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CT检查前期准备至关重要

64排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对病变程度的估计也很准确。
但是由于64排螺旋CT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仍不及目前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金标准”——X线冠状动脉造影,加之心脏的不断跳动和冠状动脉毫米级的管径,要使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检查的图像满足诊断的要求,并非易事。
检查前的准备、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保证图像质量至关重要。

取得患者配合

针对患者在等待检查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把检查过程中的要求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简单扼要地对患者进行宣教,以消除顾虑,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检查顺利进行。
这需要医师认真向患者讲解检查中的正常反应,避免因患者紧张,致使心率加快,影响检查质量。
呼吸训练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环节。
吸气幅度以中度为宜,切记叮嘱患者每一次呼吸的幅度要保持一致,以防止在增强扫描时,因患者呼吸过深或过浅,丢失应有的检查区域;同时要求患者在屏气的同时胸腹部保持静止状态,切勿运动,以避免图像产生运动伪影;在患者进行呼吸训练的同时,观察其心率变化情况,尽量避免因吸气、屏气不良造成心率的变化过大。
这些看似十分琐碎的小环节并不是成像技术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和患者充分交流并取得其配合,经常会造成检查的失败。

术前做过敏试验

优维显和欧乃派克等非离子造影剂的药品说明书上都没有使用前做过敏试验的要求,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意外情况,应坚持术前做过敏试验。
在做过敏试验和做检查的过程中,大多数患者的异常反应为紧张、血糖降低等因素造成,如恶心、头晕、短暂的意识模糊、虚汗、低血压等等。
只有少数患者因个体差异,会有轻微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
针对过敏反应、低血糖、情绪紧张等分别使用地塞米松、50%葡萄糖、安定进行对症处理即可。

适当控制心率

对于心律不齐的患者做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应视情况而定,房颤心律、偶发的房性和室性期前收缩,以及比较严重的窦性心律不齐的情况,会对重建后的图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尽管经过个性化的后处理,其用于诊断的图像也往往只能达到三级的标准。
心率过快也会增加图像后处理的难度和造成图像质量不理想。
因此,对于临床检查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情况,如心率过快或窦性心律不齐,依据适应证适当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是必要的。

倍他乐克的使用方法分为口服和静脉给药两种:口服法常规服用25~100毫克,嚼碎后舌下含服。
心率﹤80次/分,服用25~50毫克。
心率快得比较明显的常常需要再观察30分钟之后视情况追加口服25毫克,但最大用药量不应超过100毫克。
口服用药过程中,应分别记录患者用药前、用药后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的心率、血压变化。
静脉法以1毫克/分钟的速度静脉给药5毫克,同时观察心率和血压变化,如达不到目标心率,间隔两分钟再注射5毫克,总剂量一般不超过15毫克。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疲劳感、头晕、肢端发冷、心动过缓、胃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
对伴有房室传导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支气管哮喘、低血压。
增加扫描范围目的是防止患者因吸气幅度的不同,丢失应有的检查区域。
SureStart感兴趣区层面选择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扫描的起点层面。

增强扫描的过程是:以3.5~4.7毫米/秒流速注入非离子造影剂,总量55~85毫升,随即以同一流速注入30~40毫升的生理盐水。
在注射的同时启动SureStart对感兴趣区进行连续动态扫描;当升主动脉CT值上升至150HU时,作为增强扫描的触发点进行增强扫描。
启动触发后,患者吸气后屏气。
若患者因紧张或屏气导致心率变快或出现心律不齐,可适当降低管球旋转速度和降低螺距,从而提高时间分辨率,部分弥补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选择造影剂浓度

有报道认为,在冠状动脉CT检查过程中适当使用硝酸甘油有利于改善图像质量。
方法分为舌下给药和口腔喷雾给药两种,同时需监测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是松弛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扩张。
它的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反射性心率加快、体位性低血压等。
实践表明,用低浓度造影剂时服用硝酸甘油可以提高图像对比度,但同用高浓度造影剂所得到的图像相比无明显差异,同时如果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及反射性的心率加快,反而会影响检查过程的稳定和增加后处理的难度;用低浓度造影剂而未服用硝酸甘油所得到的图像对比度,和用高浓度造影剂所得到的图像质量相比有差异。

Processed in 0.050425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