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偏头痛

【概述】

血管性偏头痛是常见的急性头痛之一,系由于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以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改变所引起的疼痛。
病因尚不明,常有家族史,且以女性多见。
其临床表现为:发作前幻视幻觉、偏盲等脑功能短暂障碍,继则呈一侧性头痛,为博动性钻痛、刺痛或钝痛。
剧烈时伴眩晕、出汗、恶心呕吐、心悸、便秘等症,持续约数小时。
一般间隔数周复发,呈周期性发作。

中医学亦称本病为偏头痛或偏头风,多因肝气郁结,化风化火,循肝胆之经上挠头面所引致。
针灸治疗偏头痛有较长的历史和较好的效果。
通过临床的不断筛选比较,近十多年来,在选穴和刺激方法上都摸索到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
一般主张应用传统的透穴刺法,刺血拔罐也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还有采用穴位埋线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具体选穴和操作手法上,有人以即时止痛为指标,通过对照观察发现,偏头痛以局部选穴较佳,而针刺得气后快速捻针至针感强烈出针,其疗效优于留针20分钟[1]。
目前,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有效率在90%以上。
其疗效比较巩固,少数获效后有反复的病例,继续治疗仍可见效。

由于头痛有时可为某些严重疾病的早期表现或突出症状,因此治疗前必须作系统检查。
而针灸治疗也只有根据主客观提出的依据,做出那怕是初步的诊断,才能考虑应急处理。

【治疗】

体针

取穴

主穴:翳风、绝骨。

治法

每次取1穴,效不显时可两穴同取。
翳风穴针法:局部消毒后,右手持针沿下颌角与乳突之间进针,向对侧乳突深刺1.5~2寸,以捻转为主结合提插,使针感向咽喉或舌根部放射。
针感不明显者,可通以电针仪,连续波刺激。
绝骨穴针法:进针2寸左右,以捻转结合小幅度提插,使针感向上传导。
均留针20分钟。
每日1~2次。

疗效评价

共治188例,总有效率在81.5~97.3%之间[9,10]。

体针

取穴

主穴:分两组。
1、悬颅透率谷;2、华佗夹脊5、7、9、11、14。

配穴:风池、太冲、金门、中渚、肩井、合谷。

治法

主穴每次一组,交替轮用,配穴酌加1~2穴。
悬颅透率谷法:以28号3寸毫针,自悬颅穴或太阳穴刺入,向率谷方向捻转进针,约1.5~2.5寸左右,采用捻转加小幅度提插之法,运针1~2分钟,留针。
华佗夹脊针法:针尖对向椎体,针身与皮肤呈75度角,在距脊中线7分处刺入1.5~2寸,产生强烈针感后,以上法运针1~2分钟留针。
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目内眦刺入,深1.5寸左右,细心探寻,使针感扩散至同侧头颞部,以上法运针1~2分留针。
余穴针法与上述类似。
一般头面部穴仅取患侧,其他部位可取两侧。
刺激强度,太冲宜用强刺激,余穴均用中强刺激。
所有穴位都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

.疗效评价

共观察231例,总有效率在93.5~95.7%[2~5]。

穴位埋植

取穴

主穴:太阳、头维、印堂、风池、阿是穴、合谷、足三里。

阿是穴位置:痛点。

治法

每次选用2~3穴。
以普通静脉注射用的8号或9号针头作套管,1.5寸毫针作针芯。
将0.2厘米长的4/0号肠线浸泡消毒并送入针尖孔内。
施术时,医者左手绷紧穴区周围皮肤,右手持针头,迅速刺入,至一定深度后,轻轻捻转提插待有酸胀之感,即注入肠线,用小块消毒纱布贴敷针孔。
7~10天治疗1次。

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1、显效:头痛及各种症状消失,1年内未见复发;2、有效:头痛消失或显著减轻,但1年内仍有发作;3、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

共观察65例,显效50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93.8%。
且大部分在2~3次内即获症状改善[6]。

刺血

取穴

主穴:太阳。

配穴:太冲、印堂。

治法

以主穴为主,效不佳取配穴。
太阳、印堂、均以三棱针点刺,刺破静脉,血止拔罐2~3分钟。
太冲针刺,仰卧取穴,得气后以大幅度频率捻转提插,行针3~5分钟,留针15~30分钟。
每日或隔日1次。

疗效评价

治疗顽固性头痛50例,有效率为88%[7]。

耳针

取穴

主穴:额、太阳、枕、神门。

配穴:颈、心、肝、耳尖、轮6。

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每次选4~5穴。
急性发作期,可在其中2~3穴,以三棱针放血。
余穴毫针刺后接通电针仪,采用疏密波,电刺激15~20分钟。
重者每日治疗1次,一般隔日1次。

