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12克 麻黄9克桂枝6克生姜9克甘草6克芍药6克 大枣12枚
发汗解毒,升津舒筋。
治外感风寒表实,恶寒发热,头痛,项背强几几,身痛无汗,腹微痛,或下利,或干呕,或微喘,舌淡苔白,脉浮紧者。
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痢疾以及关节痛等病证见上述症状者。
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葛根,减至8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再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50毫升,覆取微似汗。
方中葛根升津液,濡筋脉为君;麻黄、桂枝疏散风寒,发汗解表为臣;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脾胃生发之气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
葛根龙胆汤。
葛根24克 生姜9克 龙胆草 大青叶各1.5克 桂心 甘草麻黄各6克 葳蕤3克 芍药 黄芩各6克 石膏升麻各3克
上十二味,切。
治伤寒三四日不愈,热毒内盛,头痛,壮热来解,身体疼痛者。
以水1升,先煮葛根、麻黄取800毫升,掠去沫后,纳余药,再煎至300毫升,分三服,日二夜一。
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菜、生葱。
葛根 生姜各18克 独活12克 当归9克 甘草 桂心 茯苓 石膏 人参 白术 芎藭 防风各6克
上十二味,哎咀。
治产后中风,口噤痉痹,气息迫急,眩冒困顿。
以水1.2升,煮取300毫刀,去滓,每次服100毫升,每日三次。
葛根300克 甘草90克 半夏60克黄连30克
上四味,粗捣筛。
治胃脘实热,烦渴,咽干吐逆者。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2片,竹茹少许,同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葛根豆豉汤。
葛根60克 枳实栀子仁豉各30克 甘草15克
上药哎咀。
治酒疸。
由饮酒过多,胃内生热,复因酒后当风入水,以致身目发黄,心中懊憹,足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者。
每次12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
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葛根 贝母牡丹皮 防己 防风 当归 川芎 白茯苓 桂心泽泻 甘草各6克 独活 石膏 人参各9克
上药哎咀。
治妊娠临月,因发风痉,忽闷愤不识人,吐逆眩倒,名子痫;及酒疸,心下懊痛,足胫满,发赤斑者。
用水1.8升,煮取600毫升,分二次服。
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菜、酢物。
原书云:方中"贝母令人易产,未临月,升麻代之"。
葛根6克 赤芍药4.5克 赤茯苓1.5克 甘草1.5克
治牙齿疼痛。
水煎服。
风胜,加荆芥、防风、薄荷叶;火盛,加连翘、生地、丹皮、牛蒡子。
葛根6克 升麻 秦艽 荆芥 赤芍各3克 苏叶 白芷各2.4克 甘草1.5克 生姜2片
发汗解肌。
治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
水煎服。
若无汗而口渴者,为热入阳明之腑,加知母;自汗而口渴者,加石膏、人参;自汗而口不渴者,乃阳明经中风,去苏叶,加桂枝;若春夏之交,惟恐夹温暑之邪,不便用桂枝,加白术4.5克。
葛根1钱,升麻1钱,甘草5分,赤芍1钱5分。
牙痛。
水煎服。
风胜,加荆芥、防风、薄荷;火胜,加连翘、丹皮、生地、蒡子。
葛根3两,石膏5两,甘草1两,知母2两,黄芩2两,麦门冬2两,人参2两,白茯苓2两,生干地黄2两,粳米1合。
上为粗末。
虚劳五蒸。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入竹叶5片,煎至1盏,去滓,分2次温服;亦可以小麦半升,水3升,煮取汁煎药,更佳。
生葛根4两,半夏4两,生姜5两,独活2两,桂2两半,防风1两,当归1两,芍药1两,甘草1两,附子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
中贼风,半身不随,口面僻,言语不便。
每用5钱匕,以水1盏半,入生姜1枣大,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2夜1。
葛根1钱半,当归3钱,川芎1钱,川贝2钱,石膏3钱,防己2钱,茯苓1钱半,独活1钱半,人参1钱半,防风1钱半。
上为末。
孕妇弥月发痉,脉浮数大。
每服5钱,水煎,去滓服。
妊娠弥月中风,遏热经腑,而营气暗伤,筋脉失养,故发痉昏不知人焉。
独活疏少阳之风,葛根疏阳明之风,防风疏风于表,石膏清热于里,人参扶元补气以通血脉,当归养血荣经以荣筋脉,川芎活血行气,川贝解郁清心,防己泻血分湿热以清血室,茯苓泻气分湿热以清经气也。
为末水煎,使风邪外解,则遏热顿清,而营血完复,筋脉得养,何发痉之有?
