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耆60克知母30克 石膏60克 白芍药30克 麦门冬30克甘草15克白茯苓30克 桂心30克 川升麻30克 熟干地黄30克 人参30克
捣粗罗为散。
益气阴,去客热。
治痈溃后,气血两虚,内热口渴者。
每服12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每日三至四次。
绵黄耆 陈皮各15克
上为细末。
补气通便。
治年高老人,大便秘涩。
每服9克。
用大麻仁6克研烂,以水投取浆150毫升,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20毫升,再煎令沸,调药末,空腹时服。
黄耆60克 人参 滑石 五味子 白茯苓磁石旱莲子各30克 桑根白皮22克 黄芩枳壳各15克
上十味,粗捣筛。
治肾虚劳淋,结涩不利。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黄耆45克 白茯苓熟地黄肉桂天门冬麻黄根 龙骨各30克 五味子 小麦防风当归甘草各15克
上药哎咀。
治喜怒惊恐,房室虚劳,致阴阳偏虚,或发厥自汗,或盗汗不止,或气虚自汗。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黄耆白术白茯苓 前胡 人参各9克 川芎 甘草各6克
哎咀。
益气安胎。
治妊娠胎不长。
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空腹时服。
黄耆9克 五味子3克 人参 麦冬 枸杞子 大熟地各4.5克
补肺益肾。
治消渴。
肺肾两虚,饮少溲多。
水煎服。
神效黄耆汤
黄耆1两,麦门冬1两,熟干地黄3分,人参3分,甘草3分,白茯苓半两,当归半两,芍药半两,芎半两,桂半两,远志半两。
上为粗末。
去脓汁,理虚劳,内补。
主发背已溃者。
痈毒内虚,毒不起化,及溃后诸虚,不能收口。
神效黄耆汤。
黄耆1两,川归1两,大黄5钱,芍药5钱,陈皮5钱,炙甘草5钱。
一切疮肿、痈疽。
上加生姜2片,水煎服。
黄耆2钱,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白芍1钱,甘草8分,桂枝5分。
汗多气虚发痓。
水煎服。
黄耆5两,橘红2两,甘草1两,白茯苓1两半,防风4两。
风湿相搏,脉沉而弦,客在皮肤,四肢少力,关节疼痛。
每服6钱,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黄耆1两半,白茯苓1两半,桂1两,人参1两半,酸枣仁1两半,甘草1两,萝摩白皮1两1分。
上为粗末。
五劳七伤虚损,阴阳废弱,津液不荣,口燥咽干,多卧少起。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2枚,煎至1盏,去滓温服,空心日晚各1次。
黄耆2钱2分,当归1钱2分,生地1钱5分,天门冬1钱5分,麦门冬1钱,五味子7分,防风5分,白茯苓1钱5分,麻黄根1钱,甘草8分,浮小麦1撮。
上锉1剂。
元气虚弱自汗。
风伤于卫,令人善病风厥,漉漉然汗出。
《增补内经拾遗》有熟地黄。
黄耆1钱半,熟地1钱半,茯苓1钱,天冬1钱,肉桂1钱,小麦8分,当归8分,甘草8分,五味子3分。
房劳过甚,致阴阳两虚而遗精者。
加生姜5分,水煎出,用龙骨细研末1钱,合服。
如有汗者,加净麻黄根1钱;如汗冷者,加附子7-8分;如发热自汗,或口渴者,加石斛2钱。
黄耆1两1钱,人参6钱,五味子4钱,甘草6钱,当归3钱。
上锉。
清和匀调镇定。
主风寒湿初发,发热及热退后外汗内闷,因热血伤,气失管摄,百脉动摇,有如虫行,自踝骨有气上升,相火上攻心,常烦悸头重脑闷。
每服3钱,水1盏半,煎至6分,临卧服,不拘时候亦得。
黄耆、麦门冬、白茯苓、防风、人参、地骨皮、漏芦、知母、远志、熟地黄各等分。
上锉1剂。
阴漏症。
眼脓漏不止。
白水2钟,煎至8分,去滓热服。
黄耆1两,当归1两,大黄5钱,芍药5钱,陈皮3钱,甘草3钱。
上为粗末。
一切疮肿疼痛。
每服5钱,水1大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半两,芍药半两,桂半两,麦门冬半两,五味子半两,前胡半两,白茯苓半两,当归半两,人参半两,甘草1分。
上为粗末。
补气。
主伤寒后,骨节烦疼,不欲饮食,及气胀汗出。
每服5钱,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
黄耆2两,熟干地黄2两,桂1两,白芍药1两,当归1两,麦门冬1两半,白龙骨半,甘草半两。
上为末。
肺痿。
小便数,无力,不进饮食。
每服5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日3次。
黄耆1两,麦门冬1两,瓜蒌根1两,黄连、甘草、茯神,熟干地黄4两。
上为末。
心虚烦躁。
每服5钱,水1盏半,煎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延寿汤
黄耆、白术、防风、熟地黄、牡蛎粉、白茯苓、麦门冬各等分。
产后血虚为风邪所搏,汗出不止。
上咀。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红枣2个,煎大半盏服。
人参、黄耆、甘草、黄连、桂枝。
痘收之后,卫弱自汗出者。
水煎服。
黄耆1两半,生地黄4两,甘草1两半,芍药1两半,麦门冬1两半,黄芩1两半,石膏1两,芎1两,大黄1两,人参1两,当归1两,半夏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
退风热。
主热疮。
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加竹叶7片,煎至1盏,去滓,空心温服,日晚再服。