疗效评价

经观察,耳针止偏头痛有较好的效果。
有实验证实,耳针有调整脑血流量从而缓解疼痛的作用[8]。

穴位激光照射

取穴

主穴:太阳、印堂、攒竹、率谷、阿是穴、后溪。

配穴:上星、头维、百会、痖门、风池、外关、足三里、列缺、涌泉。

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每次取5~6穴。
用氦氖激光治疗仪照射。
波长6328埃,光斑直径5毫米,光纤末端输出功率≥5毫瓦,功率密度25.48毫瓦/平方厘米,用单晶石英纤维传递光束直接照射穴位,每穴3分钟。
每日1 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日。

疗效评价

共治150例,结果治愈129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100%[11]。

耳穴刺血

取穴

主穴:耳背上1/3近耳根部显露的血管。

治法

多仅取患侧,如为双侧头痛或全头痛者,可取双侧耳穴。
令患者取坐位,术者以拇食指在待刺之耳局部轻揉片刻,使之充血,血管显露,一般可见3条,以中间一条为最佳刺血部位,常规消毒,用三棱针迅速刺破血管并放血5毫升左右。
可于刺破血管后,任血自流。
出血不畅,宜轻加挤压;出血不止,用消毒纱布按压止血。
15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

共治疗120例,结果,基本痊愈74例;显效32例;有效9例;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95.8%[12]。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血管性偏头痛。

穴位注射

取穴

主穴:阿是穴、风池。

阿是穴位置:风池穴直上5分。

治法

药液:维生素B12。
如双侧注射加注射用水1毫升。

穴位每次仅用1穴,可固定选取,亦可交替使用。
阿是穴在按压时多感到疼痛难忍并向同侧目眶或前额传导。
以5号齿科针头吸入药液,刺入穴位至有酸胀后,快速注入,每日或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86例,结果痊愈205例,显效24例,有效49例,无效8例,其总有效率为97.2%[13,14]。

眼针加头针

取穴

主穴:上焦区、感觉区,血管舒缩区。

配穴:足运感区。

治法

先针眼穴,双侧均取。
用5分毫针在距眼眶缘外方2分处,左眼顺时针,右眼逆时针横刺进针至皮下,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不施手法。
继针头穴,用1.5~2寸毫针由上向下分段快速刺入头皮下,然后以>150次/分的频率双手快速持续捻转3分钟,每隔10分钟重复1次,共3次。
上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24例偏头痛患者,结果痊愈66例,有效4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8%[15,18]。

穴位埋针

取穴

主穴:分2组。
1、太阳、头维;2、颞前线、颞后线。

配穴:上星、百会。

治法

仅取1组穴,可固定选取,亦可交替使用。
第1组麦粒形皮内针,常规消毒后,以镊子夹持皮内针柄,使针体与经脉走向垂直,沿皮横刺0.5~1.5厘米,用胶布固定,病轻留针1~2日,重者2~4日。
第2组用普通2~2.5寸毫针,以拇、食挟持针柄,快速沿皮横刺,按规定方向进针1.5~2寸,针柄靠头皮固定,留针24~48小时或以上,至疼止后起针。

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16例,结果临床痊愈188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为100%[16,17]。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仲芳,等。
针刺治疗头痛的某些规律初探。
上海针灸杂志

1983;:20。

[2]何树槐。
华佗夹脊治疗血管性偏头痛。
中医杂志

1982;23:52。

[3]甘珍媛。
悬颅、太阳透率谷治疗31例偏头痛。
中国针灸

1983;3:12。

[4]康中财。
针刺太冲穴治疗血管性头痛30例。
陕西中医

1983;4:27。

[5]傅积忠。
针刺治疗血管性头痛100例疗效观察。
河南中医

1985;:18。

[6]蒋秀湘。
穴位注射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65例。
中国针灸

1984;4:7。

[7]崔景胜。
刺络拔罐法治疗顽固性头痛50例。
陕西中医

1983;4:33。

[8]陈巩荪,等。
《耳针研究》。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25。

[9]魏风坡,等。
针刺治疗偏头痛150例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中国针灸 1988;8:27。

[10]谢玉蓝。
针刺绝骨穴治偏头痛38例小结。
湖南中医杂志

1991;7:39。

[11]王静云,等。
氦-氖激光治疗血管性头痛150例。
中华理疗杂志

1988;11:183。

[12]孙秀本,等。
耳背静脉放血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120例。
上海针灸杂志

1988;7:17。

[13]蒋映民。
风池穴药物注射治疗头痛82例。
广西中医药

1989,12:11。

[14]马慧平。
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204例。
上海针灸杂志

1990;9:46。

[15]孟庆良,等。
眼针配合头针治疗偏头痛94例。
针灸学报

1990;6:20。

[16]任世玉。
穴位皮内埋针治疗偏头痛50例。
中医杂志

1988;29:51。

[17]聂汉云,等。
皮内埋针治疗偏头痛166例疗效观察。

新中医 1990;22:32。

[18]钱睛兰。
血管舒缩区治疗偏头痛30例

上海针灸杂志

1996;15:23。

Processed in 0.075923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