其弥月之孕,无不及时分娩矣。
葛根3分,石膏2两,麻黄3分,栀子仁3-7枚,甘草半两,胡竹叶1握,生姜半分,豉1合,葱白7茎。
上细锉。
乳石发动,寒热头痛,复似天行,四肢烦疼,心躁,口干多渴,不能下食。
以水5大盏,煎至2盏半,分5次温服,不拘时候。
葛根2两,麻黄1两,桂心1两,赤芍药1两,半夏1两,甘草半两。
上为粗末。
太阳与阳明合病而不利,但呕者;少阴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发热者。
如桂枝汤法煎。
升麻1两,葛根2两,甘草2钱,半夏5钱,苏叶5钱,白芷5钱,丁皮5钱,川芎5钱,香附子5钱,陈皮5钱。
上为散。
发散。
主刀刃伤后发寒热,男女流注初发,潮热,红肿赤痛者。
每服2钱,入姜、葱煎,空心服之。
葛根2两半,麻黄1两,桂3分,石膏3两,芍药1两1分,甘草1两。
上为粗末。
脾瘅。
面黄口甘,烦渴不止。
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葛根、麻黄、赤芍、豆豉、葱白。
刚柔痉,无汗恶寒。
水煎服。
或加羌活、防风。
葛根、防风、归、芎、甘草、独活、茯神、杏仁、白术、人参、陈皮、黄芩、竹沥、防己、麻黄、天虫、升麻、白芍。
祛风导痰,养血安胎。
主妊娠风痉,因体虚受邪,已伤太阳经络,复遇风寒,新旧相搏,其发则口噤背僵,昏闷忽不识人,须臾复醒,良久又作,甚则有口吐涎沫,角弓反张,其症尤重,多致损胎。
葛根1两,青竹茹1两,仓粳米1合。
上为粗末。
伤寒后,咽喉疼痛。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入生姜1枣大,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1日3次。
汉防己汤
贝母2两,葛根2两,丹皮2两,木防己2两,防风2两,当归2两,芎2两,桂肉2两,茯苓2两,泽泻2两,甘草2两,独活3两,石膏3两,人参3两。
子痫,妊娠临月,因发风痉,忽闷愦不识人,叱逆眩倒,小醒复发。
酒疸,心下懊痛,足胫满,发赤斑。
汉防己汤。
贝母令人易产,若未临月者,以升麻代之。
忌海藻、菘菜、酢。
葛根1两,柴胡1两,麻黄3分,芍药半两,黄芩半两,甘草半两,桂半两。
上为粗末。
伤寒及天行后,头痛,余热不解。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入枣2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葛根半两,生干地黄半两,羌活半两,桂半两,芍药半两,芎半两,麻黄半两,陈橘皮半两,木香半两,甘草1分。
上为粗末。
伤寒后,毒气未解,四肢少力,骨节烦疼,心腹胀满。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入生姜半分,大枣3枚,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晚食前再服。
葛根1两,茯苓半两,半夏3分,白术半两,黄耆3分,人参1两,麦门冬1两,甘草半两。
上为粗末。
伤寒,干呕不止。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入生姜半分,大枣2枚,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
葛根半两,桔梗1两,防风1两,白芍药1两,甘草1两,诃子1两,川芎1两,白术1两,枳壳1两。
上为粗末。
胁肋下痛,不美食者。
每服4钱,以水1盏半,入生姜、大枣,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1日4-5次。
