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山茱萸
【拼音】:SHANZHUYU【英文名】:Common Macrocarpium Fruit【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
【功效】: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
【主治】:治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
【性味归经】:酸,微温。
①《本经》:“味酸,平。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扁鹊:酸,无毒。
岐伯,辛。
”③《别录》:“微温,无毒。
”④《药性论》:“味咸辛,大热。
”入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厥阴、少阴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心、肾三经。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凡命门火炽,强阳不痿,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忌服。
《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
恶桔梗、防风、防己。
”
【别名】:蜀枣、鬾实、鼠矢、鸡足、山萸肉、实枣儿、肉枣、枣皮、萸肉、药枣【处方名】:萸肉、芋肉、于肉、山萸肉、生山萸肉、酒山萸、炙山萸、蒸山萸、枣皮等生山萸肉为原药剥取果肉生用入药者。
处方中写萸肉、芋肉、于肉、山萸肉、枣皮均指蒸山萸肉。
蒸山萸肉又名制山萸肉、制山萸、制萸肉、蒸山萸、蒸萸肉。
为生山萸肉置笼内蒸至紫褐色再晒干入药者。
补肝肾功效增强。
酒山萸又名酒萸肉、炙山萸、炙萸肉。
为生药用黄酒拌匀,装入容器中密封,隔水炖至酒吸尽,取出晾干入药者。
【商品名】:杭萸肉:为产于浙江杭州一带者。
皮肉厚,色鲜艳,味酸浓,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
山茱萸:又名山萸。
为各地所产萸肉的统称。
以皮肉肥厚、色红油润、酸味浓、干燥无核、洁净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产浙江、河南、安徽、陕西、山西、四川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10~11月间果实成熟变红后采摘,采后除去枝梗和果柄,用文火烘焙,冷后,取下果肉,再晒干或用文火烘干。
宜放置阴暗干燥处,以防霉蛀变质。
【拉丁名】:药材Fructus Corni原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炮制方法】:山萸肉:洗净,除去果核及杂质,晒干。
酒山萸:取净山萸肉,用黄酒拌匀,密封容器内,置水锅中,隔水加热,炖至酒吸尽,取出,晾干。
蒸山萸:取净山萸肉,置笼屉内加热蒸黑为度,取出,晒干。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勿用雀儿苏,真似山茱萸,只是核八棱,不入药用。
”“山茱萸核能滑精。
”②陶弘景:“山茱萸出近道诸山中。
大树子、初熟未干,赤色如胡颓子,亦可噉。
既干,皮甚薄,当以合核为用尔。
”【生药材鉴定】:肉质果皮破裂皱缩,不完整或呈扁筒状,长约1.5厘米,宽约0.5厘米。
新货表面为紫红色,陈久看则多为紫黑色,有光泽,基部有时可见果柄痕,顶端有一圆形宿萼痕迹。
质柔润不易碎。
无臭,味酸而涩苦。
以无核、皮肉肥厚、色红油润者佳。
显微鉴定: 粉末:淡紫色。
①果皮表皮细胞淡橙黄色。
表面观多角形或稍延长,胞间层不清晰,直径16~27 μm,长至38μm,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表面有颗粒状角质增厚;断面观扁方形,壁薄或增厚,角质层厚6~8μm,且呈脊状伸入到径向壁。
②石细胞存在于橙棕色中果皮组织中,卵圆形、圆三角形、类方形、纺锤形、长方形,直径16~70μm,长约至170μm,壁厚3~14μm,纹孔较密,孔沟明显,胞腔大,有的含淡棕色物。
③草酸钙簇晶存在于中果皮,直径8~32μm。
④纤维少数,细长或较粗短,通常集成束,长155~504μm,直径18~25μm,壁厚至8μm,木化,纹孔点状或人字形。
此外,有菊糖、导管及内果皮细胞等。
本品以干燥、无核、果肉厚、色红、柔润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果实含山茱萸甙、皂甙、鞣质、熊果酸、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酸及维生素A。
种子的脂肪油中有棕榈酸、油酸及亚油酸等。
果实含莫罗忍冬甙、7-O-甲基莫罗忍冬甙、当药甙及番木鳖甙。
此外,含熊果酸、酒石酸、苹果酸、没食子酸、维生素A及约13%的皂甙。
另报道含山茱萸鞣质 1,2,3。
近又分得双环烯醚萜甙化合物山茱萸新甙。
果核含β- 谷甾醇、白桦脂酸、熊果酸、没食子酸甲酯、没食子酸等。
种子含齐墩果酸 和熊果酸。
【中药化学鉴定】:薄层层析:取本品粉末约1g,加乙醚回流脱脂2h,再用石油醚回流提取 4h,提取液回收溶剂后,用氯仿-无水乙醇混合溶剂溶解供点样。
另取熊果酸对照品,用氯仿-无水乙醇混合溶剂制成对照品溶液。
将两溶液分别点样在同一硅胶G薄层反上,以环已烷-氯仿-醋酸乙酯展开,晾干,喷10%硫酸乙醇试剂,110℃烘5min显色,供试品溶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同位置,有相同紫红色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