人参1钱,黄耆1钱,茯苓1钱,白术1钱,芍药1钱,干姜5分,陈皮5分,藿香5分。
小儿感冒风邪,咳嗽喘逆,不时咬牙,右腮色赤。
水煎服。
黄耆1两半,茯神1两半,瓜蒌根1两半,人参1两半,甘草1两半,麦门冬2两半,熟干地黄2两半。
止渴退热。
主男子消渴,小便极多,水饮1斗,小便1斗。
水煎服。
先服肾气丹补其虚损,食后宜此药。
此病切忌慎者三:一饮酒,二行房,三咸食及面食。
黄耆2两,人参1两,茯神1两,麦门冬1两,桂1两,陈橘皮1两,当归1两,天门冬1两,甘草1两,生干地黄1两,五味子1两。
上为粗末。
产后咳嗽。
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2片、大枣1枚,同煎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木香1钱,藿香叶1钱,当归2钱,陈皮2钱,人参5钱,泽泻5钱,黄耆1两。
补胃除湿,和血益血,滋养元气。
主
上咀。
每服5钱,水2大盏,煎至1盏,食远热服。
如欲汗,加生姜煎。
黄耆1两,葛根1两,麦门冬1两,黄芩1两,犀角1两,升麻1两,甘草1两,木香半两。
上为粗末。
小儿疮肿痈疽。
每服1钱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食后服。
人参1两,黄耆1两,白茯苓1两,白术1两,白芍药1两,甘草7分半。
伤寒内感拘急,三焦气虚,自汗及手足自汗,或手背偏多,或肢体振摇,腰腿沉重,面赤目红,但欲眠睡,头面壮热,两胁热甚,手足自温,两手心热,自利不渴,大便或难或如常,或口干咽燥,或渴欲饮汤,不欲饮水,或欲饮水,呕哕间作,或心下满闷,腹中疼痛,或时喜笑,或时悲哭,或时太息,或语言错乱失志,两手脉浮沉不一,或左右往来无定,便有沉、涩、弱、微、弦五种阴脉形状,举按全无力,浮之损小,沉之亦损小。
上咀。
生姜水煎,量证大小加减多少用之。
呕吐者,加藿香半两,生姜半两,陈皮半两。
黄耆1两,人参2钱半,地骨皮5钱,桑白皮2钱,甘草2钱半。
小儿热入经为客热,咳嗽喘逆,身热,鼻干燥,呷呀有声者。
上咀。
水煎,放温,时时温服。
黄耆、白术、防风各等分。
止汗。
主伤寒太阳证,春夏有汗,脉微而弱,恶习风恶习寒。
上咀。
水煎5-7钱至10余钱,或半两面三刀1两,水煎,温服。
汗多,恶风甚者,加桂枝。
黄耆、甘草、地骨皮、防风各等分。
痔疾。
上咀。
每用半两,水3升,煎3-5沸,滤去滓,通手淋洗。
黄耆1两,白术2两,人参1两,甘草1两,白芍1两,陈皮半两,藿香半两。
上为散。
悲忧伤肺,吐血,血止后嗽,嗽中血出如线,痛引胁下,日渐羸瘦。
每服4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温服。
川芎半两,地黄半两,黄耆半两,芍药半两,防风半两,羌活1分,甘草1分。
上为细末。
大热有疮。
每服2钱,葱汤调下;荆芥汤亦可。
黄耆3钱,五味子2钱,当归1钱,白术1钱,甘草5分。
时疫愈后表虚,脉静身凉,数日后反得盗汗及自汗者。
水煎服。
如汗未止,加麻黄净根1钱5分。
黄耆1分,人参1分,秦艽1分,甘草1分,紫菀1分,桑白皮1分,五味子1分,前胡1分,陈橘皮1分,白茯苓1分,贝母1分,桔梗1分,山药1分,白芍药1分,当归1分,天门冬1分,干地黄1分,半夏半分,木香半分。
上为细末。
禀气怯弱,将温过度,积温成热,熏蒸五脏,或外触微寒,搏于咽膈,寒热相壅,攻冲肺经,或咳嗽曲折,或胸满短气,或壅邪渐退,气血犹弱,或胃口虚烦,饥而不欲饮食,或余邪尚留经络,小劳辄剧,又不可服诸补药者。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1个,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芍药、知母、升麻、犀角屑1两半,苦竹叶50片。
上为粗末。
眼上下赤脉贯黑睛。
热毒攻眼,黑睛通赤。
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下芒消少许,再煎沸,温服,不拘时候。
忌炙煿、热面。
黄耆5钱,甘草3钱,香白芷2钱5分,藁本2钱,升麻2钱,草豆蔻1钱5分,橘皮1钱5分,麻黄1钱,当归身1钱,莲花青皮7分,柴胡6分,黄柏少许。
表虚恶风寒。
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黄耆补胃汤”。
黄耆1两,车前子1两,细辛1两,黄芩1两,五味子1两,苍术1两,黄连1两。
小儿两睑时常赤烂。
水煎服。
黄耆1钱,当归1钱,柴胡1钱,木瓜1钱,连翘1钱,羌活5分,肉桂5分,生地黄5分,黄柏5分。
腿内近膝股患痈,或附骨痈初起,肿痛,脉细而弦,按之洪缓有力。
水、酒各1钟,煎一半,空心热服。
黄耆1钱,白芍1钱,桂枝1钱,甘草5分。
痘疹身痛者。
加防风5分,姜、葱为引,水煎服。
黄耆3钱,当归3钱,枣仁2钱,白术2钱,远志1钱,补骨脂8分。
命门虚衰,肺气大虚,腠理不固,小腹隐痛,大便不实,小便频数无度,终夜不寐,盗汗不止,精滑梦遗。
加生姜、大枣为引。
黄耆3分,熟干地黄3分,白芍药3分,五味子3分,麦门冬3分,白茯苓1分,甘草半两。
上为粗末。
生津液,专补五脏之阴。
主口干烦躁,不思食。
《医方集解》有天冬、人参。
《医方集解》:此足太阴药也。
黄耆、人参补气,熟地、芍药补血,乌梅、五味敛耗生津,天冬、麦冬泻火补水,茯苓淡以利湿,甘草甘以和中。
湿去气运,则脾和而思食,津生而燥退矣。
黄耆1两,赤石脂1两半,阿胶1两,黄连1两,黄柏3分,白术1两,龙骨1两半。
上为粗末。
产后赤白痢,脓血相兼,疼痛。
每服2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日2夜1。
黄耆半两,人参半两,赤芍药半两,桂半两,地骨皮半两,五味子半两,白茯苓半两,防风半两,陈橘皮半两,甘草1分,磁石1分,牡蛎粉1分。
