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中丸》

《丹溪心法附余》卷三:宽中丸

处方

山楂不拘多少

制法

上药研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消食宽中。
治饮食过多,停滞不化,胸膈痞闷。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温开水送下。

摘录
《丹溪心法附余》卷三

《三因》卷十六:宽中丸

处方

大附子、木香、青皮、大黄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醋煮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气滞不快,饮食不消,胸膈痞塞,凝痰聚饮,状如伤寒,头疼,胸痞。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姜汤送下;头疼甚,调救生散送下。

摘录
《三因》卷十六

《鸡峰》卷十三:宽中丸

别名

指迷宽中丸

处方

黄橘皮4两,白术2两。

制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脾胃不调,冷气客于中,壅遏不通而为胀满者。

用法用量

指迷宽中丸。

摘录
《鸡峰》卷十三

《圣济总录》卷七十二:宽中丸

处方

乌头半两,吴茱萸半两,高良姜半两,甘遂半两,大黄半两,栀子仁半两,巴豆49粒。

制法

上为末,用枣肉为丸,如小绿豆大。

功能主治

逐积滞,化宿食,和胸膈。
主积聚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生姜、橘皮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二

《医方类聚》卷八十九引《王氏集验方》:宽中丸

处方

苍术2两,乌药2两,香附子2两,三棱1两,广荗1两,青皮1两,陈皮1两,干姜1两,良姜1两,小茴香1两,神曲1两,麦芽1两。

制法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宽中下气,暖胃调脾,消克饮食,补益虚损。
主五劳七伤,下元虚冷,脚膝无力,腰滞腿疼,筋骨软弱,心胸胀满,呕逆恶心,恶闻食气;七症八瘕,五积六聚,痃癖气块,胁助疼痛,脐腹胀满,面黄肌瘦,身体倦怠,脾胃不和,不思饮食;风湿气痹,霍乱转筋,上吐下泻,气逆冲心,翻胃吐食,多年气痢,小肠疝气;妇人月事不行,脐腹疼痛,一切沉滞之气。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生姜汤送下。

摘录
《医方类聚》卷八十九引《王氏集验方》

《普济方》卷一八二:宽中丸

处方

木香5钱,三棱1两,莪术1两,青皮1两,陈皮1两,槟榔1两,桔梗1两,缩砂仁1两,人参1两,当归1两。

制法

上为细末,用酒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宽胸进食,消痞化积。
主一切气疾,诸般停滞,肚腹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

米汤、姜汤送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一八二

《医方类聚》卷一九五引《修月鲁般经》:宽中丸

处方

香附4两,陈皮2两,青皮2两,枳壳2两,枳实2两,三棱2两,莪术2两,神曲1两,麦芽1两,糖球子1两,牵牛12两。

制法

上为末,滴水为丸。

功能主治

肚内痞闷。

用法用量

每服50-60丸,食远白汤吞下。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九五引《修月鲁般经》

《普济方》卷二十二:宽中丸

处方

大腹子、青皮、大黄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气滞不快,饮食不消,胸膈痞塞,凝痰聚饮,状如伤寒,头疼胸痞。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姜汤送下。

摘录
《普济方》卷二十二

《医学纲目》卷十六引丹溪方:宽中丸

处方

枳壳。

制法

上为末,酒糊为丸。

功能主治

诸般气痛。

摘录
《医学纲目》卷十六引丹溪方

《普济方》卷二○四引《卫生家宝》:宽中丸

处方

三棱1两,莪术1两,缩砂仁半两,青皮半两,沉香半两,陈皮半两,香附子半两,胡椒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宽胸膈,化冷物。
主十膈五噎,滞满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食后紫苏、生姜汤送下。

摘录
《普济方》卷二○四引《卫生家宝》

《御药院方》卷三:宽中丸

处方

槟榔2两,木香2两,半夏2两,陈橘皮半两,青橘皮半两,京三棱7钱半,牵牛4两。

制法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气不升降,痰涎郁塞,饮食不化。

用法用量

方中槟榔用量原缺,据《普济方》补。

摘录
《御药院方》卷三
Processed in 0.051031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