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医

中 医 论 医

炁体科学——关于炁体、炁粒和炁流的学问。
揭示了易经科学和现代科学的奥秘,实现了科学的绝对统一。

坎中之阳,神之根也;离中之阴,精之基也。
坎水温升则肝木遂其疏泄之性,赖脾气以上达,上达则成魂,升于君火则为神,而离中之一阴寓焉;离火清降则肺金行其收敛之政,赖胃气以下行,下行则成魄,降于坎水则为精,而坎中之一阳寓焉。
肾精既竭,坎阳日衰,水反侮土,肝木失水土之温养而枯燥。
男子象坎,女子象离,坎中一阳,离中一阴;阴阳之体,阴者自升,阳者自降。
男阳也,故男子肝经结构于下而为外肾;女阴也,故女子肝经结构于上而为两乳。

一、论病。

“死于病者半,死于医之偏者亦半”,可见医学之难精通。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不知道病气的学问。
一旦知道了病气的学问,一切都解决了。
“学医贵乎明理。
明乎脏腑阴阳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矣”,就能手到病除,再无难医之病,就能成为神医、仙医矣。
“病乃天时之偏,误治乃医术之偏”。

什么是病?
“夫人气血调和,乃为无病,病必阴阳偏胜。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道路通塞,全在中气。
人以中气为主,脉以胃气为主,脾胃调和,乃能无病。
医药以救阴阳六气之偏也”。

六淫之邪,火、湿两气合化谓之暑。
火性炎上,湿性就下,若非合邪,焉得谓之伏暑?
又焉得谓之合化乎?
暑必兼秽,暑必挟湿。
湿为阴邪。
伏暑病乃燥、火、湿三者互结而成。
暑邪从口鼻吸入,迷漫三焦,徒恃发表。
六淫之邪,暑、燥、火属热,风、寒、湿亦能变为热。
风为百病之长,肝为五脏之贼,天地之风无隙不入,和风养人,贼风伤人。
中左中右,名为偏枯,要皆中气不得主持,升降失职,而四象无由旋转也。

头重脘闷者,乃上焦之清气,被湿浊扰乱而不得流行也。
微寒发热者,乃外束新凉,与内邪相斗于膜原之界也。
故脐下之沉郁而痛者,风木郁于下,而不得上升也;两胁之痞胀而疼者,相火逆于上,而不得下降也。
升则为君,降则为相。
相火降于肾水则精温,温则精藏而阳秘,相火秘于肾,不泄于膀胱,则膀胱得化寒水而小便利,于是壬水又生胆木,癸水又生肝木。
胃主盛受,而下为湿浊所阻,上为木火所刑,自不贪食而无味。
皮毛闭郁,气壅于窍,是以鼻流清涕,喷嚏时作。
久咳痰中见血,或痰后大吐者,亦因脾土湿郁,湿传肺位,胃失下行之政,木亦被郁,而欲行其疏泄。
肝为将军之官,又系藏血之地,心主血脉,火风击撞,而升于君火之位,痰血因而并见。

霍乱乃气血挥霍,阴阳错乱,为邪乱于中,中气搅乱,升者不升而下泻,降者不降而上吐。
地窄人稠,蒸淫之气不问可知,再以街衢未净,秽浊薰蒸,在人则口鼻受之,故夏初即盛行霍乱。
外邪闭郁,内邪自动,外愈闭而内愈郁,火湿固结于内,风寒束缚于外,不能宣泄,是以互斗而成霍乱。

疫证,乃岁气之偏。
人感疫疠不正之气,是以乡里传染焉。
然而凡病不过阴阳,故有温疫、寒疫之别。
温疫每发于木火不得升泄之年,寒疫多盛于金水不得敛藏之岁。
天行疫疠之气,人感而成病,病则每发腊疹。
外感疫疠之气,伤于春夏之风,风伤其卫,卫闭而抑遏营血,营郁则内热自生。
疫乃胶粘固涩之邪,留滞于经,难于骤解,郁甚而热愈甚矣。
经热过甚,必入阳明燥腑,经腑俱热,三阴之气尽被燔蒸,小儿柔脆之躯,焉能容受?
疫邪乃岁气之偏,天地之疠气也,降于一时,比户相感,其易于传染者,因疫疠之气较伤寒温热诸病,多一污浊之邪,易于感触,且胶粘固涩,不易解。