上为粗末。
精极,肾气内伤。
梦泄盗汗,小便余沥,阴痿湿痒,少腹强急。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枣大、大枣2枚,煎至7分,去滓,空腹食前温服,日3次。
黄耆1两,人参1两,白术1两,桂1两,赤茯苓1两,附子1两,麻黄1两,柴胡1两,半夏1两,甘草1两,桔梗1两。
上锉,如麻豆大。
气极虚寒,皮毛枯燥,津液不通。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取8分,去滓温服。
黄耆半两,当归1两,大黄1两,槟榔1两,枳实3分,防已3分,木香3分,黄芩3分。
上为粗末。
大肠风壅,积滞不通,变成气痔疼痛。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黄耆1分,蒺藜子1分,黄芩1分,大黄1分,甘草1分。
上为粗末。
小儿丹毒。
每服1钱匕,水7分,煎至4分,下朴消半钱匕,去滓,食前分2次温服。
黄耆2两,芍药2两,甘草2两,赤茯苓2两,人参2两,石膏2两,生地黄2两,生姜2两,麻黄2两,麦门冬2两,桂1两。
上为粗末。
乳石发,胸背头中游热。
每服4钱匕,水2盏,加竹叶10片,大枣2枚,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早晨日午夜卧各1次。
黄耆1两半,茺蔚子1两半,麦门冬1两半,地骨皮1两,玄参1两,黄芩1两,知母1两。
上为粗末。
眼睑硬赤肿痛。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日3次。
黄耆1两,芍药1两,枳壳,牡蛎粉1两,羚羊角屑半两。
上为粗末。
产后蓐劳,肌瘦烦闷,喘急多汗,倦怠少力。
每服3钱匕,水1盏半,猪肾1枚,生姜5片,同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菖蒲汤
黄耆1两半,附子1两,菖蒲1两,木通2两,磁石3两,五味子1两1分,防风1两1分,玄参1两1分,人参1两1分,杜仲1两1分,白茯苓1两1分,熟干地黄1两1分。
上为粗末。
风聋,飕飕如风雨钟盘声,或时出清水,或有脓汁;五聋鸣闹,不闻人声,出黄水;耳内生疮。
菖蒲汤。
黄耆1两半,生干地黄1两半,麦门冬1两半,升麻1两半,人参1两,赤茯苓1两,当归半两,芍药半两,远志半两,甘草半两。
上为粗末。
产后乳结核,或肿痛,渐成痈,烦热。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1两,麻黄1两,甘草1两,当归1两,细辛1两,桂1两,芍药1两,人参1两,牛黄1分,蛇蜕1寸,蚱蝉4枚,蜣螂4枚。
上为粗末。
小儿风痫,发无时,数下之后,风虚不足。
3-4岁儿每服1钱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放温服,日3-4次。
黄耆3分,人参3分,当归半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芎半两,细辛1分。
上为粗末。
小儿吐,胸中冷气停结。
每服1钱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2次温服,早、晚各1次。
黄耆1两半,人参1两半,芍药1两半,当归1两,甘草1两,芎1两。
上为粗末。
小儿胎寒,腹中疼痛。
每服2钱匕,以水1小盏,加生姜2片,煎至5分,去滓,分3次温服,早晨、日午、近晚各1次。
黄耆半两,芎半两,干姜半两,人参半两,黄芩半两,当归半两,甘草半两,桂1分。
上为粗末。
小儿下痢白脓;小儿胃风,腹胀下痢。
1岁儿每服1钱匕,水半盏,同煎至3分,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日晚各1服。
黄耆半两,连翘半两,升麻半两,恶实半两,玄参1分,丹参1分,露蜂房1分,枳壳1分,甘草1分。
上为粗末。
小儿痈疽疮疖肿毒。
每服1钱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调元汤、参耆饮
黄耆2钱,人参1钱,炙甘草5分。
内固外护,扶阳助气。
主小儿惊风。
小儿虚弱痘证。
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面青白,饮食少进,睡卧宁静而不振者,不分已出未出者。
调元汤、参耆饮。
本方方名,《直指小儿》引作“保元汤”。
用水一盅半,生姜一片,煎至五分,不拘时服。
气壮实者不宜。
1.《兰室秘藏》:此三味皆甘温能补元气,甘能泻火,《内经》云:热淫于内,以甘泻之,以酸收之。
白芍药酸寒,寒能泻火,酸味能泻肝而大补肺金,所补得金土之位大旺,火虚风木何由而来克土,然后泻风之邪。
《直指小儿》:人参、黄耆、甘草性味甘温,专补中气而能泻火,故虚火非此不去也。
三味之剂借以治痘,以人参为君,黄耆为臣,甘草为佐,上下相济,治虽异而道则同。
予尝计其药性之功,用黄耆能固表,人参能固内,甘草能解毒,究其治痘之宜治,必须此三味之神品。
黄耆1两,白术1两,牡蛎1两,白茯苓1两,防风1两,生干地黄1两,麦门冬1两。
上为粗末。
产后荣卫虚损,汗出不止。
产后阴虚,又遇邪,虚汗不止。
《玉机微义》有甘草、大枣;《金鉴》有浮小麦、甘草;《女科指掌》有当归、甘草。
《济阴纲目》:黄耆得防风其功愈大,为易于固表也;牡蛎肾家药也,以肾液入心为汗,故止汗又宜固肾,其他可意解也。
黄耆1两,熟干地黄1两,麦门冬1两,白术半两,续断半两,人参半两,茯苓半两,当归半两,五味子半两,白芍药半两,赤石脂半两,陈橘皮半两,干姜半两,附子3分,桂3分,甘草1分。
上锉,如麻豆大。
