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十节名医的涌现(2)

周棣华,清代建乡萃英村人。
精通医术,光绪二十八年疠疫流行,周救活多人,八十四岁寿终。
[民国三十一年《全县志》

阎铭校,清代全县西边人。
精通医术,八十一岁而终。
[民国三十一年《全县志》

黄庆业,清代广西龙州县金龙敢村百沙屯人。
17岁拜赵方兰为师学医习举,8年后辞师回乡,以医为业,善长跌打正骨。
行医两年即被县府抓丁,任随军医官,一去15年。
后再度从师赵方兰,医技日精,用当地草药治病,深受欢迎。
子孙继承祖师医技,擅治跌打骨伤,喜用壮药,远近闻名。

文运昭,字济盛,清代广西兴安县人。
父亲早逝,母亲管教严厉,学习勤奋,后遵母命弃学业医,每遇穷人便资助予药,不图回报。
[清代道光十三年《兴安县志》

李欢光,清代广西桂平人。
为当地名医。
[清代同治十三年《浔州府志》]

周景焕,清代乐昌桥甘村人。
医术精湛,擅长针刺疗法,有起死回生之术,被当地誉为"活菩萨"。
[民国四年《武鸣县志》]

黄周,字达成,清代高田乡人。
天性聪明敏锐,精通医学,著有《灵素内经体用精蕴》、《新法要义》、《剩稿汇编》、《医学撮要》,刊行于世。
[民国二十五年《阳朔县志》]

谢济东,清代万乡桥渡村人。
精通医理,善于著书做诗,著有《适园诗抄》、《脉理素精》。
[民国三十一年《全县志》]

谭祚延,号寿丞,清代象县人。
自幼习医,中年迁居广州,后到澳门镜湖医院研究西法治疗,意欲沟通中外医术,著有《四诊记》。
[民国三十七年《象县志》]

甘庸德,字元夫,另一字玉山,人称"一剂先生",清代广西平南县人。
从小读书,记性特好,过日不忘,甚得塾师器重。
在暇余之时偷看岐黄之书,故善太素脉经,深得刘河间、朱丹溪医中之意,然不执古方。
自炼药丸,以朱砂为衣,如绿豆形,常能起九死而俱生。
著有《药性赋》、《锡葫芦赋》、《药王游猎赋》。
然而其辟正群医之作及各种秘方,只传亲生子孙,外人不得而知。
[清代光绪九年《平南县志》]

程士超,号上达,清代军陵里竹山塘村人。
禀性灵敏,自幼诵读经书无数,并能领会。
因家境贫寒不能进考举人,便潜心学习艺术,四处云游,后遇名医星洲,即从之学医,并参考张介宾、薛立斋之言,善治外淫内伤之疾。
曾随清军及洪秀全起义之军从医。
著有《星洲实录》,将其平日经验诸方收录其中。
[民国九年《桂平县志》]

蒋励常,字岳麓,清代广西全州人:乾隆五十一年中举人,任融县训导,喜好修心养性之术,著有《蒙养编》、《十室遗语》、《医学纂要》等书。
[民国三十一年《全县志》]屈遵德,字明古,清代辣刘村人。
乾隆丙午年中举人,任宜山县教谕。
精通经术,旁通诸子百家,尤精岐黄之术,著有《医门心镜》。
[民国十三年《永淳县志》]

梁廉夫,字子材,清代城厢人。
博学品端,乐行善事,招收门徒中多有知名之士。
历任灵川县教谕、百色厅学正、南宁府教授。
后解组归里,苦读史书,尤精岐黄,老而不倦,著有《不知医必要》、《潜斋吟》、《见闻录》,享年八十四岁。
[民国二十三年《贵县志》]

程尹扬,清代军陵里官河村人。
精通医术,古今方术无所不窥,医技甚精,著《验方》、《朱批人身脏腑脉络全图》,享年七十一岁。
[民国九年《桂平县志》]

周庆扬,清代北乡人。
精通岐黄之术,远近闻名,不收诊金。
当地曾疫症盛行,周救活患者无数。
著有《急症良方》。
[清代光绪十五年《恭城县志》]

龚振家,字香山,清代郭西里桐岭村人。
精通岐黄之术。
著《医书撮要》,梁廉夫为之作序。
[民国二十三年《贵县志》]

赵廷桢,号松涛,清代永宁州人。
凡星象堪舆诸学,靡不通晓,尤其精通岐黄之术。
凡遇病者家贫无力,便为之免费医治。
著有《至善剂》。
[清代光绪十一年《永宁州志》]

唐征濂,字慕周,清代灌阳县人。
自幼精通岐黄之术,每遇逆症手到病除,人称"唐半仙"。
曾在当地驻军疠疫流行之时,依方制药,煮以巨釜,军中遍饮,活人无数。
对于贫穷患者,不收诊金,还赠之以药。
著有《各仲奇方》。
[民国三年《灌阳县志》]