肿病,为脾胃之虚,男不宜于足,女不宜于面。
男子象坎,女子象离,坎中一阳,离中一阴;阴阳之体,阴者自升,阳者自降。
男阳也,故男子肝经结构于下而为外肾;女阴也,故女子肝经结构于上而为两乳。
凡人中土有亏,则木气不达。
女子肝经结于两乳,肿见于上,其气之上逆可知,而下焦血海空虚,气无收束,血不运行矣;上实下虚,有升无降,中气无权,诸恙叠见,延久自成不救,所以肿不宜于上也。
男子肝经结于外肾,肿而在下,必系脾土湿郁,肝木不升,清阳常陷;下实上虚,久则头目不清,胸脘痞塞,相火飞扬,亦不易治,所以肿不宜于下也。
男女之病虽有不同,而阴阳升降之理无二致。
妇人,瘦体无湿,最易受胎。
盖生生之气注于肝胆,因木气不郁,子宫温和故也。
夫肾水温而膀胱寒,温则发育,寒则闭藏。
夫男女媾精,精中有火,乃能成胎。

小儿之火,异于大人。
大人肾库已开,肝木上升而生心火,胆木下降而化相火,君相两火归纳于肾,以温阴精,得以再生男女,此君相两火,已有归藏也。
若小儿形体未充,肾脏尚闭,两火无所归纳,所以日渐长成者,全赖此火之运行不息也。
急惊者,因外闭而郁,由经入腑,其证轻;慢惊者,因中虚而郁,由腑及脏,其证重也。
小儿皮毛致密,感受外邪,卫气易闭,卫闭则营郁。
肺主卫气而收敛,肝主营血而疏泄,疏泄不畅,肝郁生风,胆郁生火,遂见惊搐。
急惊一症,由于肺金之不利、肝木之不达也。
慢惊其实由于内伤中气,抑遏肝胆之火,不得流行。
二火久郁则生风,风动则见惊搐。
腊疹不发于大人,而发于小儿者,缘大人皮毛疏散,感其邪而卫泻汗解;小儿皮毛致密,卫不易泄,故发红点。
小儿感受寒疫之邪,外卫既密,内火又升,是以里束汗孔,发而为痘。
疹为温疫,痘为寒疫。
斑痧疹腊,乃天行疫疠之气。
人身自幼至于成人,生长之机全赖少阳之火,形体既定,肾脏乃完,肾主闭藏,火有归束,自此不长形身,用为生育。
痘疹独患于小儿者,其毛孔紧密,且内脏之火,终日运行为生长之用,非若大人汗孔稀散,火有归藏,偶感疫邪,无内热之攻触,无外卫之闭束,但得浊汗透达,病即易解也。
童年并无七情六欲之感。
可知火为元阳,人身至宝,何有于毒?
乃郎年仅十七,身已长成,所患干咳非劳也,乃相火刑金之嗽,因发身而作也。
人当发身之时,及于长定,五内运行之火,正值流动充满,升极于上,将纳于肾中。
白嫩之驱,肺金柔弱,火烁其肺,故见干咳。

饮食入胃,脾阳失运,不能尽化津液,淫生痰涎,久之盘塞中宫,阻肝木升达之路,木胎君火,火性炎上,冲突于湿土,湿痰泛溢,渐结于肺部成窠如蜂房。
食入难化,胸脘作痛,脾阳不得运行也。
夜不成寐者,肺主卫气,肺气上逆,卫气不得入于阴分也。
用焦楂利腑气而消滞。
谷入于胃而传脾,脾气输谷精于肺胃,化气血而散布诸经,由经及络。
发汗而病解者,泄其外卫之闭,而营自和也。
其气坠肛门,里急后重者,乃木火下陷,逆行其疏泄之令。
湿郁火升则吐血,湿郁水寒则遗精。