产后体虚力乏,四肢羸瘦,不思饮食。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同煎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3分,白茯苓半两,当归半两,桑寄生半两,桃仁3分,陈曲半两,干姜半两,桔梗半两。
上为粗末。
产后气血虚乏,内燥引饮,心下烦闷。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1两,白术1两,当归1两,甘草1两,人参1两,白羊肉1斤。
上除羊肉外,捣为粗末。
产后血气不利,心腹急痛,上下攻冲,气逆烦闷。
每服3钱匕,先以羊肉3两,用水3盏,煮取1盏,澄靖,去滓沫,入前药,加生姜3片,同煎7分,去滓通口服,不拘时候。
黄耆半两,熟干地黄1两,芎半两,桂半两,人参3分,防风1分,当归半两,白茯苓1分,细辛1分,芍药1分,甘草1分。
上为粗末。
除诸痛,补不足。
主产后恶露不尽。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半两,苦参半两,羌活半两,独活半两,恶实半两,甘草半两。
上为粗末。
妊娠气血壅滞生疮。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黄耆1两,半夏半两,芎半两,甘草1分,人参3分,白术3分,陈橘皮3分,赤茯苓3分,枳壳3分,诃黎勒皮3分。
上为粗末。
和脾胃,思饮食。
主妊娠痰逆。
每服2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1两半,阿胶2两,甘草1两,大枣50颗。
上为粗末。
妇人漏下赤白,淋漓不断。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黄耆1两半,白芷1两半,龙骨1两半,干漆1两半,代赭1两半,牡丹皮1两半,桂1两,地榆1两,白术1两,当归1两,天雄1两,黄连1两,诃黎勒皮1两,桑耳1两,黄芩半两。
上咀,如麻豆大。
妇人经血不断,面黄肌瘦。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取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3分,人参半两,槟榔半两,白术半两,百合半两,酸枣仁半两,白茯苓半两,麦门冬半两,桂半两,附子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
肝虚胆寒,心神不安,卧即惊觉,目昏心躁,四肢不利。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空心、食前温服,日2次。
生黄耆5钱,归身5钱,甘草5钱,白芍5钱,穿山甲5钱。
搭手、发背、对口,痈疽及一切大小无名肿毒。
用淡陈酒1茶碗、水1碗,煎至1碗热服。
避风盖被暖睡汗出即愈。
小儿减半。
未成者散,已成者溃,已溃者易收口。
上部,加川芎5钱;中部,加杜仲5钱;下部,加牛膝5钱。
孕妇忌服。
未出汗时忌一切冷热汤水,汗出1时后不忌。
黄耆3分,枳壳半两,人参3分,当归1两,黄柏1两,黄连3分。
上为粗末。
时气病目暗。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黄耆1两,当归1两半,芎1两半,龙骨半两,芍药2两,桂2两,附子1两,甘草1两。
上锉,如麻豆大。
诸痔下血,虚损甚者。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入沙糖半分,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日晚再服。
黄耆1两,芎1两,甘草1两,当归1两,芍药1两,生姜1两。
上为粗末。
因攧扑坠堕,内损瘀血;一切伤损吐唾出血,日渐痿瘦。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1两,升麻半两,犀角半两,紫葛3分,木通3分。
上为粗末。
痈疽恶疮久远,脓水不尽,变为瘘。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1盏,下芒消半钱匕,滤去滓,空心温服。
取利2-3行为度,未利再服。
黄耆1两,人参1两,甘草1两,芍药1两,当归1两,熟干地黄3分,白茯苓3分,桂3分,白术半两,远志半两。
上为粗末。
痈疽内虚。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干枣2枚,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温服,日晚再服。
黄耆半两,甘草半两,麦门冬半两,山栀子仁半两,黄芩1分,人参1分,赤茯芩1分,槟榔1分,贝母1分,紫菀1分。
上为粗末。
咽喉疼痛生疮。
每服2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黄耆2两,人参1两,桂半两,甘草1两,赤茯苓1两半。
上为粗末。
咽喉中肿痒,微嗽声不出。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大枣2枚,煎至5分,去滓,空腹食前各1服。
黄耆半两,桔梗半两,人参半两,白茯苓半两,山萸半两。
上为粗末。
产后肺气虚寒,咳嗽喘闷。
每服3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散
黄耆半两,芍药半两,生干地黄半两,附子半两,当归半两,续断半两,桂半两,干姜1两,椒1两,大黄1两。
上锉,如麻豆大。
伤折,恶血凝滞肿痛。
黄耆散。
黄耆3两,麦门冬3两,芍药3两,黄芩3两,人参3两,甘草3两,石膏2两,当归2两,半夏4两,生姜5两,生地黄半斤,大枣30枚,淡竹叶2升。
发背。
上咀。
以水1斗,先煮竹叶,取9升,去竹叶,纳诸药,更煮取3升,分4服,如人行20里又服,良久进粥,消,又进,消息。
