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则民论脉诊

按:网上讨论脉诊的帖子似乎很少。
现在把近代名医杨则民论脉诊的文字贴在这里,希望引起大家的讨论或争鸣——业中医者若对此无话可说是难以想象的。
杨文中有个别术语可能会引起误解,比如那时不分心房和心室,即通称为心房,故特别指出。
又,《潜厂医话》中的“厂”字,读作AN,意思与“安”大体相同。

杨则民氏为近代著名中医,理论造诣很高。
拙著《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曾有专节介绍。
以下所引,是他对脉诊的见解。
杨氏所论或偶有不当处,但总体而言,笔者自觉不如杨氏认识精当。
引文见杨氏遗著《潜厂医话》。
引用时改正了几处比较明显得错别字和句逗。

脉诊为近世医者病者所共信,以为诊病惟一之术。
在医者可不加问诊而使三指以疏方,病家则隐匿病情以试医生脉诊之能否,医道之荒莫甚于此。
此习不去,吾医将无立足地乎。
前贤知之,发为振聩之论:“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
上工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此李时珍之说也。
“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末,则于望闻问之际,已得其病情矣。
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以脉参病,意盖如此,曷以诊脉知病为贵乎。
”此张景岳之说也。
而徐大椿之论尤为明确。
其言曰:“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
且《史记•篇鹊传》曰:“视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脏腑症结”,但以脉为名耳。
夫创寸口诊脉之扁鹊犹如此,况其后人乎。

考古人切脉,非独寸口而已。
十二经,奇经八脉、阳跷、阴跷、阳维、阴维、冲、任、督、带皆可按诊之,王叔和之脉经详言矣。
盖脉之搏动原于心房,故凡浅层动脉无不可按。
人迎、趺阳、巨里古人多诊之,惟桡动脉为最浅层,按之更明晰耳。
最先论述按桡动脉者为《难经》,后人因奉之以为不易之诊法。
按脉之搏动而相对的分为种种脉象,其名与日俱多。
伤寒金匮所言,只十余种,后人则增为二十四种,脉经更增至二十七种,且有更增二种为二十九脉者。
此外如柯琴主十脉,陈修园主八脉,近人恽铁樵主内经十脉,殆无一定者也。
以脉测病已近悬揣,更分配脏腑于寸口三部而诊之,则妄甚矣。
试以王叔和、李时珍、张景岳、李中梓诸家所分配者观之,其差参殊甚,比而观之,其异如下:

左关以候肝胆,右关以候脾胃,诸家皆同,左寸以候心与心包,张与二李同,王则以候心与小肠也,其异一;右寸以候肺胸中,二李皆同,王则以候肺大肠,张则以候肺心包也,其异二;左尺以候肾膀胱,诸家同,惟张更加大肠,时珍更加小肠,其异三;右尺以候肾大肠,二李同说,而王则主候命门三焦,张主候肾小肠也,其异四。
呜呼!区区寸口三部而异说如此,将何取信于后人乎。
此皆悬揣无验之谈,宜其随人不同也。

时有人,其诊脉只以寸候上焦诸病,关候中焦,尺候下焦下部诸病而已。
此则内经:“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酸股膝胫足中事也。

以脉取名,大抵可分三类。
以按脉轻重而得其状者,以浮沉为纲,浮者轻按即得,沉者重取才明。
古人以浮为皮脉,谓指按及皮下可得其象也。
沉为骨脉,以指按须推筋及骨乃显其象也。
其浮而无力者为濡脉,其浮而极有力者为革脉。
其沉而无力者为弱脉,其沉而极有力者为牢脉,其沉极如无者为伏脉。
脉在革牢之间,三部皆有力者为实脉,皆无力者为虚脉,无力甚者为微脉,无力而大者为散脉,但中空无力者为芤脉。
共计十二脉,皆统于浮沉。

以脉搏至数分者,迟数为纲。
一呼吸间三至者为迟,六至者为数脉搏。
数脉时而一止者为促脉。
四至者为缓脉,其时而一止者为结脉。
七至者为疾脉,时而一止须臾复动者为代脉。
共计七脉统属于迟数。

