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蓍、麻黄根、牡蛎,各一两。
上三味为粗散。
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馀粒,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
牡蛎 白术 防风各90克
上三味,捣筛为散。
固表敛汗。
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
用酒调服1.5克,日服二次。
《外台秘要》卷十五引《深师方》疗风汗出少气方,用防风十份,白术九份,牡蛎三份。
捣筛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增至二三匕。
牡蛎22.5克 干姜22.5克
上二味,捣筛为细扮。
治男子阴下痒湿。
及水癞偏大,上下不定,疼痛不可忍者。
扑患处,日用二次。
牡蛎粉30克 麻黄根30克 杜仲30克黄耆60克白茯苓 败蒲扇灰各30克
上药捣筛为散。
治虚劳盗汗。
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麦煎散。
黄耆麻黄根牡蛎各30克
上三味,为粗散。
固表止汗。
治体虚卫外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身体消瘦,心悸惊惕,短气烦倦。
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小麦百余粒,同煎至180毫升,去滓热服,日服二次,不拘时候。
阴虚火旺之盗汗忌用。
方中牡蛎收敛止汗,敛阴潜阳;黄耆益气固表;麻黄根止汗,以增强敛汗固表之功;佐以浮小麦养心阴。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功。
牡蛎30克定粉15克
上药共研匀细。
收敛止汗。
治汗孔不闭,虚汗不止。
用绵裹之,擦于患处。
枯白矾120克 黄丹60克 牡蛎粉60克
上为细末。
治阴囊两旁生疮,阴湿水出,奇痒难忍,或两腋、手足心湿汗。
遇夜睡时,手捏药于痒处痛擦之,不一时又擦之。
三四次后顿减。
次夜再擦,虽大减又擦。
后日自然平复。
如腋汗者顿擦即可。
脚汗先擦大减,又擦后装药于靴,或鞋底上、脚板上涂药,或缠脚襄之亦可。
牡蛎 川芎 茯苓 龙骨 续断 甘草 当归 艾叶 人参 地榆 五味子
治产后月余,恶露不绝,气血两亏者。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黄芪去苗土一两 ,煅牡蛎米泔浸再刷去土后火烧通赤一两 ,麻黄根洗一两。
三药为粗散,每服9g,水一盏半,加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
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自汗、盗汗证。
自汗,夜卧尤甚,久而不止,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本证为气虚卫外不固,心阴耗伤,心阳不潜所致。
气虚卫表不固,阴液外泄,故常自汗出;汗为心之液,汗出太过,心阴不足而心阳不潜,又夜间属阴,故汗出夜卧更甚;汗出过多,不但心阴受损,心气亦耗,故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为气阴耗伤之征。
治宜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方中煅牡蛎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药;生黄芪益气固表止汗,为臣药;麻黄根甘平,功专收涩止汗,为佐药;小麦甘凉,专人心经,益心气,养心阴,退虚热而止汗,为使药。
合而成方,补敛并用,兼潜心阳,使气阴得复,肌表得固,汗出可止。
本方与玉屏风散均治卫外虚弱,腠理不固之自汗证。
,玉屏风散以黄芪为君,偏于益气固表止汗,且补散并用,以补为主,用于表虚自汗,及体虚易感之人;牡蛎散以牡蛎为君,偏于敛阴潜阳止汗,且补敛并用,以固涩为主,用于卫外不固,心阴耗伤,心阳不潜之自汗、盗汗。
牡蛎散内用黄芪,麻黄根与小麦齐, 益气固表又敛阴,体虚自汗盗汗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