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史-奴隶社会医疗活动(1)

奴隶社会的医学

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由此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
夏代的农业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还有骨器和蚌器,木质耒耜已开始使用。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已有剩余。
此时,已开始出现青铜器,已有了文字和文献记录,已出现历书和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夏代的经济文化发展为商周时代的经济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商王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木质耒耜是此时普遍使用的基本农具。
此时已出现冶铜、制陶、制骨、玉石器、皮革、酿酒、丝帛、舟车等多种行业,表明手工业已有较细的分工。
青铜铸造业的发展代表了当时冶炼技术的进步。
对天象的观测及对历法的研究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发展到极盛并开始衰落的转折时期。
西周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金属农具,改进了耕作方式,加强了田间管理,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在这一时期,各种手工业作坊都拥有人数众多并具有专门技能的工匠,故有“百工”之称。
西周的天文学也有了很大发展,设有专管天文历法的官职,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

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
此时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出现了煮盐、冶铁、漆器等新兴的手工业。
天文历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创立了二十八宿体系,发明了十九年七闰的方法,测定了一年四季的节气,观测了37次日食,并对彗星作了世界上的首次记录。

在奴隶社会里,人们由原始社会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变为对神的尊崇。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的剧变,人们对天命及鬼神的信念有所动摇。
与此同时,产生了一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因素,这就是阴阳八卦和五行的思想。

随着经济思想及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医药卫生也有了很大变化,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人们积累了较多的医药卫生知识。
同时,由于原始宗教的影响,在相当长时间里,中国医学被宗教思想束缚,医学发展受到阻碍。
到了奴隶社会后期,在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下,逐渐摆脱了宗教对医学的禁锢,使医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为医学理论的形成作了准备。

对疾病的初步认识与诊治

中国奴隶社会里早期,人们对疾病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在甲骨文中已有所记载。
商代奴隶主崇尚鬼神,常在磨光的龟甲和牛肩胛骨上钻凿凹缺,用火烧灼,观察其裂纹,来占卜吉凶,事后刻在甲骨上,即甲骨文。
甲骨文被认为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种文字。
自1899年至20世纪初,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中,发现了15万片甲骨,上面刻有4500多字,其中已知的有卜病内容的为323片,415辞。

甲骨文中关于人体部位有了许多记载,但大多是对人体体表部位的记载,如:首、面、目、口、鼻、眉、耳、手、肘、肱、臂、足、胫、膝、趾、项、脊、腹、臀等;也有根据人体不同部位产生的生理功能而定名的,如孕、娩、乳、尿、血等。
但对人体内部的脏腑组织记载不多,只有“心”字。

甲骨文记载的疾病约有二十多种,其中大多是按照人体的体表部位来区分的,如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齿,疾舌、疾自、疾项、疾手、疾肘、疾肱、疾身、疾尿、疾足、疾膝、疾胫、疾止、疾育、疾子等。
甲骨文中记载的疾病也有一些是根据疾病的主要特征得名的,如“疾言”,即说话困难或发音嘶哑;“疥”,是因易于结痂而得名;“蛊”,表示腹中有寄生虫;“龋”,为虫蛀牙齿。
这说明当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涉及到五官科疾病、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小儿科疾病。
此外,甲骨文中还有“疾年”、“雨疾”、“降疾”的记载,疾年指多病之年,雨疾、降疾指疾病的发生多如降雨,这些是关于流行性传染病的最早记录。
根据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商朝已出现针刺、按摩、接骨、拔牙以及药物治疗等治病方法。

到了西周及春秋时期,虽然还没有出现专门的医学书籍,但有关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散见于《周易》、《尚书》、《诗经》、《周礼》、《山海经》等当时的文献之中。
此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较商代已有了明显的进步,已认识到热病、昏迷、浮肿、逆产和不孕等疾病,并有了固定的病名。
《诗经》中记载了古代疾病的病名和证候,如:瘨、闵、狂、首疾、噎、疚、朦、震、身瞽等。
《山海经》中也涉及了三十多种疾病,范围包括内、外、妇、眼、皮肤等方面。
其中大都是根据疾病的特点,给予固定的病名,如瘕疾、瘿、痔、痈、疽、疥、痹、风、疟、狂、疫疾等。
也有一些是直接记载症状的,如腑、睬、腹痛、嗌痛、呕、聋等。
另有三种比较笼统的病名:肿病、腹病、心腹之疾。
《易经》中关于疾病的记载有“妇孕不育”、“妇三岁不孕”、“往得疑疾”等。
《礼记》中有瘖、聋、丧明、跛、躃、伤、创、折、断、胎夭、病革、风欬、侏儒等病名记载。
《周礼》中也有肿疡、溃疡、金疡、疟疾、疥、瘅疽、足肿病、佝偻病、秃头、胼胁等疾病内容。

在认识疾病的基础上,人们逐渐积累了一些诊断疾病的经验。
《礼记·曲礼》中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记载,即人们患病要向有经验的医生求医问药,反映了当时已有治疗经验丰富的医生了。
《周礼·天官》记载:“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死,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
”这可以说是后世中医诊断学的雏形。

在这一时期,人们已开始用药物疗法或食疗法治疗内科疾病。
而对于外科病,除用药物外敷以外,同时也用内服药及食疗进行调理。
在使用药物时,依据药物的酸、辛、咸、甘、苦、滑等性味,分别调养筋、骨、血、脉、气血、肌肉、九窍等。
说明此时的伤科医生已认识到局部的损伤会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所以在医治局部的同时,还要调治全身的气血及脏腑功能,在使用外用药的同时,还需内服药物。
这种内外同治的方法,是伤外科疾病治疗史上的一大进步。
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饮食对防治疾病的重要作用。
所以在周代有人提出了“先味而后药”的治疗主张,即先用食疗,再用药治。
同时还提出饮食要与四时季节的变化相适应。
周代甚至出现了专管王室膳食的官职棗食医,这说明当时关于饮食疗法的经验已有相当的积累。

此外,针灸、按摩、导引等各种治疗方法在这个时期也已有所应用。

Processed in 0.060493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