黄耆2两,附子1两,大枣14枚,甘草2两,蜀椒1两,生姜6两,芍药3两,茯苓3两,当归3两,人参3两,黄芩2两,桂心2两。
上切。
体虚少气,羸瘦不堪,荣卫不足,善惊,胸膈痰冷而客热,欲冷水,饮食则心腹弦满,脾胃气少,不能消食,或时衄血。
以水1斗,煮取3升半,去滓,分5服,日3夜2,适寒温。
忌海藻、生葱、菘菜、猪肉,冷水,大酢。
黄耆1两,蒺藜1两,枳实1两,赤小豆2两,牵牛1两。
上为细末。
肾风毒足肿。
每服2钱,米饮调下。
黄耆6分,黄芩6分,芍药6分,当归2分,甘草4分,芎4分,生姜8分。
小儿胎寒,腹中 痛。
上以水5升,煮1升5合,去滓,100日儿半合,分3服。
黄耆1分,芍药1分,芎1分,黄芩1分,当归1分,细辛半分。
少小儿7日以后患惊,吐。
上水8合,煮取3合,加牛黄1小豆大,分为4服。
若生2-7日以上热多者,加1分;生3-7日而胸上恶聚唾,口青,热甚者,加黄芩、黄耆各3分,益水2合,煮4合;1岁以上恣意增水药服之。
黄耆2两,人参2两,麦门冬2两,石膏2两,芎2两,当归2两,生地黄8两,甘草3两,芍药3两,生姜5两,大枣30枚,半夏4两,竹叶1握。
上切。
胸背游肿痈。
以水1斗,煮竹叶,取9升,去滓纳药,煮取3升,分4服,日3夜1。
黄耆3两,茯苓2两,桂心2两,芍药2两,甘草1两,半夏3两,生姜5两,当归1两,大枣30枚,人参2两,桑螵蛸20枚。
上切。
虚乏,四肢沉重,或口干吸吸少气,小便利,诸不足。
以水1斗,煮取4升,分服1升。
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大酢。
黄耆4两,甘草2两,桂心3两,芍药8两,半夏8两,生姜8两,饴1斤。
痈未溃。
上以水7升,煮取3升,饴化,分3次服。
黄耆建中汤、黄耆姜桂汤
黄耆3两,半夏1升,大枣20枚,生姜4两,桂心4两,芍药4两,人参2两,甘草2两。
上切。
大虚不足,少腹里急,劳寒拘引,脐气上冲胸,短气,言语谬误,不能食,吸吸气乏,闷乱。
伤寒后脏气不足,虚乏。
黄耆建中汤、黄耆姜桂汤。
手足冷,加附子1两。
忌生葱、海藻、菘菜、羊肉、饧。
黄耆3两,麦门冬3两,黄芩6分,栀子14枚,芍药3两,瓜蒌2两,熟地黄2两,升麻1两。
上锉。
除热止渴。
主痈肿热盛,口燥患渴。
乳石发动,热渴口干。
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次温服。
黄耆3两,当归3两,桂心3两,甘草3两,白术2两,乌头2两,芎2两,防风2两,干地黄2两,生姜4两,前胡1两半。
八风十二痹,手脚疼痛,气不和,不能食饮。
上咀。
以水1斗1升,煮取3升半,分4服。
有气者,加半夏4两。
黄耆1两,栝楼根1两,赤茯苓半两,甘草半两,麦门冬1两半。
上为粗末。
暴渴。
每服3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3两,茯神3两,栝楼根3两,甘草3两,麦门冬3两,干地黄5两。
消渴。
上咀。
以水8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3服,日进1剂,服10剂佳。
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
黄耆1两半,白茯苓1两,熟地黄1两,肉桂1两,天门冬1两,麻黄根1两,龙骨1两,五味子半两,小麦半两,防风半两,当归半两,甘草半两。
喜怒惊恐,房室虚劳,致阴阳偏虚,或发厥自汗,或盗汗不止。
上咀。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发厥自汗,加熟附子;发热自汗,加石斛。
黄耆4两,人参2两,白术2两,桂心2两,大枣10枚,附子30铢,生姜8两。
气极。
虚寒,皮毛焦,津液不通,虚劳百病,气力损乏。
肺劳。
短气虚寒,皮毛枯涩,脉来迟缓。
上咀。
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分4服。
《医方考》:黄耆、人参甘温者也,故能补气,《经》曰:损其肺者益其气,是故用之;桂心、附子辛热者也,气虚则阴凑之而为寒,热能壮气,是故用之;白术、姜、枣脾胃药也,《经》曰:虚则调其母,脾是肺之母,是故用之。
蜀黄耆2两,人参2两,芍药2两,桂心2两,大枣12枚,生姜6两。
血痹。
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状。
上咀。
以水6升,煮取2升,服7合,日3服尽。
《千金方衍义》:此即《金匮》黄耆桂枝五物汤,乃血痹门中首方。
《千金》以血痹之病元气本虚,乃易桂心,加人参,力助开痹。
裁去甘草者,嫌其无刚毅之性,反有缓于他药之力也。
芍药6两,黄耆4两,甘草2两,桂心2两,干姜4两,当归4两,大枣12枚,饴糖6两。
上切。
虚劳里急,少腹痛,气引胸肋痛,或心痛短气。
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下饴糖令消,分3次服。
忌海藻、生葱、菘菜。
黄耆2两,干姜2两,当归2两,桂心2两,大枣20枚,麦门冬3两,芍药3两,半夏4两,生姜5两,人参1两,芎1两,甘草1两。
大虚客热,发背,上苦牵痛,微有肿,肿气来去。
上咀。
以水1斗2升,煮取4升,去滓,分5服,日3夜2。
黄耆1两,山芋1两,白茯苓1两,人参半两,厚朴3分,白术半两,五味子1分,熟干地黄1两半,桂1分。
上为粗末。
虚劳脱营,气血伤惫,四肢痿瘁,腿膝无力。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7分,去滓,空腹温服,食后再服。
黄耆3分,桑根白皮半两,柴胡半两,赤芍药半两,赤茯苓半两,陈橘皮3分,麦门冬3分,恶实3分,甘草3分。
上为粗末。
水气,面体浮肿,咳嗽气促;虚劳,上气喘息,不得安卧,咳唾,面目虚浮,小便不利。
