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散

处方

白扁豆、厚朴,各半斤。
香薷一斤。

炮制

右粗末。

功能主治

治脏腑泠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生冷过度,或起居不节,或路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于,肠胃虚弱,因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
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发者,有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烦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转筋拘急疼痛,或但呕而无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脉欲绝,或烦闷昏塞而欲死者,此药悉能主之。

用法用量

每三钱,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立有神效,随病不拘时。

备注

《活人书》方不用白扁豆,加黄连四两碎,以生姜汁同研匀,炒令黄色,名曰黄连香薷散。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香薷散

别名

香薷汤,香薷饮、三物香薷饮。

处方

白扁豆厚朴各250克 香薷500克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祛暑解表,除湿和中。
治暑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恶寒发热,头痛头重,无汗,胸闷不舒,或四肢倦怠,腹痛吐泻,口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浮濡者。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酒少许,煎至100毫升,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

备注

方中香薷发表散寒,祛暑化湿为君;厚朴化湿行滞,宽中理气为臣;白扁豆健脾和中,消暑化湿为佐;煎时加酒活血通阳,使药力通行全身,则邪除而正复。
冷服可免药入作吐。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类证活人书》卷十八:香薷散

别名

黄连香薷饮。

处方

厚朴60克 香薷45克 黄连60克

制法

上捣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夏月外感风寒,饮食不节,脾胃升降失常,致成霍乱吐利,腹痛转筋者。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酒75毫升,慢火同煎至150毫升,去滓,用新汲井水浸极冷,顿服之。
药冷则速效也。

注意

煎服时不得犯铁器。

摘录
《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散

出处

香薷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又名“香薷饮”“三物香薷饮”。

组成

香薷一斤,白扁豆、厚朴各半斤。

用法

原方作散剂,现代多水煎服,或加酒少量同煎。

功效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

阴暑,症见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阴暑、急性肠炎及痘疹性咽炎等病症。

1.阴暑:以本方加减治疗36例。
其中24例是经西医抗炎、解热镇痛等治疗无效而改服中药者。
结果:36例全部治愈。
服药最少2剂,最多9剂

2.急性肠炎:以新加香薷饮治疗60例,治疗3日后统计疗效。
疗效评定以经治疗2日内腹泻次数减至每日2次以下,大便外形正常或成形,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即为治愈。
结果:治愈51例,有效9例。

3.疱疹性咽炎:以香薷饮加味泡服治疗小儿痘疹性咽炎126例,与病毒灵及利巴韦林治疗57例为对照。
体温≥39℃者给予药物及物理降温,呕吐、腹泻、烦躁者对症处理:疗效评定以体温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为痊愈。
结果:痊愈116例。

方解

本方为暑令乘凉饮冷,以致外感寒邪,内伤于湿而设。
方中重用香薷祛暑解表;厚朴行气除满,燥湿化滞;白扁豆健脾和中,渗湿消暑;入酒少许同煎,温通经脉,助药力通达全身。
本方以辛温表散与苦温燥湿、甘缓和中配伍,既能散外邪以解表证,又能化湿滞而和肠胃。

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为证治要点。
若表邪较重,可加青蒿;兼见鼻塞流涕,可加葱豉汤;兼里热者,加黄连;湿盛于里,加茯苓、甘草;胸闷、腹胀、腹痛甚,加木香、砂仁、藿香、枳壳。
运用时需注意,表虚有汗或伤暑发热汗出,心烦口渴者,不可使用。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尚见于治疗夏季发热、药物不良反应、痄腮、流行性感冒、社区获得性肺炎等证属外感风寒夹湿者。
现代实验研究证实,香薷具有镇痛、抗菌、抗病毒、解热、缓解肠痉挛等诸多作用,且对胃肠道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方歌

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Processed in 0.045825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