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萎缩性鼻炎是一种发展缓慢,以鼻粘膜萎缩、嗅觉消失,鼻腔内有结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鼻炎。
其临床表现为鼻塞,鼻咽干燥,鼻出血、嗅觉障碍和恶臭,并可伴头昏头痛。
其病因迄今未十分清楚,目前现代西医学无特殊疗法。
现代针灸治疗萎缩性鼻炎的报道,始于50年代[1]。
发现用温针有较好的结果。
后来,不断有临床资料刊登。
70年代,有人还试用穴位埋植肠线的方法治疗本病[2]。
近年来,通过探寻萎缩性鼻炎的耳壳的敏感点,用耳针治疗,以及施行脉冲电穴位治疗等,均取得了某些成效。
当然,截至目前,针灸疗法对本病的治疗还不能说完全成熟,有待于病例的进一步积累和认识的深化。
但鉴于本病治疗困难,故特立本节予以介绍。
【治疗】
温针
取穴
主穴:足三里、三阴交、迎香。
配穴:禾髎、合谷、鼻通。
鼻通穴位置:鼻唇沟上端尽处,鼻骨下凹陷中。
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酌加配穴1~2个。
足三里、三阴交,针刺得气后,于针柄上置1寸长之艾条段,点燃,燃尽后再加二段。
迎香穴,斜刺进针,透针至夹鼻通穴,作捻转加小幅度提插,使鼻腔内有明显之酸胀感。
余穴,针至局部得气。
留针30分钟。
每日1次,每20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3~5天。
疗效评价
共治63例,2例为个案,余60例中,基本痊愈12例,有效3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8.3%。
发现鼻塞、痂皮、头痛和鼻衄等症,改善较为明显[1,3~5]。
耳穴埋针
取穴
主穴:内鼻、内分泌。
治法
每次取1穴,细心寻找敏感点。
然后用26~30号0.5~1寸长毫针,刺入敏感点,直达软骨膜,深约1~2分。
刺入后,治顺时方向捻转几次,使针感明显,然后用胶布固定,带针5~7日,换针1次。
每次双侧穴,2个主穴轮换。
5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10天。
疗效评价
共治22例,显效3例,有效8例,无效11例,总有效为50.0%[6]。
穴位电疗
取穴
主穴:迎香。
治法
用经络磁电治疗仪进行治疗。
该仪器输出电压高档为0~600伏,低挡为0~100伏,以输出调节器控制,脉冲频率为50赫兹。
首先将二块硬币大之金属电极分别置于两侧迎香穴,下置10层纱布湿垫,然后拨动输出旋纽,至病人感到有电流刺激,有抽动、按压、蚁走感,强度以病人可耐受为佳。
通电20~30分钟,每日1~2次,10~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
疗效评价
以本法治疗各种慢性鼻炎共1046例,总有效率为90.8%。
其中萎缩性鼻炎为13例,基本痊愈1例,显效2例,有效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46.2%。
较之其他类型的慢性鼻炎疗效为差[7]。
穴位埋植
取穴
主穴:迎香。
治法
主穴双侧均取,将3/0肠线取直部分剪成1cm放入无菌盘内备用。
选准穴位,常规消毒,把剪好的肠线插入11号腰穿针内,对准穴位,快速透过皮下直达骨膜表面,稍作提插,至患者有胀麻等感应时,将腰穿针稍稍提起,离开骨膜面,并将肠线轻轻推出,埋于穴位深部。
再以消毒敷料贴压针孔。
3周1次,5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鼻腔恶臭消失,无脓痂,嗅觉提高,头痛及鼻干燥感消失,鼻粘膜红润,鼻甲饱满;有效:鼻干、咽干明显较前好转,鼻腔偶有臭味,有少量脓痂,粘膜较前增厚而湿润;无效:经2个疗程治疗,症状无改善。
共治40例,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8]。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文彬。
萎缩性鼻炎针刺疗效的报告。
中医杂志 1958;:490。
[2]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门诊。
穴位埋线治疗萎缩性鼻炎。
新医学 1970;:7。
[3]徐渊。
针灸治疗萎缩性鼻炎的机转和疗效。
中医杂志 1960;:21。
[4]朱赓尧。
针灸对耳鼻喉科疾病99例的疗效报告。
中医杂志 1959;:59。
[5]邓泽材,等。
针灸疗法在耳鼻喉科的应用。
江西中医药 1958;:22。
[6]林尚泽。
萎缩性鼻炎的耳廓敏感点及耳针治疗。
贵州医药 1980;:42。
[7]龙安民。
脉冲电穴位治疗慢性鼻炎1046例疗效观察。
中国针灸 1989;9:5。
[8]王燕如,等。
迎香穴埋线治疗萎缩性鼻炎30例。
山东中医杂志
1998;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