以形状分者,滑涩为纲。
往来流利如珠者为滑,滞涩艰难者为涩脉。
弦细端直按之且劲者为弦,较弦更劲左右弹指为紧脉。
来盛去衰为洪脉,粗大阔为大脉。
形细如丝为小脉,如豆乱动,动摇不移为动脉。
来去迢迢而长为长脉,缩缩而短为短脉。
共计八脉,皆以形状为言,统属于滑涩。

中医言脉,虽有寸口分部之法、人迎寸口之法、三部九候之法、轻重分候之法,实皆不适用。
必不得已而采用旧说。
可依难经,寸以候头至胸,关以候自膈至脐,尺以候自脐至足。
医宗金鉴谓:“脉象浑一,并不两条,亦不两截”。
足以证三部配合脏腑之无理矣。
李时珍谓:“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脉搏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犹若脏腑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

夫脉不可独凭,与望闻问合参则为共通之诊,以为医者施治之准则也。

脉诊之真诠

按桡骨动脉之深浅、部位以候病之深浅者曰脉诊。
前人仅依临床经验,师心自用,对此有种种玄妙之谈:“合色脉之法,圣人所首重,治病之权舆”、“色脉之要,可通神明。
”今之西医,则祗用以识至数,候心脏。
对前人脉说,一切置诸不问。
中医脉说之夸张者,诚应弃不顾,而精切有当于治术与诊断者,宁可置诸不问乎?
本篇之作,旨在祛莠言之乱正,启今人之悟解。
欲令诊脉之法,不局于心脏,精巧之诊,重光于将来也。
先祛惑论,次布真解。

一、脉诊之惑论

中医脉诊之法,肇始于素问,宏通于越人,而大成于叔和。
自是厥后,代有名家。
然决阴阳虚实于三指之下,别表里内外于方寸之内,其事虽简,其理难解。
前人只凭临床之经验,而无诠释之科学,臆见所及,遂多谬说。
此时代限之也。
时至今日而犹信以为真则惑矣。
考中医脉说之惑乱后人者,殆有三端:

按:脉之搏动原于心房,脉状变化系于神经,故凡浅层动脉,无不可按。
人迎、趺阳、巨里、脐部,古人每按诊之,非独寸口脉也。
惟寸口脉为动脉之最浅层,按之最明晰耳。
既知寸口脉为诸动脉之一支,其变化与诸动脉相等,不但脏腑配当十二经脉之说可以废,即以左人迎而右气口之说亦可废。
不仅以左右分气血之说可以废,即以左右分男女、分阴阳之说亦无不可废者。
知夫此,而方足以诠真。

专主寸口脉诊法者,始于扁鹊之难经。
内经则全身诊断法也。
《史记•扁鹊传》曰:“至今天下言脉者,因扁鹊也。
”尤为明证。
然扁鹊虽创明寸口脉诊病之法,实不纯信三指者,《史记》称:“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脏腑症结,特以脉为名耳。
”扁鹊尚然,况后人乎。
张景岳曰:“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末,则于望闻问之际,已得病情矣,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
……以脉参病,意盖如此,曷以诊脉知病为贵乎!”而徐灵胎之论尤为明确:“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即知其何病?
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
”后人昧于此义,死信某脉主某病之说,不知伤寒金匮为我国医学之宗,其论病论治之际,无不以脉为辨证之参考,曷尝以脉主病乎!荒诞之士,于多言偶中之机而凿凿言之,以此欺人,此此自欺,可乎否耶?
故又必知脉主病之妄而后可以诠真。

三指按脉,最易陷于主观之成见。
寸口不能自语,病人不能自识,一任医生胡猜胡说,竟无可以证明者。
不但洪与滑、弦与紧、牢与实等脉可师成见而随意名之,即细与微,实与弱之间亦可依成见而混之。
此脉名所以混乱无状也。
本文所作,凡前人七表八里之分,阴阳对立之分,一切不取。
仅就脉压、脉搏、脉管、脉波、以及心动五项而分别叙述之。

