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300g 干姜200g 炙甘草300g
为棕黄色的液体;气香,味甜、辛。
以上三味,附子、甘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
干姜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另器保存,姜渣再加水煎煮1小时,煎液与蒸馏分离挥发油的溶液合并,滤过,再与附子、甘草的煎液合并,浓缩至约400ml,放冷,加乙醇1200ml,搅匀,静置24小时,滤过,减压浓缩成稠膏状,加水适量稀释,冷藏24小时,滤过,加单糖浆300ml、防腐剂适量与上述挥发油,加水至1000ml,搅匀,灌封,灭菌,即得。
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医嘱。
每支装10ml
密封,置阴凉处。
甘草 干姜 附子
治伤寒大下汗后,自利清榖,身疼痛,不渴,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干呕腹满脉沉者。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半两。
上以甘草、干姜为粗末,入附子令匀。
治伤寒自利不渴,呕哕不止,或吐利俱发,小便或涩、或利,或汗出过多,脉微欲绝,腹痛胀满,手足逆冷,及一切虚寒厥冷,并宜服之。
常服消暑气,分水谷。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中盏,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凡病伤寒有此证候,皆由阳气虚,里有寒,虽更觉头痛体疼,发热恶寒,四肢拘急,表证悉具者,未可攻表,先宜服此药,助阳救里。
甘草6克干姜4.5克 附子10克
强心作用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82:18,四逆汤对离体兔心冠脉流量、心肌收缩振幅明显增加,而对心率影响不明显。
四逆汤对冠脉、心肌的影响,可被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减弱,这证明四逆汤属于肾上β腺受体兴奋药。
《新中医》1981:49,四逆汤单用附子时,强心作用既不十分明显,也不持久,且有毒性,若与甘草,干姜配伍,强心、升压作用显着,且持久,其原因是甘草甜素的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提高心肌对附子敏感性的功能,而干姜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促进了血液循环。
回阳救逆。
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神衰欲寐,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迟微细者。
现用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失水,以及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者。
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强人可将附子与干姜加倍。
方中生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肾阳,祛寒救逆为君;干姜辛热,温里祛寒,以加强附子回阳之效为臣;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并缓解附、姜燥烈之性为佐、使。
三味配合,具有回阳救逆之功。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现代用法:水煎服。
回阳救逆。
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呕吐腹痛,舌苔白滑,脉沉细;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又称阳虚寒厥证。
阳衰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恶寒蜷卧、四肢厥冷,而冷过肘膝;阳虚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
《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精则养神。
”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火不暖土,则腹痛吐利。
此阳衰寒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
方中附子生用,大辛大热,走而不守,回阳救逆,尤善温肾阳,为回阳祛寒要药,为君药。
干姜辛热,守而不走,温中祛寒,为臣药。
二者一守一走,气味雄厚,使温阳之力更为宏大,故前人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
附、姜配伍,重在温补肾阳以补先天。
炙甘草甘缓和中,既能缓和姜附燥烈峻猛之性,使其无伤阴之弊,且与干姜配伍,重在温补脾阳以补后天,为佐使。
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四逆自温,故名“四逆汤”。
本方所治厥逆,非阳衰阴盛者禁用。
若温服本方,服药格拒者,可冷服。
生附子有毒,用量宜慎,并须久煎。
现代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维持性腹膜透析中水肿伴心衰、缓慢性心律失常、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老年高血压病、混合型高脂血症、单纯佳晕厥、缺血性脑卒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转移性骨肿瘤疼痛、肿瘤发热、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失眠、乳腺增生、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精神分裂症等证属阳虚寒盛的病症。
实验研究表明,四逆汤具有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冠、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血脂、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提高免疫力、抗炎、抗过敏、止痛等作用。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