某人患时证,病中谵语,觉他省语音,素非谙习者,言之毕肖,人诧为奇。
此因火邪逼入膻中,神明自乱,令其心窍洞开,心中思慕之事、欲学之语,向日所不能者,至此能之,乃药力开泄过甚所致也。
某青楼女得奇疾,面微红,唇赤色,吻时时辟翕如吮物状,两手时一跃,跃则目珠上窜,舌时伸出而自笑,问之桌谵语昏沉,但云有人压我。
诊其脉,两关搏指,尺寸皆微;舌心苔浊而黄,舌尖红润,口不喜饮,询知前夜偶发寒热,天癸已行,今尚淋漓不绝。
断为此病乃邪入血室也。
盖天癸已行,血室空虚,少阳厥阴表里同气,是以少阳扰乱之邪,乘厥阴之虚而陷入。
舌为心苗,故谵语、舌伸;心主喜,火烁胞络故自笑;口唇属胃,木克胃土,故吮咂不休;目为肝窍,肝合少阳胆火之邪,怒发于上,故目珠上视;脉见两关搏指,知为邪郁之象。

从前来者为本,从后来者为标。

肺主气,肝主血,气主卫,血主营。
营血、卫气。
然肺气果能敛,亦赖胃气之下行,而胃气之不得下行者,又患在脾气之不得上升也。
总之中气为升降之原,脾胃为升降之枢轴。
盖人身以精气为主,气生于精,精生于谷,谷化于脾。
肺气窒塞,焉能有汗?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中焦所受者,升降和平之气。
肾精、胃精。
升降运行之气不足,自现各种虚象。
血脱益气之法。
血去则气伤,中气便无所依附。
气旺血行,血因气聚,诸经之血尚能运行于中,所谓血脱益气也。
离经之血。

胃为阳明,化气于燥金,又为气血之海,十二经之长也。
甲木不得受三焦气化,下行无路,扰乱少阳经气,而寒热作矣。
少阳、厥阴,气从中本而不从标。
足少阳胆,又从手少阳之令而化相火,阳降于阴,是以相火升而必降。
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为中气之枢纽,枢轴运动,中气得以运行,非即四象轮旋肇义乎?
春温、夏暑、秋燥、冬寒之证,无不病涉于经。
春令风伤卫气,卫闭营郁,其病在经,亦见项强、头痛等在经之证。
然治经病之时,必以先清营热为主。
经尽入脏入腑。
经以足厥阴肝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从令而化风,故肝木之气盛而生火,火气已旺而胆木之气自弱,是以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从令而化相火,肝木火从木化,胆木木从火化也。
手少阳之经自手走头,足少阳之经自头走足,胆木受三焦气化,其经脉至头,而手足两相火合而并行,然后下降于足,降则相火入于肾水而精温,经云阴平阳秘,即此火之秘藏于肾也。
热病两感于寒者死。
盖因一日见两经之病也。
如日太阳经头痛、项强,又见少阴经之口舌干……腑为阳,而脏为阴,腑阳之经已病,而脏阴之经同病,阳亢而阴绝矣,是以必不免于死也。
柴胡疏通经气。
必有余血伏于经络。
血凝经络,滞于气道,气滞血凝,气滞生痰,痰与瘀血两滞经络,则肺气不利。
导血归经。
血凝于气道为喘。
经病。
经邪不解,变证百出矣。
阳络伤则血上溢。
血本循经而行。
冲击络血。
热邪在阳经之时,失于开泄。
离经之血久而成瘀。
络中离位之血,随痰出矣。
血不循经则吐。
劳伤血络,血不循经,而有暴吐之症。
艾叶温通血络,使其由络而行。
阳络伤则血上溢,缘血不能循络而行,则络伤。
使络无留瘀,血尽归经而已。
离经之血凝结不解,渐至气道日窒,腑气不降而生痰,相火不藏而上燥。