《本事方释义》:葛根气味辛甘平,入足阳明;桔梗气味苦辛平,入手太阴;防风气味辛甘微温,入足太阳;枳壳气味苦寒,入足太阴;白芍气味酸微寒,入足厥阴;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诃子气味温涩,入手阳明、足太阴;川芎气味辛温,入足少阳厥阴;白术气味甘温微苦,入足太阴。
因胁下痛,致脾胃受困,纳食不美,故以升散之药,鼓动脾阳,兼用和中之品,佐姜、枣以和营卫,则肝邪不致乘虚犯胃也。
葛根6两,生姜6两,独活4两,当归3两,甘草2两,桂心2两,茯苓2两,石膏2两,人参2两,白术2两,芎2两,防风2两。
妇人产后中风,口噤痉痹,气息迫急,眩冒困顿,并产后诸疾。
上咀。
以水1斗2升,煮取3升,去滓,分3服,1日3次。
《千金方衍义》:产后中风,口噤痉痹,用芎、防、葛、独、膏、姜愈风之品,不得苓、桂、术、归、四君子等药无以逞其功用也。
干葛5钱,石膏5钱,赤芍药5钱,甘草5钱,黄芩5钱。
上锉。
解肌发表。
主天时炎热,小儿欲发痘疮。
加葱白、薄荷汤煎,乳后服。
或只用水煎。
无汗,加麻黄;自汗,加桂枝。
葛根1钱,桂枝1钱,川芎1钱,细辛1钱,防风1钱,麻黄8分,枳壳8分,芍药8分,人参8分,炙甘草8分。
寒邪在经,胁下疼痛不可忍。
上咀,以水1钟半,入生姜3片,煎至8分,食远温服。
葛根1分,黄芩1分,芍药1分,白术1分,藁本1分,甘草1分,赤茯苓半两,大黄1两。
上为末。
小儿春、夏、秋、冬,晨夕暴冷,折其四肢,热不得泄,发为壮热,冷气入胃,洞泄下痢,或赤白频数,小腹胀痛,脉洪大或数者。
1岁以下儿,每服1钱,以水7分,煎至5分,去滓,食前分3次温服,1日3次。
葛根1两半,木通1两半,桑根白皮1两半,地骨白皮1两半,白鲜皮1两。
上为粗末。
眼痒睑急。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葛根豆豉汤
葛根2两,枳实1两,栀子仁1两,豉1两,甘草半两。
酒疸因下后,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状,大便黑,小便赤或面黑,脉微而数。
葛根豆豉汤。
本方加苍术,名“葛术汤”。
葛根龙胆汤
葛根8两,生姜3两,龙胆半两,大青半两,桂心2两,甘草2两,麻黄2两,萎蕤1两,芍药2两,黄芩2两,石膏1两,升麻1两。
上切。
伤寒3-4日不愈,身体热毒;阳毒伤寒,头痛壮热未解,身体疼痛。
葛根龙胆汤。
忌海藻、菘菜、生葱。
葛根1两,防风1两,枳实1两半,附子1两,独活半两,杏仁40枚,麻黄1两。
上锉,如麻豆大。
产后中风,口面僻。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入生姜半分,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葛根3分,地骨皮1两,荠苨1两,车前子3分,甘草半两。
上为粗末。
时气病后,客热暴躁,目赤涩痛,冷泪壮热。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入竹叶10片,煎至8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葛根半两,人参半两,白术半两,桔梗半两,白茯苓半两。
上为粗末。
妇人产后,霍乱吐利,烦渴不食。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葛根半两,麻黄半两,羌活半两,甘草半两,枳壳半两,杏仁1分,升麻1两,黄芩1两,大黄1两,柴胡3分,芍药3分,钩藤1分,蛇蜕3寸,蚱蝉2枚,石膏1两半。
上为粗末。
小儿初生,至百晬前后,惊痫连发不醒,及胎中感风,体冷面青,筋急反张。
每服1钱匕,以水半盏,煎至3分,入竹沥少许,更煎1-2沸,去滓,分3次温服。
葛根1两,人参1两,麦门冬半两,甘草半两,白茯苓半两,泽泻半两。
上为细末。
小儿伤寒,体热烦渴。
