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多案治愈一则

唾液多案治愈一则

陈某 女23岁 本县某中学教师,2003年9月25日诊。

患者诉:晨醒后口中含一大口淡黄色口水,稍有异味7年,近日来有加重趋势。
7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唾液分泌增多,始未予在意,后诸证加重,每隔一会就吐一大口,曾服西药治疗,证减。
唯遗留上证至今,多方调治不效,甚是苦恼。

刻下:诊脉右寸浮数,余脉沉濡,舌红苔薄白微腻,面部多粉刺,口水多如上述。
近日来午休后亦有增多之势,据上证辩为:热邪阻肺、湿浊困脾。
治宜:清肺热、化湿浊、醒脾摄唾。
处方如下:

黄芩10g、栀子5g、藿香10g、佩兰6g、太子参15g、薄荷3g、茯芩10g、乌药10g、益智仁10g、山药20g。
5剂,水煎服,一日二次。

服上方后,自觉口水多、异味稍减,面部粉刺明显减少,舌淡苔仍薄白微腻,脉沉濡。
如前方去薄荷加苍术10g,5剂,水煎服,服二诊药后除面部粉刺略增外,余证基本消失,舌淡苔薄白,脉细,口干,证属:肺胃湿热未尽,阴津已伤,治宜:健脾摄唾,滋阴化浊以善后,处方:黄芩10g、栀子6g、藿香6g、太子参20g、茯芩10g、山药30g、元参20g、麦冬10g、佩兰6g、益智仁5g、乌药5g、5剂,水煎服,一日二次。
服后遂愈,2年来多次随访未见复发。

病方论:以口水多为主构成病症者,阅历所极,尚不多见,乍遇之,颇费踌躇。

考唾为脾所主。
是故,唾之异,当责之于脾。
然本例患者,右寸脉浮数,面部多粉刺,肺有郁热可知。
余脉沉濡,脾虚为湿浊所困之象也。

缩泉丸见于《妇人良方》:治下元虚冷,小便频数等证。
《医学启源》则谓其能“治人多唾”,用本证口水多正合病机,另加黄芩、栀子、薄荷、清肺中郁热,藿香、佩兰、茯芩、太子参健脾醒脾、化湿,然服用后,肺热得清,粉刺渐少,但脾仍被湿浊所困。
二诊去薄荷,加苍术10g以加强化湿之力,用药后,湿邪得化,诸证得除。
但亦现伤阴之象,故三诊时去苍术,加元参、麦冬、并减少益智仁、乌药之用量以善后,并巩固疗效。
终于使患者在三诊后斯疾得除。

Processed in 0.057985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