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社区中心都建国医堂
天津市合理调整中医药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布局,满足群众多层次就医需求,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大型、高端中医医院,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积极参与推动公立中医医院改革。
争取有利于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财政补偿机制。
制定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标准,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积极争取开展中医师多点执业试点,研究探索中医师多点执业的有效管理方式。
推动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
下发了《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鼓励中医事业发展》的通知,适当降低或取消中成药价格的增幅比例,将中医医疗机构研制的中药院内制剂、康复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积极参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
加强对中药基本药物的宣传,推广中成药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加强配备和使用管理。
开展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和价格、生产供应保障、配备使用管理等专题研究。
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国医堂”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计划。
目前,天津市社区医院“国医堂”达标单位已达33个。
下一步逐步向乡镇卫生院发展。
天津市制定了《天津市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到2013年,将建设7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培养100名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成员,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系列活动,构建中医药文化建设服务管理体系。
制定《天津市中医药文化建设标准》,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构建中医药文化建设服务管理体系。
对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结合各专科的专业特点,利用“国医堂”宣传平台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常识的宣传。
并将在18个区县内开展中医药文化和科普巡讲。
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建立一批“治未病”试点单位,形成完善的中医药健康管理体系,并对重大疾病预测预防、疾病康复、亚健康干预、优生优育、保健、食疗等领域,在技术上提供支撑。
海南:大力发展“中医疗养游”
2010年,海南出台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同时,还研究制定了《海南省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协助完成了建国以来首次全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工作任务,撰写了《海南省中医现状调查报告》,提出了发展海南中医药事业的政策建议。
以提高医疗质量为重点,强化基础管理,结合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中医医院管理和内涵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积极推进中医药参与新农合,将各市县中医院都纳入了定点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并推出了中医药惠民政策。
为积极引导农民利用中医药,规定在定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和中医诊疗技术治疗疾病的提高其补偿比例。
注重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实施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和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等项目,培养了实用型中医药骨干人才。
加强农村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实施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
2008年,海南首次对海南黎族医药资料进行初步的、系统全面的挖掘整理,为黎族医药文化的传承和抢救奠定了基础。
此外,向全省20个市县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达100%。
开展农村一技之长中医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全国试点工作。
积极推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省中医院、三亚市中医院针对国外留学生开办了中医针灸、推拿及传统中医药知识的培训班,分别与美国、丹麦、俄罗斯、瑞典、奥地利、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签订了中医带教和中医保健疗养合同,三亚市中医院积极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旅游资源优势,结合建设国际海滨旅游城市,大力发展“中医疗养游”,并加强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基本建成中医药服务体系
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近几年,兵团在狠抓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的同时,推进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
先后利用8400万元国家项目资金,加强了对兵团中医医院、农二师库尔勒中西医结合医院、奎屯中医医院、阿拉尔市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
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人员,提供中医药服务,将中医药科室建设纳入医院的整体发展中。
兵团14所师医院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中医科及中药房建设。
目前已基本建成了“兵团有中医医院、师级医院有中医科、团场医院有中医门诊、城市社区和连队卫生室普遍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突出中医院特色专科建设。
二师库尔勒中西医结合医院根据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妇女妇科疾病多发的特点,加强医院妇科特色专科建设,充分运用中药内服外用、针灸等综合治疗手段,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各族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奎屯中医医院以加强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建设为中心,不断继承创新,打造针灸、理疗、康复品牌,学习、引进和应用“刘氏冬病夏治法”、“小针刀疗法”和“冯氏驱弊外敷散”等特色疗法,成效显著。
农十三师哈密红星医院以教学科研带动临床发展的理念,使中医科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现已发展为4个中医临床科室、开放床位150张、年门诊量3万多人次,中医药科研及特色专科建设带动了医院的整体发展,在哈密地区形成领先水平。
该医院还在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中,申报四项课题,目前两项中医课题通过初审。
另如,十四师皮山农场医院根据团场维吾尔族占98%的人口特点,加强维吾尔医及维吾尔药特色建设,推动了基层医院的建设与发展。
湖南:机构建设纳入政府考核内容
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确定了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促进中药产业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繁荣中医药文化6个方面共16项任务。
出台鼓励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的医疗保障政策:扩大基本医疗保险中的中医药服务支付范围,明确在基本医疗保险中将中医药服务的报销比例提高5%~10%;在门诊统筹中提高中医药服务的统筹支付标准,并将中医药服务纳入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如株洲市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中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鼓励公立医院发展中医药事业”,并将原区属的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升为市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
湖南省为解决中医药投入不足的问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设立中医专项经费,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重点支持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发展和中医药人才培养,并对中医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
湖南省将市州是否建立独立的中医药管理机构,县市是否配备专门的中医药管理人员,列入省政府对各市州政府的绩效考核内容,全省各地正在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机构,提升机构级别。
湖南省还着力构建现代中药产业体系,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启动并初步完成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建立以雪峰山区、武陵山区为主产区的现代中药原料产业带;加快浏阳生物医药园建设,完善以邵东廉桥、长沙高桥为主集散地的现代医药商贸流通体系;重点支持一批高水平的中药研发项目,研究开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扶持发展一批中药企业,加快完善中药产业链,发展壮大中药产业,使中药成为湖南省特色优势产业。
黑龙江:政府为意见落实保驾护航
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实现《若干意见》的龙江化,强化了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政策。
在领导层面,要求各级政府建立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地要建立起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管理体系,并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
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切实优化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
在投入方面,对公立中医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购置等5项补贴,由本级政府承担。
对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确保资金投入,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落实应当由本级政府承担的责任和资金。
在落实公立中医医院政府补助政策方面,制定有利于促进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具体补偿办法。
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比例和补助资金数额。
适当提高中药饮片、中医院院内制剂加成率。
在基本医疗保障政策方面,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并提高报销比例。
适当调整特色突出的中医诊疗技术、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价格标准。
此外,通过颁布实施《黑龙江省发展中医药条例》,实现了《若干意见》的法制化。
抓管理体制建设,逐步实现中医中药统一管理;抓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巩固中医药发展的根本;抓中医药“三进”工程,打造了农村中医药工作的“望奎模式”;抓人才培养,强化中医药发展的动力;抓文化建设,圆满举办哈洽会中医药展;抓对外交流,打造了中医药对俄交流的桥头堡;抓改革创新,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把现有的中医药发展扶持政策用足、用够、用活。
辽宁:各市卫生局须设中医科室
辽宁省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营造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明确中医药发展目标,强化中医药阵地意识,清晰明了具体任务。
辽宁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在鼓励中医药服务的医疗保障政策上,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
在争取政府扶持方面,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要求各市必须在卫生局内设置中医科室,并配齐相关人员;二是各市必须在年内创建一个中医工作“先进县”或“达标县”以及全国及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三是要求各市乡镇卫生院中医科设置率不低于75%、中药房设置率不低于70%。
加大财政扶持。
各级政府要建立稳定的中医药财政投入保障机制,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
此外,辽宁省注重人才培养,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于“十二五”期间陆续开展农村基层人员中医专业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医人员中医经典理论必修课程、西医人员临床中成药使用基本知识培训、省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省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储备项目等旨在提高中医人员整体水平,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人才培养系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