以脉压高低分者,浮沉为纲。
凡脉压之高张者,其脉必现浮、洪、革、动之状;脉压之低落者,其脉必现沉、微、牢、伏之象。
欲知脉压之高低,可以按脉之轻重而得其状。
轻按而得者为浮脉,重按才明者为沉脉。
古人以浮为皮脉,谓指按及皮可得其象也。
沉为骨脉,以指按须推筋及骨乃显其象也。
脉压所以高张,为血行充盛之故。
血行充盛,若非全身发热,即局部炎症充血之故。
发热或充血,则血行旺盛应之于脉,乃显浮、洪、革、动之象。
脉压所以低落,为内脏器官或下肢局部充血,血聚于内下之故。

凡腹腔症瘕,大便闭结,下肢痹痛,少腹疝痛,生殖器等痛,皆于患部起充血现象,而上腹血量随之减少,应之于脉必现沉、微、牢、伏之象,古人所谓“沉主里也”。
又浮洪革动四脉,只表示脉压高张程度之异。
故脉压高张之向外者,轻按即得为浮脉。
脉压高张之宽大者,平按即得为洪脉。
脉压高张向外,轻按有力重按无力者为革脉。
古人所谓“如按鼓皮,内虚外急”者也。
脉压高张,三部中只一部圆湛,其他二部圆而不湛者为动脉。
惊恐之后、剧痛之后、月经偶阻、气血痰偶凝滞于一处时,常见动脉,此为一时性发现之脉而非恒态,固亦属于脉压高张者也。
其脉压因向里而低落者,以沉微牢伏四脉状程度之差。
凡病局于腹腔或下肢时,上肢血量随时之减少,脉压因而低落,前人谓为“气血困滞不振之故”。
斯时按脉须取之肌肉下,得之者为沉脉。
须极重指按之,著骨乃得者为伏脉。
重按极细而若有若无者为微脉。
重按方得,似沉似伏而实有力者为牢脉。
此皆脉压低落之脉也。

以脉搏至数分者迟数为纲:平人之脉,一呼吸间四至,一分钟间七十五次为常态。
虽有血压高张患者,神经质者,脉搏至数常较一般人为高,而仍不害健康者,然其为病态则一也。

盖脉不能自动,脉之搏动原于心房之启闭而动。
故心房有变化,应之于脉而有迟数之异。
脉管壁有能弛张之纤维神经,其弛与张恒受神经中枢之支配,故神经而受刺激,或其本身病变,应之于脉而有迟数之异。
前人以一呼吸间三至为迟脉,心动缓慢故也。
四至或不及四至,现无力状者为缓脉,脉纤维神经松懈故也。
其一呼吸间六至为数脉,体温增高,神经兴奋,心动加速故也。
一呼吸间七至为疾脉,神经亢奋已极,心动骤速故也。
得疾脉者每为预后不良之兆。

以脉管弛张分者弦弱为纲:脉管纤维神经受病的影响而现拘急时,三指按之宛如琴弦一条者为弦脉。
在病变进行时为神经亢奋病势方张之征,所谓“弦主肝”也。
在病体衰弱时为预后不良之兆。
脉管弛懈无力,按之圆而不湛者为弱脉。
急性热病热退多现弱脉。
若为亡阳大汗之际,大出血之际,心脏麻痹之时,热高到40度以上之时,凡症弱体弱而现脉弱者顺,平人、壮人而现此脉为大病之前兆,因神经已示异常也。
热病初期而现此脉为凶兆,因中枢神经已失调节也。
其与弱相似而较有力者为紧脉,风寒外束,体有剧痛时常见此脉,为神经亢奋之故。
其与弱相似而更无力者为软脉,暴病得此十无一生,所谓脉无根也。

