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叶、干熟地黄、天门冬、枳壳、山茵陈、生干地黄、麦门冬、石斛、甘草、黄芩,各等分。
上为末。
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即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
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
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小儿一服分两服,仍量岁数,加减与之。
甘露饮子。
枇杷叶干熟地黄天门冬枳壳山茵陈生干地黄 麦门冬石斛甘草黄芩各等分
上药为末。
清热养阴,行气利湿。
治胃中客热,牙宜口臭,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饥饿心烦,不欲饮食;目赤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黄疽,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闷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
现用于口腔炎、咽炎、齿龈肿痛,慢性扁桃体炎属阴虚而有湿热者;亦用于眼科工业性眼灼伤、角膜实质炎。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O毫升,去滓,食后临卧时温服。
小儿一服分两服。
茯苓 泽泻 甘草 石膏 寒水石各60克 白术 桂枝 猪苓各15克 滑石120克
上药研末。
治伤寒汗后,烦渴不止;伏暑大渴。
每服9克,汤调或新汲水调服,姜汤尤妙。
天冬、麦冬、生地、熟地、茵陈、枇杷叶、黄芩、苡仁、石斛、甘草、山栀。
三消。
知母、麦冬、连翘、薄荷、桔梗、黄芩、玄参、滑石、石膏、甘草。
三阳热毒上冲之咽喉痛。
枇杷叶、石斛、甘草、生地黄、黄芩、麦门冬各等分。
口舌生疮,牙宣心热。
上咀。
水煎,食后服。
寒水石、石膏、郁金、甘草、薄荷各等分。
上为末。
潮热乍来乍去,心烦面赤,口干如疟状。
每服1钱,食后薄荷汤调下。
石膏1两,寒水石1两,甘草3钱。
上为末。
小儿伏热吐泻,兼中暑昏迷,烦渴不止,心燥体热,头疼及伤风体热,烦渴嗞煎。
3岁半钱,灯心汤调下,暑热,冷水调下。
立夏后、立秋前宜用,余月不可。
生地3钱,熟地3钱,天冬3钱,麦冬3钱,石斛3钱,甘草2钱,枳壳2钱,枇杷叶3钱。
口糜龈烂出血;食亦,善食而瘦。
水煎大半杯,温服。
人参、白茯苓、甘草、生地、麦冬、五味子、知母、花粉、葛根。
喉舌牙疳,痘后牙疳出血,口臭口烂。
上焦火,加生藕汁,桔梗、山栀;中焦火,加石膏、黄连;下焦火,加黄柏、熟地,去葛根。
枇杷叶1钱,生地黄1钱,熟地1钱,天冬1钱,黄芩1钱,石斛1钱,山豆根1钱,犀角屑1钱,枳壳1钱,甘草5分。
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烂,时出脓血。
水2钟,煎7分,食后服。
犀角1钱,生甘草1钱,生地1钱,银柴胡1钱,枳壳1钱,麦门冬1钱,知母1钱,枇杷叶1钱,黄芩1钱,钗石斛1钱,茵陈1钱。
茧唇。
用淡竹叶7片,灯心10很为引,水煎服。
大熟地3钱,大生地2钱,玉竹3钱,大麦冬2钱,天门冬1钱,马料豆2钱,炙甘草4分。
喉白,咽干不润,咳嗽,唇燥舌干。
是方得人参更妙。
生地黄4钱,熟地3分,麦冬3钱,僵蚕2钱,银花1钱5分,天冬1钱5分,石斛1钱,枳壳1钱,粉草1钱。
白喉虚热症,白见于关内外,色稍不润,喉内红肿,下午痛甚,口干不渴,舌苔虽黄而滑,小便略赤而长,饮食稍碍,心烦不眠。
水煎服。
大生地5钱,鲜生地6钱,天冬3钱,麦冬3钱,鲜石斛4钱,黄芩1钱,银花3钱,川贝母1钱,生甘草5分,炙甘草5分。
存阴清邪,以复胃中津液。
主温热病。
加竹茹1团,姜汁炒。
麦门冬1两,天门冬2两,生地黄4分,熟地黄6分,石斛5分,枇杷叶5分,山茵陈6分,枳壳6分,黄芩6分,犀角屑6分,甘草1字。
小儿牙疳。
水煎服。
黄芩、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枇杷叶、茵陈、石斛、桔梗、甘草、枳壳各等分。
痘疮,热毒攻牙,口肿。
水煎,食后服。
不可吃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