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尝曰:“医勿三世,勿服其药”。
浙北有武康县,境内莫干山,风景秀丽,苕溪水系潺流向东,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文人墨客云集,医药学亦起源较早,北周时即有名医姚氏,精研典籍,善于临床,自菩堤起,至姚最则已传历三世,堪称“世医。
姚菩堤,梁时曾任高平令。
因多年患病,乃留心研究医药,由《内经》、《难经》等典籍入手,从中寻觅对症方药,籍以自医,宿疾得瘳,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医药知识,于是深入民间,为民众疗疾,凡经其医治者,辄效,医名大震。
梁武帝,闻其名,特下诏,召其议论医方,菩堤所言,皆中肯綮。
因此,武帝十分礼重,留宫中,以侍医。
敕命其子僧垣,承受家业。
姚僧垣,字法卫,菩堤之子。
生于齐•••永乐元年,卒于隋•开皇三年,享年85岁。
年二十四岁即承父业,精辨证,用药细。
昔梁武帝“病发热,欲用大黄”,僧垣视之,以武帝“年高体虚”戒之,曰:“大黄快药,不宜轻服。
”帝勿从,迳服之,遂致危笃。
尔后,梁元帝患“心腹疾”,召诸医议治疗之方,众皆谓“宜用平药,逐渐疏通”,僧垣则称其“脉洪而宽,此为宿食,当用大黄,必无差理。
”元帝从之,服汤讫,果下宿食,疾遂愈。
此辨虚实之确切,才能明用药宜忌也。
荆州剌史伊娄穆,患奇疾,自腰至腹如有“三缚”,两脚缓纵不能自持,众医治之罔效,乃邀僧垣诊,曰“湿热困脾,必素嗜厚味也。
”乃为处汤3剂,服之“三缚”松懈,又为之合散1料,谓伊剌史曰:“服后当得两脚屈伸,但终需俟霜降后,此疾乃愈”。
后,果然。
此断病须知时令、节气,明运气、胜复之理也。
周•天和元年,有大将军乐平公窦集,暴感风疾,精神瞀乱,无所觉知,诸医先诊者皆曰:“已不可救”。
僧垣至,审视良久,而谓:“斯症困则困矣,终当不死。
”为合汤剂,灌之立瘳。
此决生死于顷刻之间。
周•建德四年,高祖亲戎东讨,患疾,口不能言,睑垂复,目不复瞻视,一足短缩不得行。
僧垣诊察后认定“诸脏俱虚,不可并治。
军中之要,莫先于语”。
处方进药,帝遂得言;又治目,疾便愈;末治足,疾亦瘳。
此治病当分初、中、末也。
僧垣,医术高超,大象二年,除太医下大夫。
著《集验方》《行纪》,传于世。
姚最,僧垣之次子。
曾仕太子门大夫,亦奉敕继世传之业,习医药学,曲尽其妙,而尤精药学。
著有《本草音义》遗世。
卒后,其墓归葬于武康之石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