②治太阳伤寒无汗:羌活、独活、荆芥、防风、广皮、甘草。
煎服。
③解牙临寒: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
④治太阳经头痛:防风二分,羌活三分,红豆二个。
为末,鼻内搐之。
⑤治客寒犯脑,脑痛连齿,手足厥冷,口鼻气冷之证:羌活一钱,附子、干姜各五分,炙甘草八分。
水煎服。
⑥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掣痛不可屈伸,或身微肿不仁:羌活,附子,白术,甘草等分。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⑦治肩背痛不可回顾,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羌活、独活各一钱,藁本:防风、甘草、川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
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空心食前。
①《唐本草》:"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
"
②《医学启源》:"羌活,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本经风药也。
加川芎治足太阳、少阴头痛、透关利节,又治风湿。
《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五:手足太阳引经,一也;风湿相兼,二也;去肢节痛,三也;除痈疽败血,四也;治风湿头痛,五也。
"
③《本草汇言》:"羌活功能条达肢体,通畅血脉,攻彻邪气,发散风寒风湿。
故疡证以之能排脓托毒,发溃生肌;目证以之治羞明隐涩,肿痛难开;风证以主治痿、痉、癫痫,麻痹厥逆。
盖其体轻而不重,气清而不浊,味辛而能散,性行而不止,故上行于头,下行于足,遍达肢体,以清气分之邪也。
"
④《本经逢原》:"羌活乃却乱反正之主帅,……风能胜湿,故羌活能治水湿,与芎藭同用,治太阳、厥阴头痛,发汗散表,透关利节,非时感冒之仙药也。
昔人治劳力感寒,于补中益气汤中用之,深得补中寓泻之意。
"
⑤《本草正义》:"羌、独二活,古皆不分,《本经》且谓独活一名羌活,所以《本经》、《别录》,止有独活而无羌活。
李氏《纲目》尚沿其旧。
然二者形色既异,气味亦有浓淡之殊,虽皆以气胜,以疏导血气为用。
通利机关,宣行脉络,其功若一。
而羌活之气尤胜,则能直上顶巅,横行支臂,以尽其搜风通痹之职,而独活止能通行胸腹腰膝耳。
颐之师门,恒以羌活专主上部之风寒湿邪,显与独活之专主身半以下者截然分用,其功尤捷,而外疡之一切风湿寒邪,着于肌肉筋骨者亦分别身半以上,身半以下,而以羌、独各为主治。
若在腰脊背膂之部,或肢节牵挛,手足上下交痛,则竟合而用之,宣通络脉,更能神应,固不仅内科着痹,应手辄效,而外科之风寒湿邪,亦莫不投剂立验。
又按羌活本含辛温之质,其治疗宜于风寒风湿,而独不宜于湿热,以湿邪化热,即为温病,似无再用辛温之理,然此惟内科证治为然,若外疡之属于湿热者,苟肿势延蔓,引及骨节筋肉伸缩不利,非以羌、独之善走宣通为治,则效力必缓,故虽热病,亦不避用,但仅以为向导而任佐使之职,则分量甚轻,其主任之君药,固犹是理湿清热之正剂,此亦发表不远热之大旨,非抱薪救火者所得以为借口也。
"
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出自《神农本草经》。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根茎和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 T. Chang2.Notopterygium forbesii de Boiss.
