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药王”,人皆恭而敬之。
但药王究指何人,典故出于何处,则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药王是神农,传说他尝百草,“首创医药,世称药王;后遂以药王为颂神医之称”。
又云:“药王”是佛书“药王菩萨”的略称或“药师如来”。
也有说“药王”是章善俊者。
按《列仙传》:“章善俊,唐武后朝,京兆人。
长斋奉道法,尝携黑犬,名乌龙,世谓而药王。
”类似上述传说或佛书等记载,姑且不论,笔者认为即便有关医学及其他文献之考证也颇多失真之处。
有些医籍认为,药王即韦讯。
《中国医学大辞典》:“药王,韦讯道之别名。
”笔者认为:韦讯道乃韦讯道人之误,应该姓韦名讯,道号慈藏。
唐代京兆人,武后时为侍御医,累迁至光绿卿。
常带黑犬随行,施药济人。
玄宗重之,擢官不接受,世人敬之,仰为药王。
但是因为古书原无标点,后人错误断句为“韦讯道”,号慈藏。
如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以及若干辞书、通俗读物等以讹传讹,沿用至今。
又根据任应秋《通俗中国医学历史话》称:唐开元二十五年,印度的名医韦讯道来中国长安行医,声望很好,皇帝亦曾请他进宫看病,并封他为“药王”,这可能是外国医生来中国较早的一个。
任应秋氏此说,恐别有所本。
亦有人将“韦讯”、“韦汜”、“韦泛”、“韦沈”与“韦讯”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前面四个名字实为另一个医家,即张仲景的弟子、《小儿颅囟经》作者。
“讯”“汜”“泛”音义皆近,有的资料互用,而《册府元龟》、《医学入门》、《历代名医蒙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医术名流列传》与《中国医学大辞典》等均作沈或沉,乃讯、汜、泛之错字,均与“韦讯”无关。
还有人说药王是扁鹊。
清代高士奇《扈从日录》曰:“沧州城在北有药王庄,为扁鹊古里,药王庙专祀扁鹊”。
这种说法,包括扁鹊究竟是何许人也颇多争论。
更有人认为,药王是孙思邈。
但查阅古今各家涉及孙思邈和他《千金方》的有关文章,只有称其“真人”,并未见谈到“药王”二字者。
又明代所建“三皇殿”或“神医庙”,亦未称他为药王。
因此有人对“真人”是否“药王”发生怀疑。
笔者认为,古代文献虽无这方面的记载,但有些文物古迹倒可以佐证孙思邈既被称为真人,又是人们心目中的药王。
根据诗史书的记载和今人的考证,孙思邈为隋唐间华原人。
城东十五里的孙家源,正是他的故里,至今保存许多古迹。
人们为了纪念他,建有“祠堂”,解放后经政府修缮。
祠堂只塑有他与父母三人的塑像,祠堂前有其祖坟。
耀县城东三里有座山原名“五台”,是他当时隐居之处,后改称“药王山”。
此山风景幽美,古迹较多。
此山上建有药王庙,庙里有“拜真台”,传说唐朝皇帝因其对医疗贡献很大,官之不受而还山,为此封他为“真人”。
庙里有他隐居的“太玄洞”,洞内有孙思邈的塑像。
山洞旁亭子内树有八座石碑,名“千金方宝要碑”,乃宋表刻立,上刻有部分《千金方》之药方。
在药王山的南山,还有宋神宗元丰四年刻的一块石碑,详记了“真人”平生事迹。
可见文献上记载的“真人”,也即人们心目中的“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