偶感风邪,由项后风池而入,皮毛闭塞,肺气郁遏。
阴虚火动,火起九泉,皆是足上涌泉穴起,以渐上升。
风邪由项后入于风府,郁于少阳之经。

病气传经,经尽不解而入腑入脏,入腑则为燥证,入脏则为湿证。
伤寒必传遍六经,入腑化燥。
外感在经之时,六日六经之形证,未尝不同也。
如第一日太阳经之头疼、项强,至六日厥阴经之烦满、囊缩,皆六经各见之病象。
六日经尽,而病不解,阳盛者,必入阳明之腑;阴盛者,必入太阴之脏,寒伤营血,营不外达,卫气束缚而生内寒。
凡病犯太阳,太阳主皮毛,为六经之纲领;其次传阳明,阳明主肌肉,为气血之海、经脉之长;其次传少阳,少阳乃三焦之经,内护脏腑,脏腑气盛,能拒外邪,其病仍在躯壳。
故传于太阴则经络病,传于少阴则血脉病,传于厥阴则筋节病。
经有十二,手足各六,六经同气,内外相应,六经传遍,邪必内犯脏腑。
故腑气燥热者,邪即入腑而成燥火证,脏气虚寒者,邪即入脏而成湿寒证。
在经则生表寒,在脏则生内寒。
治六经传遍之后,入脏生寒之证。
温疫经尽,每发斑疹,以病仍在经,未尝入腑也。
疫乃胶粘固涩之邪,留滞于经,难于骤解,郁甚而热愈甚矣。
经热过甚,必入阳明燥腑,经腑俱热,三阴之气尽被燔蒸,小儿柔脆之躯,焉能容受?

凡病不过阴阳。
夫人身之阴阳,以太阴、阳明为主。
脾为太阴湿土,孤脏以贯四旁者也;脾以阴土而升于阳,胃以阳土而降于阴。
土为太极之廓。
太极生两仪,两仪分阴阳,阴阳生四象,而贯之以中土。
四象赖中土之转移,万物生于土,万物皆有阴阳,即昆虫草木,均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义,所谓物物一太极也。
燥为阳为热为实在腑为表,湿为阴为寒为虚入脏为里。
胆为腑阳,肝为脏阴,是阴必升,是阳必降,肝气左升,胆气右降。
阴旺,则金敛生水而内陷;阳盛,则木旺生火而外达也。
肝肾之阴,内含阳义,自东而升;心肺之阳,内抱阴精,自西而降。
阴气在下,阳气在上。


土位于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
左主乎升,右主乎降。
而升降之权,又在中气。
中气在脾之上、胃之下,左木、右金之际。
水火之上下交济者,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土之右转也。
故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轮旋;中气败,则脾郁而胃逆,四象失其运行矣。
如此则脾气升举,胃气降行,中土既旺,四象得以轮旋,脉络宣通,而血有不循经者乎?
肝木赖脾土之升,胆木赖胃土之降也。
人以中气为主,中气不立,则升降无权。
左主升,右主降。
人以中气为主,脾胃居中,水木火金赖以运行,脾升则化木火,胃降则化金水,乃四象之父母也。
升则为君,降则为相。
相火降于肾水则精温,温则精藏而阳秘,相火秘于肾,不泄于膀胱,则膀胱得化寒水而小便利,于是壬水又生胆木,癸水又生肝木,此循环无间之理也。
肾为先天,春生、夏长、秋收之气,皆赖肾水之藏;脾为后天,运水谷而化营卫,以培脏腑,四象赖以主持也。
吐血则血去营虚,咳嗽则中宫失郁,皆中气已伤之证。
水木之升、火金之降,必赖脾胃之转旋。
盖土位于中,脾为阴土而主升,胃为阳土而主降,脾升胃降,即中气之运行,实为四象之父母也。
木中之气,水中之气。
太极为五行之廓者,生物之道也;土为太极之廓者,成物之道也。
推论及此,可知人身究以脾胃为主。
……五行生克,以气不以质,而阴阳燥湿之变现,均在于是。
五行之升降,以气不以质也。
水寒土湿,木郁不达,风木冲击而贼脾土,则痛于脐下;胃气上逆,浊阴不降,相火虚飘而贼胃土,则痛于脐上。
痛于下,则温其水、补其脾、达其肝木而东升;痛于上,则清其风、和其胃、敛其胆木而西降。
肝木不升则克脾土,胆木不降则克胃土。
五行之速,莫如风火。
内发之风火,无非中气阻塞,肝胆两火升降无路,故怒发也。
风为阳邪。

人身一小天地,天之云雨,地气之所输布也。
地气上升,非即阴中之阳气乎?
水之生木也,壬水为寒水而生胆木,癸水为温泉而生肝木。
于是壬水又生胆木,癸水又生肝木。
热之在上者,宜和解少阳,降其甲木之火;热之在下者,宜疏泄厥阴,达其乙木之火。
天之六气,客气也;地之六气,主气也;主客加临,自有太过不及之数,即有生克胜复之变。
肺为天气,为辛金。
脾为阴土而含阳气。
大肠为庚金燥腑。
天行疫疠之气,人感而成病,病则每发腊疹。
外感疫疠之气,伤于春夏之风,风伤其卫,卫闭而抑遏营血,营郁则内热自生。
甲乙两木之火升降不调,郁于少阳,而克肺胃,使肺胃之气不得下降,自然痰出不爽、气促声嘶。
热邪陷于庚金。