采收和储藏:栽培3-4年秋季倒苗后至早春萌芽前割除地上部分,挖取根茎,抖净泥沙,砍去芦头,除须根,切成10-13cm长的短节,晒干或烘干。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4200m的林缘、灌丛下、沟谷草丛中。
生于海拔1700-4500m的林缘及灌丛内。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湖北、四川等地。
1、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
根茎粗壮,圆柱形或不规则块状,暗棕色至棕红色,顶端有枯萎叶鞘,有特殊香气。
茎直立,圆柱形,中空,表面淡紫色,有纵直细条纹。
基生叶及茎下部叶有长柄,叶柄由基部向两侧扩展成膜质叶鞘,抱茎;叶片为三出三回羽状复叶,小叶3-4对,末回裂片卵状披针形至长圆卵形,长2-5cm,宽0.5-2cm,边缘缺刻状浅裂至羽深裂;茎上部叶简化成鞘状,近无柄,先端有羽状分裂的小叶片。
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直径3-13cm,侧生者常不育,总苞片3-6,线形,早落;伞辐7-18,长2-10cm;小伞形花序直径1-2cm,小总苞片6=10,线形,长3-5mm;花多数,萼齿卵状三角形;花瓣5,白色,倒卵形,先端钝而内凹;雄蕊的花丝内弯,黄色;花柱2,很短,花柱基平压,稍隆起。
分果长圆形,长4-6mm,宽约3mm,主棱均扩展为宽约1mm的翅,油管明显,每棱槽内3-4,合生面5-6,胚乳腹面内凹成沟槽状。
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本种与羌活的区别点在于:植株高80-180cm。
叶片大,三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末回裂片长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cm,宽1-3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略带楔形,边缘有粗锯齿,脉上及叶缘有微毛;茎上部叶少数,叶片简化,仅有3小叶。
复伞形花序有伞辐10-17,花瓣淡黄色。
分生果近圆形,长约5mm,宽4mm,每棱槽内有油管3-4,合生面有油管4。
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稍耐荫。
适宜在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栽培,不宜在低湿地区栽种。
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根茎繁殖。
种子繁殖:秋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于春季角冻后进行直播,按行距33cm,穴距23-27cm开穴,深5-7cm,每穴播种子10多粒,盖堆肥或腐殖质土约1-2cm,浇水。
每1hm2用种子15kg左右。
根茎繁殖:于秋季或春季收时进行,选具有芽的根茎,切成小段,繁段有1-2芽。
条栽,按行距33cm开沟,沟深15-17cm,宽15cm,把根茎横放沟内,每隔8-10cm放1段,盖土杂肥或细土14-16cm,浇水。
田间管理 种子直播的苗高8-10cm时匀苗、补苗,每穴留苗2-3株。
生长期中每年中耕除草3次,结合追肥。
冬季培土越冬,施腐离厩肥、堆肥、土杂肥、过磷酸钙等。
用根茎繁殖的,除无匀苗工作外,其余管理与直播相同。
病虫害防治 蚜虫,春、夏季发生,可用1:1:10烟草石灰水防治。
性状鉴别 羌活 为圆柱形略弯曲的根茎,长4-13cm,直径0.6-2.5cm。
顶端具茎痕。
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脱落处呈黄色。
节间缩短,呈紧密隆起的环状,形似蚕;或节是延长,形如竹节状。
节上有多数点状或瘤状突起的根良及色破碎鳞片。
体轻,质脆,易折断。
断面不平整,有多数裂隙,皮部黄棕色至暗棕色,油润,有棕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射线明显,髓部黄色至黄棕色。
气香,味微苦而辛。
宽叶羌活 根茎类圆柱形,顶端具茎及叶鞘残基,根类圆锥形,有纵皱纹及皮孔;表面棕褐色,近根茎处有较密的环纹,长8-15cm,直径1-3cm。
有的根茎粗大,不规则结节状,顶部具数个茎基,根较细。
质松脆,易折断。
断面较平坦,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
气味较淡。
以根茎粗壮、有横节如蚕形,表面棕色,断面质紧密,朱砂点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蚕羌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
皮层菲胞。
皮层菲薄、韧皮部多裂隙。
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导管较多。