以脉波盈缩分者滑涩为纲:脉管壁有弹力,对血管内血流之盈缩,能自动的扩大或收缩以调节之。
故于人体贫血,或充血或出血时,脉之波动常态现出一定之征象。
即如大吐大下大汗之后,津液损失过多,血液之水分夺去,血流因而不畅,其脉波必短而虚涩。
汗闭尿闭腹水浮肿之时,体内水分过多,血流自然旺盛,其脉波必长而实滑,此实验理论皆合之事也。
前人以按之往来流利,如盘走珠者为滑脉。
此为气血充盛之脉,为健康脉。
病人有此,为预后良好之兆,病虽甚,无害也。
其滑而溢出三指之外,直上直下,如循长竿者为长脉。
其脉长而兼大,浮中沉按之有力者实脉。
长脉实脉皆为抵抗力强之征,急性热病有此,可用攻击疗法,脏腑痼病有此为自然治愈之象。
惟失血及吐利后,热退后有此,为预后不良之兆。
盖各种出血,全赖血管自行收缩则出血自止,若脉长脉实则血压高、血行盛、血管所不能收缩,为失血时无止歇之象,故为凶兆。
吐利、热退后,体液损失,血液受伤,故脉细脉涩者吉,脉实脉长者凶。
因津液亡失,体功应安静以图恢复,脉长脉实为体内不静也。
至于肿胀黄疸湿热三消淋闭诸症,其病出路在于肾脏之排泄,尤贵乎心脏之健全。
脉长脉实为心脏健全之征,故长实洪大之脉,于上述诸病,为预后良好之兆。

涩脉者为滑脉之反,虚细而迟,如雨沾沙,短而且难。
此为脉管内血流不畅若阻之象。
故为不匀调脉。
脉不匀调而又无力,为心房不健全故;为血液亏乏运行不畅故;为局部受阻血行凝滞故;为脏气扰乱故。
脉虚者为按之无力,与实脉相对。
为正气抗病力减退之征。
但于热退后、失血后、吐利后为吉兆。
短脉者与长脉相对,指下寻之,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为血行喷射力减退故也。
凡上述涩、虚、短三脉,皆气血衰弱、抵抗不足之验也。

以心房衰弱或机能失常,因而脉有间歇者以结代为纲:结脉者为三动一止,或七八动一止,或十数动一止之谓。
其来势慢,其来数缓,有是脉者未必遂为恶也。
久病人,虚劳人,亡津亡血人,腹有症癖?
者多有之。
促脉者贯珠而上及寸口,时有欲止之势。
其来势急,其至数速,有是脉者若非喘息,即为胸满,常为重症。
故促脉常为心悸亢进必有之现症。
代脉者为心动将歇之前兆。
三动一止或七八动一止与结脉相同。
然结脉虽有间歇,惟止而复来脉转加速,故虽止而不失至数,所谓去而复来也。
代脉则间歇以后,无加速搏动之能,所谓去而不还也。
病人得此脉者决无生理。
散脉者为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脉与肉无界限,漫无根柢者也。
为心肌沉衰,收缩不全,血液不能射于上肢,心动不久将绝之兆。

凡此二十六脉,脉象已包括一切。
若提纲言之,只取浮沉迟数滑涩弦弱结代十脉足矣。
以上诠解,虽不免失之过略,而脉之真义固已概述无余。
进而求之,在乎好学深思之士。

二、脉与诊疗之关系

脉之真义既明,试就与诊疗之关系言之,殆有四端:

一曰知病机:疾病千万,症候十百,若语其要则阴阳虚实表里寒热八字而已。
辨此八字,可以论病,可以施治,可以用药,医者欲知病机必须辨此。
凡新陈代谢机能之亢进者为阳,衰减者为阴;神经兴奋者为阳,衰弱者为阴;体力壮实者为阳,不足者为阴;血行亢进者为阳,减退者为阴;病理机能积极者为阳,消极者为阴。
其应之于脉,则浮、洪、革、动、脉压之高张者为阳,沉、微、牢、伏、脉压低落者为阴;脉管紧张而现弦、紧之脉者为阳,脉管弛缓而现弱软者为阴;脉搏数者为阳,迟者为阴;血行充盈鸸同滑、长、实脉者为阳,血行不足而现涩、短、虚脉者为阴。
且症候变化不一,有阳证而现阴脉者,为转机将恶象,有阴证而现阳脉者,为预后良好征,此非以脉辨之不可也。
复次,寒热者非仅以体温言之,亦非阴阳之代名,凡体温旺盛超过三十七度以上者为热,体温低落不及常温者为寒。
病势在进行中而排出多量或热甚而不能排出者为热,病势停顿而排出减少,或不能自止者为寒。
全身或局部充血者为热,反之贫血者为寒。
然有症状虽热脉反阴者,症状似寒而脉反阳者,尤非辨之以脉不可也。
阴阳寒热如此,表里虚实亦然,皆赖脉以辨之,此脉诊之所以为知病机之要道也。