每服1钱,以水8分1盏,入生姜2片,薄荷3叶,煎至6分,去滓温服。
葛根2两,黄连2两,木通2两,吴蓝2两,甘草2两,升麻1两半,黄芩1两半,大黄1两半,石膏4两。
上为粗末。
金石发动,眼痛欲裂。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6分,去滓,入消1钱匕,地黄汁半合,更煎2-3沸,放温,食后临卧服。
葛根半两,赤茯苓半两,麦门冬半两,甘草半两,黄耆半两,人参3分。
上为粗末。
骨蒸烦渴,呕不下食,四肢发热。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入芦根5枝,竹3叶,煎至1盏,去滓,分2次温服,空腹、食后各1服。
葛根1两,麦门冬1两,犀角半两,萎蕤3分,荠苨3分,芍药3分,甘草3分,芦根3分,石膏1两半。
上为粗末。
发背痈疽,一切疮肿乳痈,口干脚冷,发作寒热,头痛,呕哕不下食。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下竹沥半合,红雪1分,更煎2-3沸,去滓,空心、日晚温服。
葛根、陈皮、知母、黄芩、麻黄、甘草。
痘毒斑疹,心烦呕逆。
水煎服。
葛根2钱,石膏2钱,升麻3分,前胡8分,青黛8分。
孕妇热病,骨节疼痛。
如有痰,加竹沥、姜汁。
葛根、牛子、荆芥、蝉衣、连翘、郁金、甘草、桔梗。
疫痧,身热神清,痧隐疏稀,舌白脉郁,而喉不甚腐者。
葛根1两,赤茯苓1两半,麦门冬1两半,甘草1两。
上为粗末。
骨蒸热,烦渴,呕逆不下食。
每用5钱匕,以水1盏半,入竹叶3片,生芦根3枚,煎至1盏,去滓,分2次温服,空腹、食后各1服。
葛根1两,葱白5茎,豉1合,柴胡半两,生姜1两,黄芩半两。
上细锉。
伤寒1日,初觉头痛恶寒,壮热,腹内热,脉洪大。
以水3大盏,煎至1盏5分,去滓,不拘时候稍热服,1日3次,如人行5里再服。
衣盖取汗。
葛根、茯苓、人参、泽泻、甘草、防己、防风、当归、川芎、独活。
妇人妊娠,风伤太阳之经,复遇寒湿相搏,发为子痫,口噤背强,昏冒不识人,须臾则醒,醒后复发。
水煎。
临服加竹沥半杯、生姜汁2匙。
葛根1两,麻黄3分,僵蚕3分,桂枝半两,粉草半两,芍药半两,大枣3枚。
妇人产后5-7日,强力下床,或一月内,伤于房室,或怀忧发怒,扰荡冲和,或因着灸伤动脏腑,发为刚痉。
得病之初,无汗恶风,眼涩口噤,肌肉瞤搐,以渐腰脊筋急强直,似弓反张。
上咀。
每用3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取汗为度。
产后有疾,凡用麻黄更宜斟酌。
葛根1钱5分,麻黄1钱,桔梗6分,芍药6分,甘草6分。
太阳无汗恶风,太阳阳明合病。
上用水2钟,入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1钟服。
葛根2两,麻黄2两,桔梗1两,杏仁1两,甘草1两,葶苈1两,石膏1两。
上为粗末。
伤寒,声不出,咳嗽头疼。
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葛根4两,麻黄3钱,桂1两。
太阳病,项强几几,恶风无汗,及恶寒刚痉。
每服2钱,水煎。
石膏2钱,花粉2钱,人参1钱,防风1钱,葛根2钱,甘草7分。
痘疹后大渴。
水煎服。
葱白14茎,豉1升,葛根3两。
伤寒服葱豉汤后不得汗者。
上以水5升,煮取2升,分2次服。
药后温覆取汗,汗不出更服。
干葛、柴胡、防风、荆芥、桔梗、甘草。
伤风咳嗽,头痛,眼眶痛。
葛根2两,木通2两,芍药2两,防风2两,甘菊花1两,麻黄1两1分,石膏5两,前胡1两半。
上为粗末。
风头眩欲倒,眼旋屋转,脑痛。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入生姜2片,大枣1枚,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葛根4钱,麻黄3钱,桂枝2钱,甘草2钱,羌活2钱。