黄道章,字东初,清代广西桂平县人。
自幼攻读医书,脉学效法李濒湖,治法崇尚张介宾,每切脉辄能细数病源,确定治法。
于内伤、虚痨、外伤、金疮各症尤见专长,平生治案颇多,有《家传验方集》。
[民国九年《桂平县志》]

周启烈,清代广西六都江头洲人。
精通医术,著有《选择慎用》、《行文口诀》、《续方书撮要》、《方脉秘传》。
[民国十八年《灵川县志》]

龚彭寿,字介眉,清代贵县桐岭村人。
为清代学生,旁通岐黄、卜巫之术。
晚年著五万余字之《医学粗知》。
[民国二十三年《贵县志》]

路顺德,清代融县古鼎村人。
为清朝举人,精晓医学,著有《治蛊新编》。
[民国二十五年《融县志》]

唐式谷,清代全县长乡新鲁村人。
为当地名医,擅长外科,著有《医学初步》、《外科手法》、《心法》等。
[民国三十一年《全县志》]

唐锡祀,清代全县建乡人。
精通医理,光绪二十八年疠疫流行,救活数百人,资助贫穷者,不图回报。
著有《医科备要》、《养元居诗草》等。
[民国三十一年《全县志》]

蒋励惺,清代全县万乡龙水村人。
因自幼多病而成良医,著有《惺斋医案》。
[民国三十一年《全县志》]

王振秩,宇慎五,号叙斋,清代灌阳县江口人。
秉性正直,乐于施舍,擅长医术,著有《医案秘要》。
[清代道光二十四年《灌阳县志》]

陆兰溪,清代桂平县上秀里南乔村人。
博学精医,专长温补,属李东垣派,著有《兰溪医案》。
[民国九年《桂平县志》]

王少卿,清代隆山县人。
承其祖传医术,行医二十余年,将其临症用药经验汇集著成《临症经验医案选录》。
[民国三十七年《隆山县志》]

区景荣,字心安,清代龙津县人。
性格善良敦厚,从名师学习中医,学成悬壶粤巾,后回乡里行医,无论深夜风雨贫富,均随时赴治,诊资多少不计,遇贫穷者不收诊费,且赠予药,受人敬重。
著有《心安医话》。
[民国三十五年《龙津县志》]

黄德仁,字北溪,清代浔州府人。
擅长拳术和医术,患者有请必至,甚至送药,救活患者无数。
[清代同治十三年《浔州府志》]

黄朴初,字弥厚,清代广西桂平县上秀里南乔村人。
用药平稳缓和,疗效甚佳。
[民国九年《桂平县志》]

赵振准,清代广西兴安县箭楼人。
精通医术,活人无数,乐善好施。
[清代道光十三年《兴安县志》]

韦本初,广西桂平县金田乡李村人。
自幼爱好医药,二十一岁任三等军医佐,随军至广东罗浮山寺临时救伤医院工作。
擅长伤科,尤其精通草药制剂,创制伤科药供部队使用。
先后在陆荣廷、李宗仁部下任一等军医兼总司令部军医医院院长等职,曾任李宗仁私人医生,颇为李宗仁、白祟禧所器重。

陈绍良,民国时广西武宣县禄仁村人。
平生精通医术,四十岁那年得到江西道人传授的脉诀,能够预知三年后的病情,治好不少本地人的疾病。
他的医术传授给多人。
[民国二十三年《武宣县志》]

欧阳绍庭,民国时龙津县黎匠村人。
书生出身、用上等的药物在乡里行医,他的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凡是有人向他求取药材的,他一定亲临病人家,详细诊察,然后给予药物治疗,确实是一位良医。
[民国三十五年《龙津县志》]

颜德荣,民国时龙津县白沙街人。
出身农家。
掌握民间医药知识,尤其精通外科。
他虽然医术高明,但是不以自己的医术来获取个人的私利。
颜德荣除懂医外,还掌握拳术。
本地喜欢习练拳术、健身却病的人,大多是他的学生。
[民国三十五年《龙津县志》]

黎东旭,字旦庭,号史堂,民国时思东县板祥村人。
书生出身。
他的父亲聪明,懂得医药,掌握清代名医陈修园的诊疗方法,医术高明。
黎东旭先生博通经史,并从父习医。
他的医术在当地也甚闻名,常常说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有人问他:"您的医术能治好重病,是通过什么途径而达到这个水平的?"他就回答:"我的医术是从四书五经里得来的,以此可以给人治病,也可以提高学识。
"由于家道贫穷,未能捞取功名,先生只好以医为业。
[民国三十一年《思东县志》]

Processed in 0.227448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