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图谱

【药名】:益母草

【拼音】:YIMUCAO【英文名】:Motherwort Herb【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
【功效】:活血,祛瘀,调经,消水。
【主治】:治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痰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
【性味归经】:辛苦,凉。
①《本草拾遗》:

寒。
②《本草蒙签》:

味辛甘,气微温,无毒。
③《纲目》:

味辛微营,无毒。
④《本草正》:

昧微苦、微宰、微寒,性滑。
人心包、肝经。
①《本草汇言》:

手、足顾阴经。
②《药品化义》:

入肝、脾、包络三经。
③《本草再新》:

人心、脾、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熬膏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用药忌宜】:阴虚血少者忌服。
①《经效产宝》:忌铁器。
②《本草正》:血热、血滞及胎产艰涩者宜之;若血气素虚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

【别名】:TUI、ZHUI、益母、充蔚、益明、大札、贞蔚、苦低草、郁臭草、夏枯草、土质汗、野天麻、火钦、负担、辣母藤、郁臭苗、猪麻、益母艾、扒骨风、红花艾、坤草、枯草、苦草、田芝麻棵、小暑草、益母篙、陀螺艾、地落艾、红花益母草、四棱草、月母草、旋风草、油耙菜、野油麻【处方名】:益母草、坤草、制益母草、酒益母草处方中写益母草、坤草均指生益母草。
为原药材晒干切段入药者。
制益母草为益母草切段后拌入酒、醋、盐、生姜等,然后蒸透入药者。
酒益母草为益母草切段后,用黄酒淋洒,闷透,用文火微炒,然后入药者。
【商品名】:益母草:为5~6月开花期间采收者。
以枝叶肥壮、色灰绿、带有紫红色花者为佳。
童子益母草:为3~4月间未开花前采收的幼株。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花、果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白花益母草主产江苏、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细叶益母草主产于内蒙古、河北、山西及陕西等地。
土耳其益母草主产新疆。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夏季生长茂盛而花未全开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在花盛开或果实成熟时采收看,品质较次。
【拉丁名】:药材 Herba Leonuri原植物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炮制方法】: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考 证】:出自①陆矾《诗疏》:TUI,似萑。
方茎,白花,花生节间。
《韩诗》及《三苍》说悉云,TUI益母也。
②《经效产宝》返瑰丹注:益母,叶似艾叶,茎类火麻,方梗凹面。
四、五、六月,节节开花,红紫色如蓉花,南北随处皆有,白花看不是。
于端午、小暑,或六月六日,花正开时,连根收采,阴干,用叶及花、子。
③《纲目》:此草及子皆芜盛密蔚,故名芜蔚。
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之称。
其茎方类麻,故谓之野天麻,俗呼为猪麻,猪喜食之也,夏至后即枯,故亦有夏枯之名。
《近效方》谓之土质汗。
林亿云,质汗出西番,乃热血合诺药煎成。
治金疮折伤,益母亦可作煎治折伤,故名为土质汗也。
妒芜蔚,近水湿处甚繁,春初生苗如撤篙,入夏长三、四尺,茎方如黄麻茎,其叶如艾叶而背青。
一梗三叶,叶有尖歧,寸许一节。
节节生穗,丛簇抱茎,四,五月间,穗内开小花,红紫色,亦有微白色看。
每萼内有细中四粒,粒大如同篙子,有三棱,褐色。
药肄往往以作巨胜于货之。
其草生时有臭气,夏至后即枯,其根白色。
此草有白花、紫花二种,茎叶子穗皆一样也,但白者能人气分,红者能人血分,别而用之可也。
按《闺阁事宜》云,

白花者为益母,紫花看为野天麻。
返魂丹注云,紫花者为益母,白花看不是。
陈藏器《本草》云,芜蔚生田野间,人呼为臭草;天麻生平泽,似马鞭草,节节生紫花,花中有于,如青箱子。
孙思翅《干金方》云,天麻草,茎如火麻,冬生苗,夏着赤花屈口鼠尾花。
此皆似以芜蔚、天麻为二物,盖不知其是一物一种。
凡物花皆有赤自,如牡丹、芍药、菊花之类是矣。
【生药材鉴定】:干燥全草呈黄绿色,茎方而直,上端多分枝,有纵沟,密被茸毛,棱及节上更密。
质轻而韧,断面中心有白色髓部。
叶交互对生于节上,边缘有稀疏的据齿,上面深绿色,背面色较浅,两面均有细毛茸;多皱缩破碎;质薄而脆。
有的在叶腋部可见紫红色皱缩小花;或有少数小坚果。
有青草气,味甘微苦。
以茎纲、质撤、色绿、无杂质看为佳。
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尚有下列同属植物亦作益母草入药。
①白花益母草花冠白色,其他与前种相同。
② 细叶益母草最上部的叶为3全裂或深裂,花冠较大,长18~23毫米,下唇比上唇短,花冠外面的长绒毛较密。
3土耳其益母草L..花序上叶片长圆状菱形,3裂;花序顶端毛茸致密,苞片及尊筒均被紧贴的毛茸,花淡红色,长9~10毫米,上唇密被灰白色长柔毛。
小坚果顶端被白色短柔毛。
益母草的幼株称童子益母草,功用相同。
显微鉴定: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波状弯曲;非腺毛多数,1细胞,圆锥状,长36-110μm,表面有疣状突起,基部周围有4-8个表皮细胞呈放射状排列;腺毛头部1-4细胞,直径20-24μm,柄单细胞。
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非腺毛较多,常为2细胞,偶见1或3细胞,长5 -299μm,表面有疣状突起;腺毛较上表皮略小,直径17-20μm;腺鳞头部8细胞,类球形,直径32-50μm;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5个。
叶肉细胞含细小草酸钙针晶及簇晶。
【中药化学成分】:细叶益母草含益母草碱、水苏碱、益母草定 、益母草宁等多种生物碱、苯甲酸、多量氯化钾、月桂酸 、亚麻酸、油酸、图醇、维生索A、芜香贰等黄酮类☆n。
又含精氨酸、4-服基-l-丁醇、4-服基-丁酸、水苏糖。
全草含益母草碱约0.05%,开花初期该成分仅含微量,而开花期中逐渐增高。
另含水苏碱、益母草碱甲和乙,益母草碱甲为益母草碱的亚硝酸盐。
此外,含芸香甙和延胡索酸。
另报道地上部分含有劳丹烷型二萜化合物益母草素、益母草素及益母草琴素。
花含益母草亭碱。

Processed in 0.057665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