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医家唐代医家王焘的故事的故事

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问世后一个世纪,唐代又出了一部医学名著,它就是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
此书比《千金要方》晚了100年,所以药方更多,名类更全。
提起此书,还有许多王焘学医的故事。

久病成医,尽孝成医

王焘出身官宦世家,幼年体弱多病,尝够了病痛的滋味。
长大后为了治好自己的病,为了强身健体,便在公务之余,发奋读医学著作。
与此同时,他母亲也进入年老体弱的时期。
王焘禀性孝顺,母亲患病时,长期衣不解带地照看护理,并遍访名医,遍查医著,寻找良方。
俗话说“久病成医”,慢慢地王焘对医学渐渐入门。
他反对迷信,倡导科学。

唐代时期,宗教迷信思想在社会上非常流行。
宿命论和巫术害死了不少人。
为了战胜愚昧和迷信,王焘立志总结我国医学成就,编医书,救民众。

当时有人说:“阎王叫你三更死,不可留人到五更。
生有时辰,死有死地。
”王焘反驳说:“人之所以生病,大多是饮食无节制而伤脾胃,纵欲过度而伤元气;外感风邪而生寒热等。
这些都是人为造成的,怎么能说是阎王早就定下来的呢。
只要注意保养,有病就医,人的寿命完全是可以延长的!
”他一面进行反迷信宣传,一面悬壶济世,很快得到了人们的信任。

但求编书,无意仕途

王焘曾担任徐州司马、邺郡太守等要职,但他无意仕途,经过多方努力调去掌管了全国的图书中心——弘文馆。
那里有大量的医学名著。
历经二十多年,阅遍上千部古代方书。
尽半生心血终于编成了《外台秘要》。
全书共引用了各家著述2800余条,收载医方6000余例。

《外台秘要》被历代医家称为“世宝”,医家普遍认为:“不观《外台》方,不读《千金》论,则医人所见不广,用药不神。

Processed in 0.050404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