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壮医药事业逐渐兴旺,壮医药专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宋代苏颂主编的《本草图经》提到"二广俚医","俚医"是对壮族民间医师的最早称呼,说明至少在宋代,壮族已出现专职医师,并得到社会承认。
明清以后也涌现出许多壮族名医。
现据文献记载,简介如下:
董奉,字君异,三国时吴国人,任侯官,后移居广西梧州市。
医术高明,擅治内科病。
年老时迁居庐山,给人治病不收诊费,嘱家人在后山栽杏树五棵,董奉用杏仁换置药物以施救患者,其高尚医德为后人传颂。
俞仲昌,宋代广西贵县东部人。
精通医术,好施乐善,给人治病不图回报.被人颂扬。
[明代嘉靖十年《广西通志》]
梁大用,宋代苍梧县人。
为针灸名医。
傅林,明代广西临桂人。
医术高明,救死扶伤,活人无数,为众人敬仰。
[明代嘉靖十年《广西通志》]
章润,字良玉,明代广西永福人。
宏治甲子年考中举人,擅长做诗,但也精通医术,历任德庆、海阳、四会教谕,官至进士,后辞官回乡,著有《荆石吟稿》。
梁雍,明代广西柳城人。
万历壬午年考中举人,历任广通、宜城、来阳知县,皆有政绩。
戊年遇饥荒,疠疫流行,梁雍即制作药物,分给各家各户,救活无数民众。
舒谧,字继安,明代广西宣城人。
其曾祖父逻洪武为太医院名医,后随军队到宾州。
舒谧得到医术秘传,救活病危者无数,且不收分毫,不避穷秽,得众人称颂。
[明代万历十三年《宾州志》]
邓*,字克柔,明代广西南宁人。
因居半村,故家乡人称之为半村先生。
因其母亲多病,故而潜心学习医术并精通之,治愈其母亲后,名声四扬,被督府赐以"医官",后又称"病辞官",为众人治病,著有《半村诗集》。
[明代嘉靖十三年《南宁府志》]
于湘,字华峰,清代广西鹿寨人。
喜好读书,潜心学医数十年,很有心德,医名颇著,享年八十二岁。
[民国二十六年《榴江县志》]
邓晴山,清代榴江古班村人。
为清朝九品官,善火脉医,享年八十一岁。
[民国二十六年《榴江县志》]
于继唐,字授虞,清代榴江人。
自幼丧母,生性聪慧,屡试高第,为人端方正直,精通医术及卜卦之术,老年无疾而终。
[民国二十六年《榴江县志》]
覃德本,清代象县同庚村人。
生性倜傥,少年时遇异人授以技击秘诀,兼以钻研医术,故善治跌打刀伤,带徒甚多,其后嗣仍从事其术。
[民国三十七年《象县志》]
侯第福,广西三江县寨准乡佳林村人。
因家境贫寒,本人跛足而流落到湖南,得异人授以医术,精通脉理,善用草药,后回乡行医,手到病除,远近闻名,且不索取诊金,受人敬重。
[民国三十五年《三江县志》]
龙云翘,清代广西三江县泗里乡泗福村人。
精通医术,擅长内科、外科,县会自制药丸,均亲自尝试过才用于患者。
性慈善,好施舍,数十年如一日,活人无数。
[民国三十五年《三江县志》]
李朝连,清代邑人。
康熙年间,游京都双塔寺得异术,能诊出人体五脏症结,擅长针刺,因常推车卖药,故人称"车子李",亦曰"双塔李"。
[清代同治十一年《苍梧县志》]
黄基奏,清代邑人。
精通疮疡金创术,擅长接骨术。
[清代同治十一年《苍梧县志》]
王维相,字介臣,另一字循齐。
喜好读书,尤其喜欢岐黄之籍,凡内经素问、仲景、河间、丹溪、东垣等诸医家之书,无不精渎研究,并领会其中奥妙,因而医术甚精,能起死回生,且生性慷慨,遇到穷人患病,施予药,分文不取。
[清代道光十年《白山司志》]
邓崇,清代广西宁明人。
精于医术,人称长耳邓公,传颂其诸多诊病奇异事迹,以为扁鹊复生。
[清代光绪九年《宁明周志》]
扬四,清代广西邕宁县人。
精通岐黄之术,擅治奇难重症,因四处游走,故人称为"扬四先生",真名不得而知。
[民国二十六年《邕宁县志》]
张学敏,字士升,清代武缘县人。
为贺县训寻之官,且善长医术,有人求治,不管刮风下雨,黑夜严寒,必立刻前往诊治,手到病除,享有仲景之誉。
黎鲸,清代广西藤县人。
精通切脉之术及养生之术。
袁鼎玉,清代常和药济人。
精通医术,九十一岁寿终。
其子孙世其业。
[民国二十三年《贺县志》]
龙光荣,清代来宾人。
性情敦厚,家境贫寒,行医以敬父母,后家境稍为宽裕,对患者则施予药。
[清代乾隆二十九年《柳州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