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轻微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又称小儿多动综合征。
是一种近年来受人注意的边缘性神经精神异常。
以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知觉力及运动功能障碍,智力差,学习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多数在学龄期才为家长所注意。
常见于6~16岁小儿。
其确切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主张教育和训练,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但长期服用有副作用。
中医学中无类似病症名。
一般认为本病症属心神虚散,与小儿肾水未充,心阴亏少有关。
治疗上主张益气温肾,滋阴养心。
从近年已有的实践看,尚有一定疗效。
针灸治疗本病症,在古代文献中虽无明确记载,但一些针灸书籍,如《针灸大成》等所提及的“失志痴呆”的取穴治疗,则可供我们参考。
本病症引起针灸界的重视,也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事。
有关临床文章虽不多,但病例已观察了不少。
在穴位刺激上,倾向于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如穴位电刺激与耳穴压丸相结合,体针与皮肤针同用等。
在治疗效果上,有人通过与中药、西药对照,发现针灸的疗效更为明显[1]。
针灸治疗本病症的有效率在90%左右。
【治疗】
体针加皮肤针
取穴
主穴:内关、太冲、大椎、曲池、肾俞。
配穴:注意力不集中加百会、四神聪、大陵;动作过多加定神、安眠、心俞;烦躁不安加神庭、膻中、照海。
定神穴位置:人中沟中下1/3交点处。
治法
每次取主穴2~3穴,配穴1~2穴,可据症选用。
进针得气后,施捻转结合小提插泻法。
留针10~15分钟。
不合作者,可不留针。
取针后,用皮肤针循督脉和背部膀胱经线,自上而下反复叩刺,以潮红为度。
如针刺效果不显著,可通电针,疏密波,强度以患儿可耐受为度,通电时间和上述同。
上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8例,临床痊愈39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7%[2]。
穴位电疗加耳穴压丸
取穴
主穴:分2组。
1、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绝骨;2、肾上腺、缘中、胰胆、皮质下、交感、肝、神门。
治法
每次治疗,2组穴均取。
先以电子穴位仪刺激,采用耳、体穴导电法,即将负极按摩体穴,正极夹在耳穴上。
体穴选4~5穴,耳穴5~8穴。
以直流矩形波作脉冲刺激,输出电流强度在120~3000微安之间调节,刺激频率则为60~200次/分。
电流强度或频率越高,其刺激愈强,应视患儿情况予以调节。
每穴刺激时间为1~2分钟。
电刺激结束后,在所选耳穴上,用小块香桂活血膏贴敷王不留行籽。
嘱患者每日按压2次,每次200下。
每次贴一侧耳,二侧交替,每周换贴2次。
连续治疗3~6月为一阶段。
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显效:症状明显好转,上课小动作消失并能专心听讲,治疗期间平均学习成绩较原来上升30分以上;有效:症状好转,上课小动作减少,思想较前集中,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无效:持续治疗1个月,症情未见改善或反加重。
共治76例,显效50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4%。
39例单用本法治疗,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3%[1]。
体针
取穴
主穴:风池、风府。
配穴:印堂、头维、曲池、合谷。
治法
患者取坐位,以30号2寸毫针,风池采用斜剌法,针尖斜向对侧眼球,进针0.5~1寸,以对侧眼球有酸胀感为佳,风府穴垂直剌入0.5寸。
配穴常规剌法。
留 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
共治15例,临床痊愈1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达100%。
综合法
取穴
主穴:分2组。
1、百会、大椎、身柱、神道、筋缩、命门、腰奇、合谷、申脉;2、印堂、鸠尾、气海、神门、阳陵泉、太冲、太溪。
配穴:神门、心、肝、脾、肾、缘中、交感。
治法
先取主穴,每次1组,两组交替。
针剌得气后行捻转法,平补平泻2~3分钟,留针30分钟,每穴于留针期间运针2次。
出针后选3~5个配穴,以王不留行子或磁珠贴压,每次一侧耳,左右交替。
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次按压3~5分钟。
针剌贴压均每周2~3次,10次为一疗程。
另可配服中药。
凡肾阴虚者,干菖蒲、明天麻、五味子、枸杞子等合甘麦大枣汤制成的“小儿智力糖浆Ⅰ号”;肾气虚者,服干菖蒲、明天麻、焦白术,炙黄芪等合甘麦大枣汤制成的“小儿智力糖浆Ⅱ号”。
均每日口服2~3次,每次10ml.
疗效评价
共治117例,结果显效45例,有效6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4].
综合法
取穴
主穴:分3组。
1、百会、内关、太冲、曲池、大椎;2、心、肾、缘中、皮质下、神门;3、心俞、肝俞、肾俞。
配穴:分3组。
1、四神聪、定神、神庭;2、肾上腺、交感、三焦、脑干;3、身柱、胆俞、三焦俞、膏肓俞。
治疗
以主穴为主,配穴酌加。
三组穴同取。
第一组穴体针,得气后用泻法,年龄大者加电针,连续波,频率为60~120次/分,电流强度以患 儿能耐受为宜,留针20~30分钟;第二组每次取4~5穴,用磁珠每次一侧耳,左右交替,每日按压3次,每次揉压0.5~1分钟,以耳廓发热为度;第三组穴拔罐,每次选3~4穴,留罐 10~15分钟。
上述方法均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疗效评价
共治疗143例,结果显效48例,有效61例,无效34例,总有效率为76.2%[5]。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黎明,等。
综合治疗小儿多动症204例。
上海针灸杂志 1988;:24。
[2]张家维。
针刺治疗儿童多动症临床观察。
新中医 1985;17:29。
[3]莫凤海。
针剌治疗小儿多动症15例。
中国针灸
1997;17:286。
[4]张中一。
针剌为主治疗小儿多动症117例。
上海针灸杂志
1997;16:19.
[5]嵇玉秀,等。
针灸治疗儿童多动症143例临床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
199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