二曰定治法:治病之道,除病毒扶正气而已,病毒猖獗则现病理机转之亢进,前人称为实证。
正气强盛则抵抗病毒而有余,每现症候发扬之状,前人称此为阳证。
病毒与正气俱盛,邪正相杀,每现大热、大痛、大寒、大渴之象,前人称为实证。
斯时应之于脉,必具洪、弦、滑、数之象。
若病毒已杀则由病理机转为生理机转,脉必缓弱而迟。
正气衰弱则抗病之力不足以言,而现弱症阴症。
应之于脉搏则微软涩迟之脉乃见。
若病毒方盛而正气已衰,或正气方张而病毒已除者,则阳证阴脉,阴证阳脉,交互错综不易分明矣。
伤寒论太阳、厥阴二篇,于脉症相应与否之间甚详尽焉。
古称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者此也。
然人症俱实,可用攻击疗法;人症俱虚,宜用强壮疗法;人虚症实除病宜先,症虚人实不治自愈。
于施治进退之际,若非参以脉诊,何足以定治疗。
张景岳曰:“治病之法无逾脉息。
”知言哉!

三曰决预后:脉证以决预后最为明确。
如中风、惊风等脑疾患,无论为角弓反张,为四肢瘫痪,为不语如尸,为腹满遗尿,为便尿阻滞等症,脉以缓、弱、迟者为顺。
盖病发时,延髓之迷走神经兴奋而阻止各部分之动作,应之于脉,遂现缓、弱、迟象也。
若迷走神经麻痹,不能制止脉神经之兴奋,则脉必现实、大、数象。
夫脑病至于延髓麻痹,则脑病之深可知。
故脑疾患之脉缓、弱、迟者吉,急、大、强者逆。
急性慢性之热病,体温放散不已,最宜注意心脏之健全。
故宜洪大而数。
心脏未衰之象也。
故脉诀曰:“伤寒热病喜脉浮洪;沉微涩小症反必凶。
”“火热之症洪数为宜,微弱无神根本脱离。
”“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皆以心脏盛衰而决生死也。
凡体内病毒充盛,急待排出者,脉似洪实为吉,如跌仆血瘀,淋沥便毒,癃闭尿毒,黄疸湿毒,肿胀水毒,内痈外痈未溃时之脓毒,以及积聚块毒,三消病毒,血瘀内凝等症,皆待排出其毒素者,脉如洪实则预后必良,以体力强壮能抵抗任攻击。
若脉微细短涩则预后不良,病毒方张而人已虚故也。
又凡体液损耗过多,则正气自虚,病势宜杀,宜现沉小缓弱之脉,因病理机转,由亢进而趋平常也。
如大汗、大吐、大下,而二病又为慢性经过,惟消化良好,斯能保持体力,有自然治愈之望故也。

四曰识病所:结脉代脉为心脏病之征,可无论已。
而藉脉得以测知病之所在者,如脉浮为病在皮肤向外之征,脉沉脉实为病在脏腑向里之征,又如寸部候上,自胸心肺咽喉头目之有疾也;关部候中,自胸膈以下至小腹之有疾也;尺部候下,自少腹腰肾膝胫足之有疾也。
大小肠膀胱皆在下者也,亦依尺部。
《内经》所谓“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可实验而识之也。
又人体右部体内有著明之局部病者,必应之于右脉;左部体内有著明之局部病者,必应之于左脉;此亦历验不爽者也。
脉识病所,不过如是,而脏腑当六部非其伦也。

Processed in 0.117087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