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 麦门冬 人参 炙甘草 半夏
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青竹叶十四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淡竹叶 石膏 麦门冬 半夏 人参 甘草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呕而渴。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人参、甘草,各二两。
石膏一斤,半夏二两,半麦门冬五两半。
上为粗末,入半夏令匀。
治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胸中烦满,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
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不疼痛,头亦不痛,脉不紧数,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药。
每服三钱,水两盏,入青竹叶、生姜各五、六片,煎至一盏半,滤去滓,入粳米百馀粒再煎,米熟去米,温服,不计时候。
竹叶汤、人参竹叶汤。
竹叶15克 石膏30克 半夏9克麦门冬15克人参6克 甘草6克粳米15克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治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虚羸少气,呕逆烦渴,或虚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虚而数;以及暑热所伤,发热多汗,烦渴喜饮,舌红干,脉虚数。
现用于肺炎、麻疹或麻疹并发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糖尿病、小儿夏季热、中暑等病后期余热不清,耗伤气阴者。
上七味,用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
分二次温服。
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为君;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为臣;半夏降逆止呕为佐;甘草、粳米调养胃气为使。
诸药合用,使热祛烦除,气复津生,胃气调和,诸证自愈。
淡竹叶 石膏 桔梗 木通 薄荷 甘草
治痈疽肿痛,胃火内盛,口渴喜饮。
加生姜少许,水煎服。
淡竹叶7片 软石膏9克 大黄4.5克 陈皮3克 藿香叶6克
治茧唇。
加生姜,水煎服。
煅石膏 连翘 黄芩 花粉 甘草梢 薄荷 柴胡
治肺热,鼻流紫血者。
加竹叶5片为引,水煎服。
竹叶3片 红花0.9克 生地6克 煅石膏9克 花粉2.4克 陈皮1.5克 甘草1.5克 黄连1.5克僵蚕5条 连翘1.8克 玄参3克 牛蒡子1.8克 桑皮3克
清热宣肺,解肌透疹。
治痧疹见形二三日,色红,烦躁,出不透快。
水煎服。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半升、麦门冬一升。
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口干唇燥,泛恶纳杲,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或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质红绛而干,口渴,呕恶;或消渴病,胃火炽盛,消谷善饥;或暑热烦渴,气液受伤。
本方由白虎汤与麦门冬汤加减而成,方用竹叶、石膏散余热;人参、甘草、麦门冬、粳米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豁痰止呕,去热而不损其真,导逆而能益其气。
主要用于治疗热病之后,邪热未清,气液已伤之证。
临床应用以身热烦渴、疲乏无力,或见泛恶、舌红干、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凡热病正盛邪实,大热未衰,气阴未伤者,不宜使用。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心肌炎、急性热病恢复期、无名低热、癌性发热、流行性出血热、小儿夏季热等多种疾病辨证属于“余热未尽,气阴两伤,胃失和降”者,同时在预防放射性食管炎方面效果理想。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