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文 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怡康中医诊所
《中国中医药报》刊登孟长海、王治英的“中医药国际化先要提升影响力”一文,说:“只有巩固中国是中医药权威的中心地位,中医药才能在世界上得到认可。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但问题是该如何树立这个权威呢?
正如作者所说,“中国人自己都无法认可的东西,自然无法赢得更多人的肯定和接受”。
毋庸避讳,目前国内中医药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加之在发展政策的落实方面存在问题,造成了中医药在医院里仍处于配角的地位。
很多中医师不中不西,半中半西,这个时候怎么能谈得上走入国际?
所以,笔者认为:中医药首先要实现本土化,才能国际化。
我们现在不应一味着急怎样“勇敢地走出去”。
孟长海先生说得好:“毕竟,中医药虽然在西方存在多年,而西方却没有广泛接受中医理论。
”
作为现代医学发源地的西方从理论上还不承认什么“中药”,人家只承认有“传统植物药”,而植物药与中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现在,我们不应只是恳求西方放宽限制,或千方百计地按照他们设计的标准去做。
相反地,我们应当采取像当年李闯王那样的策略,即“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我们首先就应花大力气,下大决心解决中医西化的问题,解决中医院“姓中”的问题。
只要我们真正地把国内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起来了,有了远胜于西医药的疗效,有了骄人的业绩和资本,那时西方自然会来向我们学习。
那时,何愁中医药不能打入国际市场,又何愁中医药不能国际化呢。
美籍华裔知名学者张绪通博士说:“要西方人接受中医,我觉得:不用担心。
世上哪里有宝藏,还用得着登广告?
只要中医能治病,各国的医生和病人都会自动找上门来。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中医只有在国内打好了“本土化”一仗,才能“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