每服3钱匕,水2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2两,大枣肉1两,白石英半两,石膏半两,水通半两,白石脂半两,甘草1分,藁本1分。
上咀,拌匀。
脾气劳伤。
每服3钱匕,水1盏,煎取6分,去滓温服。
黄耆半两,甘草半两,当归半两,细辛半两,五味子半两,人参半两,桂半两,芍药3分,前胡1分,白茯苓1两,半夏2两,麦门冬2两。
上为粗末。
虚劳不足,四肢羸瘦,脾胃虚冷,痰饮停积,不欲饮食,食即汗出。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1盏,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1服,如人行3-5里再服。
黄耆1两半,款冬花1两半,贝母1两半,麻黄1两,柴胡1两,甘草1两,桂1两,麦门冬1两,人参1两,生干地黄1两,桑根白皮1两,紫菀1两,白茯苓1两,杏仁1两。
上为粗末。
暴急劳疾,痰嗽喘满。
方中黄耆、款冬花用量原缺,据《普济方》补。
黄耆3两,槐实1两半,小蓟1两半,桑耳1两半,干地黄1两半,当归1两半,黄连1两半,白芷1两半,草豆蔻2枚,芎2两,赤石脂2两,天雄2两,龙骨2两,黄芩半两,红蓝花1两,诃黎勒皮1两,延胡索1两,厚朴1两,桂1两。
肠风下血。
上咀。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1分,煎取8分,去滓,食前温服,日2次。
黄耆1两,柴胡1两,鳖甲1两,肉豆蔻1两,白芷1两,秦艽1两,桂1两,桔梗1两,麦门冬半两,当归半两,白茯苓半两,人参半两,枳壳半两,甘草半两,熟干地黄半两,海桐皮半两,芍药半两,木香半两,酸枣仁半两,沉香半两,荆芥穗半两,槟榔半两。
上为粗末。
虚劳寒热,周身疼痛,咳嗽痰壅。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空心、日午、近夜各1次。
黄耆半两,防风半两,石斛半两,当归半两,白芷半两,藿香半两,沉香半两,五味子半两,羌活半两,桂半两,木香1钱,芎3钱,白蒺藜3钱,桑寄生3钱,附子3钱,白术3钱。
上锉,如麻豆大。
肝元虚冷,多困少力,口无滋味,耳鸣眼暗,面色青黄,精神不快。
每服3钱,水1盏,枣1枚,煎1-2沸,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黄耆3分,桂3分,芍药3分,甘草半两,当归半两,人参半两,干姜1两。
上为粗末。
虚劳不得眠。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粳米1合,大枣2枚,煎至1盏,去滓,空腹分2次温服,相次服之。
黄耆3两,芍药3两,桂心3两,麦门冬3两,五味子1两,甘草1两,当归1两,细辛1两,人参1两,大枣20枚,前胡6两,茯苓4两,生姜8两,半夏8两。
虚劳不足,四肢烦疼,不欲食,食即胀,汗出。
上咀。
以水1斗4升,煮取3升,每服8合,每日2次。
《千金方衍义》:小建中、黄耆建中、内补建中三方合用,表里兼赅;加细辛、前胡祛风下气;半夏利膈除痰;人参、茯苓、麦冬滋培津气;五味子以收津;以无胶饴,所以革去建中之名,而曰黄耆汤。
黄耆1两,栝楼根1两,麦门冬1两,赤茯苓1两,人参1两,甘草1两,黄连1两,知母1两,生干地黄1两,菟丝子1两,肉苁蓉1两,石膏1两。
上为粗末。
气虚燥渴引饮。
每服3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2两,人参2两,生干地黄2两,甘草2两,白芍药2两,桂1两,黄芩1两,赤茯苓1两,升麻3两。
上为粗末。
调顺阴阳,去热益气。
主乳石热盛,虚弱痞结羸瘦。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3枚,生姜3片,同煎数沸,次下竹叶7片,更煎2-3沸,去滓取1盏,空心温服,日2次。
黄耆2两,白蔹2两,玄参2两,黄芩2两,大黄2两,甘草2两,竹叶1升。
毒肿发背。
上咀。
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1日令尽。
忌猪肉。
黄耆2两,茯神2两,麦门冬2两,栝楼根2两,熟干地黄4两。
上为粗末。
心虚烦躁。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3两,人参3两,甘草3两,芍药3两,当归3两,生姜3两,大枣20枚,干地黄2两,茯苓2两,白术1两,远志1两半。
痈疽内虚。
上以水1斗3升,煮取4升,去滓,分4次温服。
黄耆2两,生姜2两,石膏末2两,甘草2两,芍药2两,升麻2两,人参2两,知母1两,茯苓1两,桂心6分,麦门冬2两,大枣14枚,干地黄1两。
上切。
痈疽坏后,补虚去客热。
主
以水1斗2升,煮取4升,分4次温服,日3夜1。
黄耆2两,黄芩2两,远志2两,麦门冬2两,干地黄1两,人参1两,芎1两,甘草1两,芍药1两,当归1两,大枣20枚,生姜5两,鸡膍胵2具,桑螵蛸14枚。
发背。
上咀。
以水1斗,先煮取4升5合,1服9合,日3服,夜1服。
黄耆1两,麻黄根2两,牡蛎粉3两,人参1分,地骨皮半两。
上为粗末。
虚劳盗汗不止,及阳虚自汗。
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1枚,煎7分,去滓温服。
黄耆2两,远志2两,麦门冬2两,茯苓2两,生姜3两,人参3两,甘草3两,半夏2两,当归1两,前胡2两,橘皮2两,蜀椒1两,芍药2两,乌头3枚,大枣20枚,桂心2两。
上切。
丈夫虚劳,风冷少损,或大病后未平复而早萦劳,腰背僵直,脚中疼弱,诸不足。
以水1斗2升,煮取3升,分3次服。
增减量性服之。
忌羊肉、饧、海藻、菘菜、生葱、生菜、猪肉、冷水、酢物等。
黄耆3两,芍药3两,桂3两,当归2两,白茯苓2两,菖蒲2两,人参2两。
上为粗末。