刚痉。
上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葛根1两,防风1两,附子1两,麻黄1两,独活2两,杏仁40枚,松实1两半。
上锉,如麻豆大。
中风,口面斜。
每用10钱匕,以水2盏,酒1盏,入生姜3片,煎取1盏半,去滓,分3服,日2夜1。
葛根1两,芍药1两,白茯苓1两,黄芩1两,乌头1两,芎1两,栀子仁半两。
上咀,如麻豆大。
伤寒后,余热不除,及寒热头重,体痛,表证尚未罢者。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入豉3-7粒,煎至7分,去滓温服。
葛根4两,豉1升。
伤寒初起至2日,头痛内热,脉洪。
上用水3升,煮取半升,温服。
柴胡1钱5分,葛根2钱,党参1钱5分,防风1钱5分,荆芥1钱5分,甘草6分,生姜2片。
外感风邪,发热兼渴。
葛根8两,紫草8两,犀牛角屑12两,露蜂房10两,芒消2两,大黄2两,荠苨7两,人参7两,玄参4两,甘草4两,银屑4两,猪脂12两。
下石。
主石发,两脚卒冷,两胁腋卒热并口噤。
上以无灰酒渍经10日,其猪脂用酒1升煎取脂3两,取银屑和研,纳药中,每日空腹服1匙。
忌热面、炙肉、海藻、蒜等。
葛根半两,白术半两,芍药半两,干姜半两,麻黄3分,桂3分,甘草1分半。
上为粗末。
伤寒1-2日,头疼壮热,遍身疼痛,其脉洪数。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如脉微,加附子半两。
葛根半两,甘草半两,人参3分,赤茯苓1两,天门冬3分,黄耆1两,桂3分,犀角屑半两,生干地黄半两,芎半两,麻黄1两,牛黄1分,地骨皮半两,麦门冬1两。
上为粗末。
口舌干焦。
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芦根1钱5分,葛根1钱5分,人参1钱,麦冬1钱,知母1钱,竹茹1丸,栀子1钱,葱白3寸。
孕妇热病,呕吐不食,胸中烦躁。
水煎服。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
水煎温服,覆取微似汗。
疏散风寒,解肌发汗。
伤寒表买证。
症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项背牵强,或下利,或呕吐,舌苔薄白,脉浮紧。
本方为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麻黄、葛根组成。
其方以葛根为主药,有解肌退热之功。
此外,又能升津液,舒经脉,以疗项背拘急;能入脾胃,升发清阳而止泻利。
桂枝汤中减少桂枝、芍药而加麻黄者,一则调和营卫,以利太阳经气运行,再则欲其发汗解表,以治恶风无汗之表实。
又因经脉受阻,津液难以升达,故不能峻汗。
此即以桂枝汤为基础加葛根、麻黄,而非麻黄汤加葛根之由来。
临床应用以发热畏寒、项背强几几为辨证要点。
若有汗者,可去麻黄;表邪犯胃作呕者,加半夏;感寒夹滞,加大黄、黄芩、黄连;头痛剧烈,加蔓荆子、藁本;伴风疹,加川芎、防风、蝉蜕。
对于本方的应用涉及多个系统、多个病种,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等。
临床报道尚见于治疗流感、肩周炎、落枕、面神经麻痹、蛛网膜下腔出血、眩晕、荨麻疹、硬皮病、枕神经痛、慢性胆囊炎、脑卒中后抑郁症、紧张性头痛、药物反应、冠心病、高脂血症、颞颌关节炎等病症。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抗炎、镇痛、抗流感、抗血栓、抗过敏、抗病原微生物、抗变态反应、免疫调节及解热等作用。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