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DiGuglielmo成功实施了世界上第1例非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开创了冠心病诊断的新时代。
目前,这种有创技术已经成为冠状动脉成像和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但是,近年来,随着各种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的探索也在同时进行。
超声、磁共振、电子束CT等的研究与应用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而真正为这一领域带来划时代革命的,当首推2004年底正式推出的64排螺旋CT。
该技术采用新一代大功率高毫安输出球管,探测器排数达到64排,螺旋扫描速度更快,时间分辨率显着提高丝编织而成,少数支架在CT图像上可产生伪影。
根据支架是否变形、支架腔内以及支架远侧血管内的对比剂充盈状况等综合分析,对多数支架的血管内膜增生程度和管腔评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由于支架的成分、金属丝的粗细、编织方式和直径的不同以及心脏运动的影响,部分支架管腔的CT评价有一定困难,甚至不能满足影像学评价。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支架两端的血管发生狭窄较常见,多层螺旋CT显示支架两端的血管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冠脉桥血管成像
对于冠状动脉搭桥术,螺旋CT能直观和整体地显示桥血管及其连接关系,从而可靠地诊断桥血管开通和闭塞,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
与自体冠状动脉相比,桥血管受心脏搏动的影响相对较小,桥血管的螺旋CT显示一般优于与其相连接的自体冠状动脉。
但部分冠状动脉搭桥术所采用的金属脉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时较多采用)可产生伪影,对桥血管的形态学尤其是管腔的评价有一定影响。
研究心脏功能学
64排螺旋CT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显著提高,使得心脏功能的CT检查日趋成熟,主要侧重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心功能的评价。
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增强扫描能够显示心脏在完整心动周期内的情况,使得螺旋CT冠脉成像所得到的三维容积数据可以同时用于计算各种心功能参数,如舒张末容积、收缩末容积、每搏输出量以及射血分数等。
同时,根据不同相位重建的心脏电影可以清楚地显示心室壁和瓣膜运动情况,判断心室壁是否存在运动减低或反向运动,是否存在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
二是冠状动脉斑块分析。
三是对心肌灌注的评价。
近年来,MRI被广泛用于无创性评估心肌灌注、功能和存活力。
Koyama等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的患者进行了螺旋CT和SPECT的对照研究,发现除早期灌注缺损,数分钟后重复CT扫描时,某些患者可见灌注缺损消失。
Nikolaou等进一步比较了16层螺旋CT评价心肌灌注和存活力的研究,发现螺旋CT检出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50%、92%和79%。
但是,利用更先进的64排螺旋CT进行心肌灌注和延迟增强的研究,目前国内外还未见报道。
技术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现在已经推出了新理念的双源螺旋CT。
它拥有两套X射线源和探测器,可以提供两个数据集,帮助医生区分、鉴定、分离和辨别身体组织和体液,从而提供能量减影和详细的诊断信息。
一种被称作“DynaCT”的系统,将64排螺旋CT与介入治疗有机地整合到一起,有望改变介入放射科的工作流程。
另外,最新的256排螺旋CT已经开始进入临床试验,它可以在短短1秒内获得患者的心脏动态图像……面对诸如此类的进步,人们应该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几年里,心脏无创性检查会带来更多令人兴奋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