韧皮部、髓和射线中均有多数分泌道,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直径至200μm,内含黄棕以油状物。
宽叶羌活 与羌活类同,但导管少,导管束中有成片的木纤维群。
髓部宽大。
分泌道直径至180μm粉末特征:棕黄色。
①分泌道纵断面分泌细胞多狭长,壁薄或稍厚,内有淡黄色分泌物及淀粉粒溶化后的痕迹;并有金黄色状分泌物。
②薄壁细胞纵长条形,常含淡黄色分泌物或油滴。
③网纹、具缘纹也导管直径13-15μm。
④木栓细胞内充满黄棕以或棕色物。
羌活挥发油灌胃对小鼠的LD50为2.83g/kg及6.64±0.8726ml/kg。
小鼠以不同剂量的羌活挥发油灌胃,观察7天,其LD50为6.64±0.8726ml/kg。
羌活水溶部分以最大浓度和最大允许体积灌胃给予小鼠12g/kg,观察72小时,小鼠活动正常,无死亡。
羌活挥发油乳剂以0.75g/kg灌胃给予小鼠,观察24小时,活动正常,无任何异常反应。
小鼠灌胃给药的LD50为2.83g/kg。
1.羌活 根茎含香豆精类化合物:异欧前胡内酯,8-甲氧基异欧前胡内酯-5去甲基香柑内酯-补骨脂内酯[5-hydroxy-8-psoralen,0.012%],5-去甲基香柑醇,紫花前胡甙元,香柑醇-O-β-D-吡喃葡萄糖、阿魏酸,其成分有α-侧柏烯烯,5-闳基香棋素,香柑内酯,8-,香柑醇,紫花前胡甙元%,紫花前胡甙%,6-O-反-阿魏酰紫花前胡甙,阿魏酸,β-蒎烯。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6.6±4.40、7.2±3.16、7.0±4.21、15.9±5.28。
前3个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明能显着抑制二甲苯耳水肿。
1.3.对角叉菜胶足肿胀的影响:大鼠口服1.328、0.664ml/kg或腹腔注射0.133、0.066ml/kg对大鼠角叉菜足肿胀有抑制作用。
与对照组比较口服1.328ml/kg组在注射角叉菜胶后3或4小时P<0.05,口服0.664ml/kg组24小时时P<0.001,腹腔注射0.133ml/kg组24小时,P<0.05。
1.4.对大鼠右旋糖酐足肿胀的影响:大鼠口服羌活挥发油1.328、0.664、0.332ml/kg,给药后30分钟于大鼠后足跖腱膜下注射1.2%右旋糖酐0.1ml/只。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仅1.328ml/kg组,在3、5、6小时时的抑制作用有显着差异P<0.05。
2.镇痛作用:小鼠口服l.328ml/kg或腹腔注射0.133mi/kg羌活挥发油连续3天,对腹腔注射0.5%醋酸溶液0.2ml/kgl0分钟的扭体次数有明显的减少。
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作用,P值均为<0.001。
对小鼠热刺激痛阈值亦能明显延长,表明有显着的镇痛作用。
3.对2,4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迟发超敏反应的影响:小鼠灌胃羌活挥发油1.328ml/kg或腹腔注射0.133ml/kg,连续10天,对DNCB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肿胀度分别为:2.3±1.96、1.2±0.76、1.1±0.85。
4.抗心律失常作用:羌活水溶部分给予雄性小鼠分别以1.5、3、6、10、12g/kg,对尾静脉注射乌头碱0.06mg/kg所致的心律失常有显着的对抗作用,与对照组比较3和6g/kg组的P值为<0.01,10g/kg组P<0.001;剂量加至12g/kg时,其作用反而有所下降P<0.05。
大鼠口服10g/kg羌活水溶部分,对静脉注射0.04mg/kg的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的推迟有极显着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01,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也有极显着的缩短,P<0.001。
家兔口服羌活水溶部分5g/kg可显着缩短氯仿-肾上腺素引起的家兔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
羌活于粉灰化后给予小鼠,对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均无明显作用。
宽叶羌活水提物给予小鼠口服l0g/kg,不能延长心律失常的潜伏期和缩短持续时间。
口服20g/kg剂量时,只能缩短小鼠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P<0.01。
羌活水提物20g/kg口服给予大鼠,可显着延长由氯化钙诱发的室颤发生时间,P<0.01。
5.对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影响:羌活挥发油口服给于大鼠,然后以尾静脉注射给予脑垂体后叶素0.75u/kg引起急性心肌缺血。
