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30克 银花30克 苦桔梗18克 薄荷18克 竹叶12克 生甘草15克 芥穗12克 淡豆豉15克 牛蒡子18克
上杵为散。
银翘散的药理作用 《中医杂志》1986:59,1.解热:在大鼠实验性体温增高时,分别给予银翘散袋泡剂和片剂,动物体温得以下降,尤其以袋泡剂作用明显。
2.抗炎:银翘散袋泡剂对不同原因所致之炎症均有显着性的抗炎作用,而片剂与煎剂对某些炎症作用甚弱或无作用。
3.抗过敏:对天花粉所致大、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降低过敏性休克死亡率。
4.促进免疫功能:在不增加免疫器官重量的情况下,袋泡剂能明显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上述作用,无疑是临床应用银翘散治疗外感热病的重要药理学基础。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
现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每服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轻宣,透泄散邪,清热解毒为君;薄荷、牛蒡子辛凉散风清热,荆芥穗、淡豆豉辛散透表,解肌散风为臣;桔梗、甘草以清热解毒而利咽喉为佐;竹叶、芦根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为使。
诸药相合,共成辛凉解肌,宣散风热,除烦利咽之功。
按:本方制成丸剂,名“银翘解毒丸”。
金银花一两,连翘一两,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荆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上杵为散。
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亦可作丸剂或散剂服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本方证为温病初起,卫气被郁,肺失宣降所致。
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故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
温热毒邪犯肺,肺气失宣,则咳嗽咽痛,邪热伤津,则口渴,邪在卫表,故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宜辛凉透散以散其表,清泄肺热以解其毒,宣降肺气以复其清肃。
方中银花、连翘芳香清解,既轻宣透表,又清热解毒,重用为君。
薄荷、牛蒡子辛凉宣散,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豆豉、荆芥辛而微温,透邪外出,两药虽为辛温解表药,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伍在辛凉药中,可增强透表之力,共为臣药。
桔梗宣肺止咳;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同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于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违辛凉之意;二是疏散风热与清热解毒相配,既外散风热,又解毒辟秽,从而构成清疏兼顾,以疏为主之剂。
为“辛凉平剂”。
桑菊饮与银翘散均能辛凉解表,为治温病初起的常用方。
二方组成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但桑菊饮以桑叶、菊花为君,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较强;适用于风温初起,表热较轻而咳嗽较重者,为“辛凉轻剂”;银翘散以银花、连翘为君,配伍荆芥、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较强,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表热较重者,为“辛凉平剂”。
辛凉解表银翘散,芥薄牛蒡竹叶甘,豆豉桔梗芦根入,上焦风热服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