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龙丸。
甘遂紫大戟白芥子各等分
上为细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
攻逐痰饮。
治痰涎内伏,胸背、手脚、颈项、腰胯突然痛不可忍,内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走易不定,或头痛不可举,昏倦多睡,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多有锯声,及手脚沉重,腿冷痹麻,气脉不通等。
食后及临卧时用姜汤成熟水送下5~10丸。
如疾猛气实,酌加用量。
本方是从《圣济总录》卷十“趁痛丸”演化而来。
参见该条。
黑丑3两,枳实1两5钱,橘红1两5钱,白芥子1两,朴消3钱,生矾2钱5分,熟矾2钱5分,牙皂1钱5分。
白萝卜汁为丸,如麻子大。
涤除痰癖伏饮。
主男妇素有停痰积饮,隐伏于两胁之下,腰肾肠胃之间,远年则随气走注,为痛屈伸不得,而精神元气犹旺者。
空心姜汤吞服1钱。
甘遂、大戟、真白芥菜子各等分。
上为末,加桃仁泥糊丸,如梧桐子大。
一身及两胁走痛,痰挟死血者。
每服5-7丸,渐加至10丸,临卧姜汤送下。
大戟2两,白芥子2两,瓜蒌曲2两,薄桂3钱,全蝎8个,雄黄2钱,朱砂2钱。
上为末,粉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一切痰饮症,或漉漉有声,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者。
每服60-70丸,临卧姜汤送下。
控涎丹,出自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本方又名“子龙丸”,由十枣汤衍化而来。
甘遂、大戟、白芥子。
上药各等分,共为细末,面糊为丸。
每服1.5~4.5克,每日或隔日服1次,临卧时用生姜汤送服。
祛痰逐饮。
主治水饮痰涎停于胸胁,胁肋疼痛,舌苔黏腻,脉弦或滑。
本方大戟荡涤脏腑曲道之水饮痰毒、恶血,甘遂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遂、戟配伍,峻逐痰饮水湿,兼入血分,消癥化瘀;白芥子荡涤皮里膜外之水饮、痰毒、恶血。
宋·陈言谓:“控涎丹专为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而设。
”只要掌握好用量,择证无误,其疗效安全可靠。
体气虚弱者应当慎用。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脂肪瘤、颈淋巴结结核、骶髂关节炎、颈椎病、慢性前列腺炎、神经性呕吐症、慢性腹泻、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证属水饮痰涎停滞的病症。
实验研究表明,方中甘遂含有一种无水酸,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亢进,产生峻下作用,并有利尿之功;白芥子含有脂肪油及白芥子苷、杏仁酶等成分,有祛痰平喘,止咳作用,并对组织中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尤有殊功。
控涎丹用遂戟芥,攻涤痰涎力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