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12克 甘草6克 干姜9克 细辛3克 五味子6克
温肺化饮。
治咳逆。
寒饮内停,咳嗽痰稀,喜唾,胸满喘逆,舌苔白滑,脉沉迟。
上药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五味细辛汤、苓甘姜辛汤、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
茯苓4两,甘草3两,干姜3两,细辛3两,五味半升。
气逆上冲,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后,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
肺经感寒,咳嗽不已。
五味细辛汤、苓甘味姜辛汤、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
《金匮要略心典》:眼前汤己,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
故去桂枝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温肺化饮。
寒饮内停证。
咳嗽吐痰,量多色白清稀,喜唾涎沫,胸满喘逆,舌苔白滑,脉沉迟等。
本方证是由于脾胃阳虚,运化失职,湿聚成饮,寒饮犯肺所致。
寒饮犯肺,肺失宣降,故咳嗽吐痰,量多色白质稀;脾虚寒饮不化,则喜唾涎沫;痰聚气壅,则胸满气喘;舌苔白滑,脉沉迟,为寒痰之征。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治宜温肺化饮。
方中干姜辛热,人脾肺经,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为君药。
细辛温肺化饮;茯苓健脾渗湿,既使湿从小便而去,又能健脾以治生痰之源,共为臣药。
五味子收敛肺气,敛阴止咳,又防干姜、细辛辛散耗气,与之相伍,散收并行,收不恋邪,散不伤正,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脾肺同治,温散并行,开中有合,标本兼顾,药虽五味,法度严谨。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阳化饮常用方,咳嗽痰多苔白滑,温肺化痰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