脉痹,身体不仁。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枚,同煎去滓,取1盏,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1两,黄连1两,大黄1两,芎1两,甘草1两,鹤虱半两,红蓝花半两,连翘1两半,防风1两半,羌活1两半,牵牛子1两半。
上为粗末。
热毒风疥疮。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
黄耆1两,犀角1两,白茯苓1两半,人参1两半,柴胡1两,升麻1两,秦艽1两,芎1两,木香1两,桑根白皮1两,枳壳1两,防风1两,芍药1两,黄芩1两,肉豆蔻1两,天麻1两,鳖甲1两,地骨皮1两,甘草1两,羌活3分,当归3分,青橘皮3分,槟榔半两,桔梗半两。
上为粗末。
风消,气血虚弱。
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腹温服。
黄耆2两,人参1两,芎1两,当归1两,甘草1两,远志2两,干地黄2两,大枣20枚,生姜5两,麦门冬5两。
上切。
客热郁积在内,或生疖。
以水1斗2升,煮取3升,分3次温服。
黄耆4两,防风1两半,附子1两半,芎1两,麻黄5两,当归1两,甘草半两,芍药1两。
上锉,如麻豆大。
历节风,日夜疼痛。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2枚,生姜1分,煎至1盏,去滓温服,空心、日午、夜卧各1次。
黄耆2两,芍药2两,生姜2两,桂心2两,当归2两,甘草2两,麦门冬1两,干地黄1两,黄芩1两,大枣30枚。
消中。
虚劳少气,小便数。
上咀。
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每日3次。
《千金方衍义》:虚劳少气是宿病,故用黄耆、甘草、归、芍、地黄以资气血;消中小便数是新病,故用黄芩、麦冬、桂心、姜、枣以通津液。
黄耆1两,枳壳3分,防己半两,桂半两,细辛半两,白术3分,赤茯苓3分,赤芍药3分,当归半两。
上为粗末。
伤寒后身体肿满,心胸壅闷,喘促气满。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2两,麦门冬2两,大枣30枚,芍药2两,干地黄2两,黄芩1两,桂心2两,生姜2两,当归2两,甘草2两。
上切。
虚劳少气,小便过多。
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分3服。
忌海藻、菘菜、生葱、芜荑、猪肉、冷水。
黄耆2两,人参2两,麻黄根3两,牡蛎3两,枸杞根白皮2两半,龙骨4两。
上为粗末。
风虚多汗,夜卧尤甚,床席衣被尽湿。
每服3钱匕,水1盏,大枣1枚,同煎,去滓,取6分,空心服,日3次。
黄耆2两,当归2两,甘草2两,桂心6两,苁蓉3两,石斛3两,干枣130枚,白蜜2升。
上切。
虚损失精。
以水1斗,煮取4升,纳蜜,煎取3升,分为4服,日3夜1,以食相间。
忌海藻、菘菜、生葱。
糯米1合,黄耆1两,川芎1两。
上细锉。
安胎。
主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
水2大盏,煎至1盏3分,温服。
黄耆2两,茺蔚子2两,防风1两半,地骨皮1两,茯苓1两,川大黄1两,人参1两,黄芩1两,甘草5钱。
上为末。
风牵睑出外障。
初患之时,乍好乍恶,发歇无时,多因泪流不止,盖因胃气受风,肝膈积热,壅毒在睑,皆致使眼皮翻出。
每服1钱,以水1盏,煎至5分,去滓,食后温服。
先宜镰洗散去瘀血,熨烙3-5度,然后服黄耆汤,煎摩风膏摩之,睑内涂白蔹膏即愈。
绵黄耆半两,陈皮半两。
上为细末。
年高老人,大便秘涩。
每服3钱,用大麻仁1合,以水投,取浆1盏,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1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心、食前服,秘甚者不过2服愈。
常服即无秘涩之患,此药不冷不燥。
枳实30个,黄耆2两,甘草半两,红枣30个。
上为末。
伤损大吐血,或因酒食饱,低头掬损,吐血至多,并血妄行,口鼻俱出,但声未失者。
每服2钱,食后以米饮调服。
黄耆3钱,当归3钱,川芎3钱,白芍药3钱,生干地黄3钱,虾蟆3钱,鳖甲3钱,人参2钱,白茯苓2钱,橘皮2钱,半夏曲2钱,柴胡2钱,使君子2钱,甘草2钱。
上为粗末。
小儿疳劳,咳嗽不定,虚汗骨蒸,渴而复泻,乳食迟进。
每服2钱,加生姜、大枣煎,食前服。
黄耆1两,茯神1两,瓜蒌根1两,麦门冬1两,北五味子半两,甘草半两,生干地黄1两半。
上锉细。
诸渴疾。
每服4钱,新水煎服。
黄耆3两,人参1两,芍药2两,生姜半斤,桂肉3两,大枣14枚,当归1两,甘草1两。
上切。
虚劳。
胸中客热,冷癖痞满,宿食不消,吐噫,胁间水气,或流饮肠鸣,不生肌肉,头痛上重下轻,目视,惚惚志损,常躁热,卧不得安,少腹急,小便赤余沥,临事不起,阴下湿,或小便白浊伤多。
以水1斗,煮取4升,分4次服。
有寒,加厚朴2两。
忌生葱、海藻、菘菜。
黄耆4两,升麻3两,桂心2分,黄芩1两,竹叶1升,茯苓2两,生姜2两,甘草2两。
痈肿虚弱。
上咀。
以水2斗,煮竹叶,减5升,去之,澄取9升,纳诸药,煮取3升,去滓,分3服,日3次。
黄耆1两,干姜半两,当归1两,甘草1两,黄芩1两,远志1两,五味子1两,芍药1两,人参1两,白茯苓1两,麦门冬1两,防风1两,泽泻1两,熟干地黄1两,桂1两。
上为粗末。
肾脏虚损劳伤诸病;胞痹,少腹膀胱按之内痛。
每以水1盏半,先煮羊肾1只,取1盏,去肾,入药3钱匕,大枣2枚,煎至7分,去滓,空腹温服,日午、夜卧再服。
十华饮
黄耆1两,青橘皮1两,五加皮1两,桔梗1两,羌活1两,甘草1两,白术1两,桂半两,附子半两,干姜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
