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胃汤》

《温病条辨》卷二:益胃汤

处方

沙参9克 麦冬15克 冰糖3克 细生地15克 玉竹4.5克

功能主治

滋养胃阴。
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伤者。

用法用量

上药用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服。
所余药滓,再煮取200毫升服。

摘录
《温病条辨》卷二

清·《温病条辨》:益胃汤

组成

沙参三钱、麦门冬五钱、冰糖一钱、细生地五钱、炒香玉竹一钱五分。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益阴生津。

主治

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伤;或见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秘结,或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细数者。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小儿厌食症、口糜、呃逆等辨证属胃阴亏损者,以及热病后胃阴未复,胃气不和,饥不能食,口燥咽干者。

1.萎缩性胃炎:印会河采用本方加减治疗胃阴不足,胃酸过少之症,症见胃痛不胀,食后还饱,食酸甜或水果较舒,口渴不能多饮,大便干燥,舌质偏红,苔少而干,脉细。
痛甚加桃仁10克,丹参15克。

2.小儿厌食:本方加减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50例,对照组15例以中成药儿宝颗粒冲服。
以主要症状和症状积分改变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痊愈33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0%。

3.小儿腹痛:以本方加减治疗胃阴不足,气化失常所致小儿腹痛。
4剂后,患儿脘腹痛明显减轻,且食欲增,便软。
4剂后诸证消失,又继服1周以巩固疗效。
1个月后患儿体重增加1千克,随访1年来未再复发。

4.小儿尿频: 以本方加减治疗胃阴不足,气化失常所致小儿尿频。
4剂后症状明显好转,夜间只起1次,白天也只五六次,效不更方,继服4剂以巩固疗效。
1周后诸症消失。
随访1年,未再复发。

5.眩晕:本方加味治疗眩晕108例。
以临床症状变化评定疗效,3周为1个疗程。
结果;9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
显效者高血压病31例,内耳眩晕症29例,诊断不明4例。

6.杂病:顾炳歧认为不论杂病郁火伤阴,或热病伤阴转为杂病,或药物毒副作用伤阴均可出现益胃汤证,可用益胃汤加减治疗。
其针对眩晕、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妊娠恶阻、因精神因素引起厌食症、化疗副作用引起的反应等,用益胃汤治疗均取得一定疗效。

方解

益胃汤诸药甘凉清润,清而不寒,润而不腻,药简力专,主要用于治疗胃阴不足之证。
如见汗多,气短者,加党参、五味子;阴液枯竭、胃气垂绝者,沙参改用西洋参、生晒参或红参;呃逆,加枇杷叶、柿蒂;呕吐,加橘皮、竹茹;厌食,加山楂、谷芽、麦芽;大便干结,加白蜜、麻子仁等。

本方甘凉滋润,若脘痞苔腻者,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

通过改善中枢神经递质代谢,缓解“慢性疲劳”大鼠躯体及心理的应激状态,促进疲劳状态的恢复,从而实现“益阳明之津,补太阴之气”。

方歌

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须虑热伤津。

摘录
清·《温病条辨》
Processed in 0.048949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