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盲

【概述】

皮质盲是大脑枕叶皮质受到毒素影响或血管痉挛缺血而引起的一种中枢性视功能障碍,以血管痉挛性损害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为双眼视觉完全丧失,瞳孔光反射正常,眼底正常,可有偏瘫等。
本病常见于2~6岁小儿。
现代西医学一般采用皮质激素及扩血管药物,但疗效不甚满意。

皮质盲在中医学中相当于小儿青盲。
如《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所言:“小儿青盲,因胎受风邪,生后瞳人端好,黑白分明,惟视物不见”。
认为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等有关。

针灸治疗本病,在古籍文献中一般归属于青盲证治之中。
现代的早期报道,见于70年代。
近年来临床文章较多,且效果甚好,故特附于此,供读者参考。

【治疗】

体针

取穴

主穴:内睛明。

配穴:分3组。
1、足光明、风池、头临泣、瞳子髎、三阴交;2、合谷、太冲、承泣、攒竹、肝俞;3、球后、太阳,视区。

治法

每次主穴必取,配穴选1组,酌取2~3穴,3组穴交替轮用。
内睛明针法:令患儿睁开眼睛,术者持1寸30号毫针,左手固定眼球,于目眦红肉迅速垂直刺入0.5~1.0寸深;或翻开眼睑,针从目内眦红肉上垂直刺入同样深度,不作提插。
其余体穴,邻近取穴,捻转加小提插1分钟,不留针;远道穴位,视小儿合作情况留针20~30分钟,施平补平泻手法。
视区,双侧进针,至所需深度后,快速捻针 1分钟,留针15分钟,间隔5分钟用同样手法1次。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疗效评价

共治116例,全部有效。
其中90例,痊愈86例,有效4例。
痊愈率达95.6%[1~3]。

体针

取穴

主穴:睛明、球后、风池。

配穴:光明、太冲、四白。
脑炎所致者加百会、水沟、大椎;脑血管病所致者加曲池、合谷、阳陵、环跳;脑外伤所致者加膈俞、血海;一氧化碳中毒加足三里、太渊、百会;尿毒症者加太溪、肾俞、关元。

治法

患者取侧卧位,或侧俯坐位。
睛明、球后用32~34号针直刺入1~1.2寸,针感应传至眼后方;风池穴向同侧外眼角针刺,使针感放射至前额。
余穴用30号针刺入,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针后可在上述穴位按摩,每次10~2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隔间3~5天。

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痊愈:治疗后视力达1.0~1.2者;显效:治疗后视力达0.5~1.0者;进步:治疗后视力达0.1~0.5者;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者。

上法共治疗98例,痊愈43例,显效41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9%[5]。

综合法

取穴

主穴:分3组。
1、耳穴:心、肾、神门、皮质下、肝、眼、缘中、枕、太阳、额、交感;2、头穴:视区;3、太阳、光明、风池、足三里。

配穴:中枢性面瘫加水沟、迎香、,颊车、地仓;偏瘫加肩髎、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三阴交、太冲。

治法

三组主穴同时取用,其中耳穴每次取一侧耳穴,体穴取2穴,均交替取用。
耳穴,用0.5寸之毫针快速刺入,头穴以1.5寸毫针刺入,均留针2小时;体针快速针刺,得气后不留针。
配穴据症酌取,亦强刺激不留针。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疗效评价

共治12例,痊愈7例,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3.3%。
痊愈 的7例中,平均治疗次数为20次[4]。

【主要参考文献】

[1]崔 萍。
针刺治疗皮质盲40例。
浙江中医杂志 1988;:450。

[2]慈文江。
针刺治疗皮质盲。
中国针灸 1988;8:41。

[3]袁清顺。
针刺内睛明治疗皮质盲50例疗效观察。
陕西中医 1988;9:519。

[4]董玉梅。
针刺治疗皮质盲12例疗效观察。
中国针灸 1992;12:13。

[5]李玲,等。
针刺治疗皮质盲疗效观察。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1997;7:155。

Processed in 0.048307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