历年天地运行之气,无一岁之相同。
遇子午、卯酉,少阴、阳明司天在泉之年,秋季每多肺燥之证,即湿体亦有上燥之时。
证之变化,随岁时而转旋。
丙子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夏秋多旱,人与天地同气,故所见燥证极多,所见之证大都脉数、舌光、发热、少汗、干咳、喉痒、咽疼、口渴,一派秋燥。
今岁丁丑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夏秋多雨,暑令不热,秋病湿证居多,霍乱证恐亦不少。
庚辰岁,冬无严寒,天地失其闭藏,人与天地同气,至辛巳,春初多发温病。
辛巳年,少阳厥阴司天在泉,木火司权,而木火不得发泄,应有温疫之症,其故因去冬绝少严寒,天地之气冬失其藏,则春气匮乏,无以发泄,故自春至于初夏,天气寒冷而少温和,且一热必雨,雨后仍寒;西北风,春夏之贼风也,见则反晴。
验天地之气,春行秋令,可以知道人身有阴阳不和之病。
己未年,湿土司天,寒水在泉,而又未为湿土,己为阴土,乃纯阴之岁。
岁半以后属在泉,交秋寒水在泉,阴盛极矣,故是年秋季霍乱盛行,悉见纯阴之证。
疫证,乃岁气之偏。
温疫每发于木火不得升泄之年,寒疫多盛于金水不得敛藏之岁。
疫邪乃岁气之偏,天地之疠气也,降于一时,比户相感,其易于传染者,因疫疠之气较伤寒温热诸病,多一污浊之邪,易于感触,且胶粘固涩,不易解。
天人相应之理。
遇阴阳偏胜之年,所见时证,往往验之岁气有吻合者。
年周花甲,元气未漓。

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暑者乃夏至一阴生,其湿已动。
斯时相火司令,天时酷热,人在气交之中,受其蒸淫之气,而地中秽浊湿邪,又因天气热蒸而上升,触入人之口鼻,迷漫上焦,所入之湿邪,被郁于内,不得流行,则湿遏于上,火郁于下矣。
其人中素旺,不受寒凉,不喜生冷,湿浊未尝凝聚,时有汗出,逐日解散,自然无病。
凡人于暑令,不可有一时之汗闭,倘有汗闭成病。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所谓伤于寒而不藏者,因入冬寒水主令,万物归藏,人不能休息保养,而伤其寒水蛰藏之令气也,至春风木主令,偶感外邪,则卫闭而营郁,发热而口渴。
温邪为清邪,所伏者水不涵木,营血之内热耳!
温邪乃营血之郁蒸,必以清内热为主。

夏伤于暑,秋必亥疟;春伤风,夏飧泄;秋伤湿,冬咳嗽。
伏暑为浊邪,后人谓无痰不成疟,伏暑乃疟之重者。
湿伏火郁,所郁之火,暑邪之火也,去其湿而火自达耳!
温疫之证发于春夏者,春主风木,夏主相火,故病在厥阴、少阳之经。

痢证多发于秋,而皆由于夏令受尽暑湿,不慎油腥生冷所致。
夏令六阳在地,人身毛孔尽开,时有汗出,内蕴暑湿,犹有外泄之机,交秋天气降肃,人受收敛之气,闭其皮毛,外闭则内郁,愈闭愈郁,则暑火互结而成湿热之证。
发于新秋者易治,发于深秋者难治,缘外闭愈甚,内郁愈深也。
秋令燥金司权,天行收敛之政,人若外受新凉,为燥气所缚,则内蕴之湿生火而内动,故云火湿合邪。
燥入阳明为热,湿入太阴为寒。
秋燥杀人。

某女,每日自辰至午如常人,午后绕室行不止,戍亥时晕厥,闭目仰卧,交子时口吐痰沫而苏,行动饮食如故,明日午后复然,数月不愈。
是为误补病。
阴阳之升降,在子午之时,气道被补药填塞,升降不得自如,寒热因作于午后;黎明乃寅卯之交,木气当权,木气升于子位,故冷汗出,木为心火之母,汗为心之液也。