肾脏虚损,风冷相搏,在脐腹不散,胀满疼痛不已。
十华饮。
黄耆1两,独活1两,防风1两,酸枣仁1两,茯神1两,白鲜皮3分,羚羊角半两,桂半两。
上为粗末。
风腰脚不随,腿胫痹,疼痛不可忍。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空心、晚食前各1服。
黄耆1两,桂2两,丹参2两,枳壳1两半,干姜1两半,五味子1两半,白茯苓1两半,杏仁1两,甘草1两半,芎1两。
上为粗末。
上焦虚寒,气短,语声不出。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1两,枳壳半两,大腹皮半两,黄连3分,白茯苓1两,芍药1两,甘草3分。
上为粗末。
伤寒后,下痢赤多白少,所注涩痛。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
黄耆1两,防风半两,细辛半两,桂半两,柏子仁半两,陈橘皮半两,人参半两,甘草1分,芎半两,吴茱萸1钱。
上除研者外,粗捣筛拌匀。
中焦虚寒,目中急痛,耳鸣胫寒。
每服5钱匕,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黄耆3分,人参3分,白术3分,当归3分,赤茯苓1两,百合1两,糯米1两,桔梗1两,桑根白皮1两,枳壳1两半。
上为粗末。
调脾肺,养气。
主三焦咳嗽,减食息高。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紫苏5叶,同煎至7分,去滓,食后稍热服。
黄耆2两,人参1两,白茯苓1两,柴胡半两,当归半两,白术1两,桂半两,甘草半两,枳壳半两,桔梗半两,桃仁半两。
上为粗末。
寒热不能饮食,羸瘦少力。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3两,芎3两,白柘皮3两,白术4两,通草4两,芍药4两,甘草2两,桂心2两,大枣40枚,石膏8两,竹叶1升。
上切。
调筋,止怒,定气。
主筋实极则好怒,口干燥,好嗔,身躁不定。
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分为3服。
忌海藻、菘菜、生葱、桃、李、雀肉等。
黄耆3两,五味子2两,人参2两,麦门冬2两,桑根白皮2两,枸杞1两1分,熟干地黄1两1分。
上咀,如麻豆大。
补肺平心。
主肺消,饮少溲多。
每服5钱匕,以水2盏,煎取1盏,去滓温服,日3次。
黄耆半两,人参1两,白术1两,白茯苓1两,京三棱1两,芎半两,陈橘皮半两,麦门冬半两,诃黎勒皮半两,前胡半两,桔梗半两,柴胡半两,牡丹皮3分,甘草3分,芍药3分。
上为粗末。
胃热肠寒,食已复饥,小腹胀痛。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2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3分,甘草半两,厚朴2两,干姜3分,桂1两,白术1两,熟干地黄1两,人参1两,白茯苓1两,当归1两,附子1两,陈橘皮1两。
上为粗末。
脾胃气虚弱,四肢少力,肌体羸瘦,不欲饮食。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枚,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耆1两,枳壳1两,人参1两,白茯苓1两,白术1两,陈橘皮1两,桔梗1两,厚朴1两半,桂1两。
上为粗末。
进食。
主脾胃气虚弱。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枚,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温服。
黄耆2两,麦门冬2两,人参1两,白茯苓1两,芍药1两,当归1两,桂1两,甘草1两。
上为粗末。
心虚言语错谬,精神恍惚,多惊。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2枚,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生地黄8两,竹叶3升,小麦2升,黄耆3两,黄芩3两,前胡3两,大黄3两,瓜篓4两,通草2两,芍药2两,升麻2两,茯苓2两,甘草2两,知母2两,人参1两,当归1两。
痈疽内虚,热,渴甚。
上先以水2斗,煮竹叶及小麦,取1斗2升,去滓,复煮诸药,取4升,分4次服,日3夜1。
小便利,除茯苓、通草,加麦门冬;腹满,加石膏3两;热盛,去人参、当归。
黄耆2两,茯神1两,麦门冬1两,桂1两,陈橘皮1两,当归1两,天门冬1两,五味子1两,生干地黄1两,甘草1两。
上为粗末。
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血菀胸中,使人薄厥,甚则呕血烦闷者。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枚,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空心顿服。
黄耆3两,白茅根3两,麦门冬3两,白茯苓3两,石膏8两,车前子5两,甘草2两半。
上为粗末。
消渴,心中烦躁。
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腹温服。
黄耆1两,当归1两,人参1两,甘草1两,干草1两,芍药1两半,厚朴1两半,半夏1两半,桂1两半,蜀椒半两。
上为粗末。
心腹彻痛,诸虚冷气胀满。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冷气多者,加附子1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