结果:6%羌活挥发油0.6g/kg组和3%羌活挥发油0.3g/kg组均有对抗心肌缺血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值分别为<0.01和<0.05。
用心肌对86Rb的摄取率,观察羌活挥发油对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影响。
结果:2.5%羌活挥发油0.75g/kg剂量可显着增加心肌对86Rb的摄取率,与对照组比较增加率为21.1%,P<0.01。
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晾干。
理化鉴别 取粉末0.5g,加入乙醚适量,冷浸1h,滤过,滤液浓缩至1ml,加7%盐酸羟胺甲醇液2-3滴、20%氢氧化钾乙醇液3滴,在水浴上微热,冷热,冷却后,加稀盐酸调节pH至3-4,再加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2滴,于醚层界面处显紫红色。
归膀胱;肾经
味辛;苦;性温
1.血虚痹痛忌服。
2.《本草经疏》:血虚头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带寒热者,此属内证,误用反致作剧。
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
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1.《唐本草》: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
2.《医学启源》:羌活,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本经风药也。
加川芎治足太阳、少阴头痛、透关利节,又治风湿。
《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五:手足太阳引经,一也;风湿相兼,二也;去肢节痛,三也;除痈疽败血,四也;治风湿头痛,五也。
3.《本草纲目》:羌后、独活,皆能逐风胜湿,透关利节,但气有刚劣不同尔。
4.《雷公炮制药性解》:羌活气清属阳,善行气分,舒而不敛,升而能沉,雄而善散,可发表邪,故入手太阳小肠。
足太阳膀胱以理游风,其功用与独活虽若不同,实互相表里。
5.《本草汇言》:羌活功能条达肢体,通畅血脉,攻彻邪气,发散风寒风湿。
故疡证以之能排脓托毒,发溃生肌;目证以之治羞明隐涩,肿痛难开;风证以之治痿、痉。
癫痫,麻痹厥逆。
盖其体轻而不重,气清而不浊,味辛而能散,性行而不止,故上行于头,下行于足,遍达肢体,以清气分之邪也。
6.《本经逢原》:羌活乃却乱反正之主帅,风能胜湿,故羌活能治水湿,与芎穷同用,治太阳、厥阴头痛,发汗散表,透关利节,非时感冒之仙药也。
昔人治劳力感寒,于补中益气汤中用之,深得补中寓泻之意。
7.《本草正义》:羌、独二活,古皆不分,《本经》且谓独活一名羌活,所以《本经》、《别录》,止有独活而无羌活。
李氏《纲目》尚沿其旧。
然二者形色既异,气味亦有浓淡之殊,虽皆以气胜,以疏导血气为用。
通利机关,宣行脉络,其功若一。
而羌活上气尤胜,则能直上顶巅,横行支臂,以尽其搜风通痹之职,而独活止能通行胸腹腰膝耳。
颐之师门,恒以羌活专主上部之风寒湿邪,显与独活之专主身半以下者截然分用,其功尤捷,而外疡之一切风湿寒邪,着于肌肉筋骨者亦分别身半以上,身半以下,而以羌、独各为主治。
若在腰脊背膂之部,或肢节牵挛,手足上下交痛,则竟合而用之,宣通络脉,更能神应,固不仅内科着痹,应手辄效,而外科之风寒湿邪,亦莫不投剂立验。
又按羌活本含辛温之质,其治疗宜于风寒风湿,而独不宜于湿热,以湿邪化热,即为温病,似无再用辛温之理,然此惟内科证治为然,若外疡之属于湿热者,苟肿势延蔓,引及骨节筋肉伸缩不利,非以羌、独之善走宣通为治,则效力必缓,故虽热病,亦不避用,但仅以为向导而任佐使之职,则分量甚轻,其主任之君药,固犹是理湿清热之正剂,此亦发表不远热之大旨,非抱薪救火者所得以为借口也。
8.《药性论》: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顽痹。
9.《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气,筋骨拳挛,四肢赢劣,头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气,五劳七伤,虚损冷气,骨节酸疼,通利五脏。
10.《珍珠囊》:太阳经头痛,去诸骨节疼痛,亦能温胆。
11.《品汇精要》:主遍身百节疼痛,肌表八风贼邪,除新旧风湿,排腐肉疽疮。
12.《本草备要》:泻肝气,搜胖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头痛,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刚痉柔痉,中风不语,头旋目亦。
13.《会约医镜》:治邪闭憎寒,壮热无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