坎中之阳,神之根也;离中之阴,精之基也。
坎水温升则肝木遂其疏泄之性,赖脾气以上达,上达则成魂,升于君火则为神,而离中之一阴寓焉;离火清降则肺金行其收敛之政,赖胃气以下行,下行则成魄,降于坎水则为精,而坎中之一阳寓焉。
肾精既竭,坎阳日衰,水反侮土,肝木失水土之温养而枯燥。
男子象坎,女子象离,坎中一阳,离中一阴;阴阳之体,阴者自升,阳者自降。
男阳也,故男子肝经结构于下而为外肾;女阴也,故女子肝经结构于上而为两乳。


肾司二便,其职在肝也,二便之疏泄,乃肝木之职。
肾为胃之关门,故司二便,肝为风木,专主疏泄。
二便之调,全赖木气疏泄,而小便尤赖三焦气化,随肺气下行。
肾水宜温,脾土宜燥,脾土湿郁,肾水必寒,其故因相火不得降纳于肾水之中。
肝肾之气上升而化清阳,心肺之阴下降而成精血。
肾位于北而藏精,肝位于东而藏血,心位于南而藏神,肺位于西而藏气。
所谓藏者,精血未尝泄露,神气不可散越也。
肾水之气,温其肝木,木气上升而为魂,升于心火则为神,火得水中之气而火不炎。
然阴阳之理,降极必升,升极必降,火不上炎,则火中之水敛而下降,而西方之肺金行其收敛之政则成魄,由魄降肾则成精,精得火中之阴而精不寒矣。
气清于上,阳升极而生阴,肺金收敛火中之阴,西降而成魄,至肾而成精,水从火化,自然秘密而温固矣。
肾为先天,春生、夏长、秋收之气,皆赖肾水之藏;脾为后天,运水谷而化营卫,以培脏腑,四象赖以主持也。
肝肾之气上升而化清阳,心肺之阴下降而成精血。
肝为风木之脏,郁而疏泄于下则在二便,郁而冲击于上则为吐衄。
肝为将军之官,又系藏血之地,心主血脉,火风击撞,而升于君火之位,痰血因而并见。
肝木由脾土而升,胆木由胃土而降,脾土湿则清气不升,胃土逆则浊阴不降。
肝为五脏之贼。
鼻为肺窍,肺主一身之气化。
肺为天气,为辛金,金主燥,其性收敛,其体清虚,以收敛清虚之体,而受脾土湿浊之痰涎,性不能容,是以咳呛不休也。
胃为阳明,化气于燥金,又为气血之海,十二经之长也。
胃主受盛,脾主消磨。
足少阳胆,又从手少阳之令而化相火,阳降于阴,是以相火升而必降。
久咳痰中见血,或痰后大吐者,亦因脾土湿郁,湿传肺位,胃失下行之政,木亦被郁,而欲行其陈泄疏泄。
脾为阴土而含阳气,阳气有亏,水谷不能尽化津液,而生痰涎。
痰湿郁于脾土,而必见咳嗽者何也?
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从令而化湿,肺金受其气化,痰湿必传于肺。
上焦热盛,而中下必寒;下焦热郁,而中土湿蒸。
故吐血、衄血,降其上热,温其下寒;便血、溺血,清其下热,理其中土。
盖人身以精气为主,气生于精,精生于谷,谷化于脾。
脾土湿邪阻遏中宫,脾为化木之原,脾阳不运,不能遂肝木生发之性,木郁已极,而肝木为将军之官,为心火之母,其应春,其志怒,其性疏泄,且愈郁而愈欲疏泄,内胎君火而生风,郁极而泄,则风火鼓荡于脾土之中,而痰中生火矣。
痰火传于肺位,肺畏其火,又恶其湿,火能克金,湿又伤燥,久咳而成肺痈、肺痿者,实由于此,而要皆误治于初病也。
大肠为庚金燥腑。
大肠为手阳明燥金,金性收敛,金欲敛之,木欲泄之,是以有少腹胀痛、里急后重诸证。
火浮则肺液被蒸,故发热汗出;湿郁则肺气不降,故足冷。
火烁肺金,液结成痰。
推论及此,可见人身究以脾胃为主。
两胁为肝胆两火游行之路。
肝主营血,其性热,其气升,其色赤。
肺主卫气,其性凉,其气敛,其色白。
肝胆相表里,表里同气。
脾恶湿,湿多则泻,湿积生痰。
脾主四肢,中宫气弱,自然无力。
肝藏魂,肝木之气,初升成魂,升极成神。
内伤百病,无不原于脾胃。
肺主卫气,乃一身气化之原,肝主营血,为五内生阳之本。
阳气者,阳根于肾而植于脾。

二、看病。
中医是以“望闻问切”四诊看病的医学。
目的在于辩气的阴阳之偏胜、升降之失和、脏腑之燥湿。

明乎脏腑阴阳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矣,自能应之无穷。
医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认病。
考气运月令,察先后症情。
当舍症从脉。
阴阳寒热之际,辩之不真,生死反掌。
验表里、察虚实、辩燥湿、别阴阳、洞明症情。
大凡感症,所见寒热燥湿之象,非特四时不同,人各有异,即历年所见,亦属变现无常。
惟有深明其理,再验天时有不正之气,人事有不谨之时,按经应变,立方施治,乃有捷效。

望诊。
白苔满布,厚腻异常,湿甚也;满布薄白,并无浊腻,湿微燥甚也;舌中黄厚,边尖皆红,湿郁火升也;舌苔紧贴,平而无孔,邪未达也,邪达则苔浮矣。
邪去正安,其苔自退。
舌上白苔满布,湿邪现象于外也。
苔白而舌边红甚者,郁热甚也。
苔厚而舌本不红,乃湿重火微之证。
苔白不厚,舌边淡白,但有寒热,乃伏邪轻证。
……面赤者,阳火上飞未能顺降也。
面色鲜明者,木火怒发,升而不降也。
……膏粱之体,表虚里实;藜霍之体,表实里虚。
其人体瘦,颇类木形,本质火旺。
身面俱长,乃木形之体。

闻诊。

问诊。
口渴者,燥火犯及阳明,将劫夺太阴之湿也。
溺涩者,三焦浊气未清,相火不从气化而下行也。
背部恶寒者,中宫堵塞,阳不运行也。
昔肥今瘦者,湿伤脾土,消烁肌肉也。

按诊。

脉诊。
脉细涩,舌白满布,发热少汗,观此的是夹湿伏邪。
脉象细涩,如雨沾沙,湿邪壅遏之象也。
涩为气滞,气滞则血滞。
右寸、关之强,乃肺胃之气不降。
左关搏指,肝木郁结也。
弦为风木之象,郁而生火则数。

三、治病。
夫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原治病不易之法。
春温治营,秋燥治卫。
当初病之时,阳气偶伤,湿邪初犯,得滋阴润下之药,两性相合,病即伏藏。
治上焦如羽,中焦如衡,下焦如权。
伏暑为上焦病,畏其入于下焦,而成难治之证也。
治内伤如相,治外邪如将。
治病者,必明其证之源流,观其证情变现,然后用法,立方时,君臣佐使,逆治从治,悉心配合,用一味药,必有命意,不可执用古方。
治内伤如相,治外邪如将。
愈补愈虚,渐成损证。
凡治外邪,必深明乎营卫,风伤卫气,其病在营,寒伤营血,其病在卫。
营病泻卫,卫病温营。
肝病实脾之法。
此乃药病,非真病也。
治其本、治其标。
病因不同,治法迥异。
营病治卫,卫病治营之法。

中医治病方法,具体上有中药、饮食、针灸、点穴、按摩、气功、心理、锻炼、作息、手术诸疗法。

1.中药。

苓桂术甘汤主治痰饮,最为有效。
白术理脾,茯苓渗湿,桂枝达木,甘草和中,半夏橘红利气行郁。

2.饮食。

3.针灸。

4.点穴。

5.按摩。
治急惊之法,当其厥时,急用开关散取嚏,再用推拿之法,按穴施治,以冀安睡取汗。

6.气功。
古人天性浑全,养真有术,久伏深山,得草木之精英者食之,渐至辟谷轻身。

7.心理。

8.锻炼。

9.作息。

10.保养。
伤于色欲,则肾水既伤,不能生木。
多欲则肾气久失收藏,水为木母,水不涵木则木病,木病则火发。
房后肾水枯竭。
坚嘱其节劳、慎饮食,药饵可以见功,否则内多思虑,外更劳形,饮食不调,中气难复也。

11.手术。

12.免疫。
种痘者取苗,苗即疫邪透发结成之毒,纳于鼻中。
鼻为肺窍,肺主皮毛,迨各结传遍而后痘发,故散布周身。
所谓心肝脾肺肾各经痘者,亦不过内脏之气于时疫相应。
牛痘传自外洋,乃地偏西北,寒湿极重,牛受其气,因皮毛厚密,毒气难出,结而成珠,状如人身之痘,因取其浆,点人两臂,乃手厥阴、少阳之经。
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少阳又为阴阳之枢纽,毒从此入,即从此出。
种苗于鼻,邪入于脏,脏为里为阴,且肺为娇脏,不能容邪,是以恒多变证,禁忌亦多;点苗于臂,邪入于腑,腑为表为阳,且君相两火足御寒疫之邪,是以可无寒热,亦无禁忌。
牛痘结痂后,须用针挑破,免痘后湿疮等恙,乃泄余毒之法。
种痘于毛窍,毛窍既开,后感疫邪,得从汗解;牛痘发于经穴,后感疫邪,亦有出路,均免再出之患矣。

四、论药和用药。

辩药之气味、证之相宜,切中病情。
君臣佐使之药配伍。
《周礼》采毒药以治百病。
药之气味,证之相宜。
辩明热邪、湿邪孰轻孰重,用药分其浅深,随意指挥,效如桴鼓。
夫人气血调和乃为无病,病必阴阳偏胜。
药物得天地自然之气,用以和之,胜其所不胜,以抑其所胜,如是而已。
药不贵执方,而贵对症。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药能治病,亦能致病。
病已全去,无病求药,无病转为有病,如有误服,必致变病增病,成为难治之病。
病者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者多矣。

专用滋阴,药性呆滞,经络因而瘀塞,痰血胶凝,渐至疾不可为而不觉矣。
盖滋阴之品最易伤脾,脾阳受困,肝木自郁,且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从令而化湿,湿邪传肺,而胃土之燥政不行,肺胃无下降之权,是以痰涎上涌,咳嗽日增。
且脾肺湿郁,肝胆之火不得升降而益炽,火炽则刑金,因见喉痒、口燥,火薰其痰而生腥臭。
补药亦杀人之品。

盖滋阴之品最易伤脾,脾阳受困,肝木自郁,且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从令而化湿,湿邪传肺,而胃土之燥政不行,肺胃无下降之权,是以痰涎上涌,咳嗽日增。
且脾肺湿郁,肝胆之火不得升降而益炽,火炽则刑金,因见喉痒、口燥,火薰其痰而生腥臭。

用杏仁、象贝、蒌皮之类,开利肺金,乃流通上焦之清气也。
用藿香、豆蔻者,取其芳香逐秽,温脾而解浊邪也。
胸脘痞闷,而用豆豉、山栀者,去其上焦之陈腐也。
川朴、半夏、橘红,每为君药,取其辛温胜湿而利腑气,示疏腠理。
佐于薏仁、通草、滑石、苓皮等,轻清而理上焦邪热。
滑石开腠理,又开太阳,且有渗湿下行之功。
元参、石斛救阴而不助湿。
橘、半、川朴利腑气而泄湿邪。
佐以薏、通、滑、苓等清上渗下。
加杏、贝、桔梗润肺开提。
用白芍剖培肝之体,清其相火。
麦冬养胃之阴,清其君火。
丹皮舒肝逐瘀而平风木。
牡蛎、五味、柏叶以敛肺金。
半夏以降胃逆。
用炙草以和中。
治法以桂枝宣通肝络,而以白芍佐之,用丹皮以逐瘀,茯苓以渗湿,参、草、干姜以培土温中,牡蛎、柏叶以敛肺气,重用半夏以降胃逆,少加五味者,因姜、味同用,有开阖之义在也。

服药后,湿邪一解,火必上升而热重,不喜饮者,反加口渴。

浮萍其性轻清,能开皮毛,不伤津液,不耗营血,遇火郁而宜开泄者,春夏秋三时之病皆可进之。
浮萍气味辛寒,入手太阴肺经,发表出汗,泄湿清风,能治湿火之病,主皮毛。

Processed in 0.071269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