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甘草 白术各6克 干姜 茯苓各12克
温脾胜湿。
治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致患肾着,身重,腰及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腹重,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腰中即温。
肾受冷湿,着而不去,而为肾着。
然病不在肾之本脏,而在肾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
方中干姜辛热,温里散寒,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利水为臣;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
甘姜苓术汤、甘草汤、肾着汤、除湿汤、苓姜术甘汤、茯苓干姜白术甘草汤
甘草2两,白术2两,干姜4两,茯苓4两。
对肠管的兴奋作用《经方研究》:王培忠等报道,甘姜苓术汤的水煎液在小量时对家兔离体肠管有轻微的兴奋作用;加大剂量后,其兴奋作用未见明显加强。
认为其水煎液兴奋肠管的作用与剂量关系不大。
暖土胜湿;补土制水,散寒渗湿;温脾化湿。
主肾着。
寒湿下侵,身重,腰以下冷重而痛,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胞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者;呕吐腹泻,妊娠下肢浮肿,或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遗尿,妇女年久腰冷带下等,属脾阳不足而有寒湿者。
1.肾着:杜某,女,52岁。
腰痛,腰部重倦有冷痹感,两侧髓关节痛,行动拘急痛,俯仰困难,四肢倦怠无力已5月余,治疗无效。
诊其脉沉迟,此肾着证也,肾虚而寒湿所侵,腰受冷湿着而不去,治宜温通驱寒湿为治,拟用肾着汤。
白术1两,云苓1两,干姜1两,炙甘草5钱,2剂,清水3钟,煎至1钟,温服。
后以原方加桂枝尖、杜仲,共进8剂而愈。
2.半身出汗:本方治疗半身出汗12例,病程最长2.5年,最短半年;有布氏杆菌病史者2例,风心病史1例,非特异性结肠炎病史3例。
病者皆有脾阳不足,寒湿内盛的症状,如汗出、身冷、畏寒等。
结果治愈9例,好转3例。
服药最少2剂,最多12剂。
3.滑精:一士人,年73,平生小便频数,腰冷如坐水中,厚衣覆盖而坐,精液时泄不自禁,诸治并无效,如此已10余年矣。
余诊之,心下悸,即与此方而痊愈。
4.带下:丁某,女,44岁。
带下年余,近半月来加重,色白清稀,绵绵不绝,少腹隐痛,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酸,舌胖苔白,脉小略滑。
乃寒湿阻滞胞宫。
药用茯苓、白术各30g,干姜、甘草各10g,苍术20g,煎服。
4剂后,带下明显减少,腰痛、头晕明显好转。
甘姜苓术汤,甘草汤、肾着汤、除湿汤、苓姜术甘汤、茯苓干姜白术甘草汤。
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酢物。
1.《医方考》:肾着于湿,腰冷如冰,若有物者,此方主之。
肾主水,脾主湿,湿胜则流,必归于坎者,势也,故曰肾着。
腰为肾之府,湿为阴之气,故令腰冷如冰;若有物者,实邪着之也。
干姜、辛热之物,辛得金之燥,热得阳之令,燥能胜湿,阳能曝湿,故象而用之;白术、甘草,甘温之品也,甘得土之味,温得土之气,土胜可以制湿,故用以佐之;白茯苓甘淡之品也,甘则益土以防水,淡则开其窍而利之,此围师必缺之义也。
2.《金匮要略心典》: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
甘、姜、苓、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名肾着者。
原其病也。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出自汉·《金匮要略》。
本方又名“肾著汤”“甘姜苓术汤”。
甘草二钱、白术二钱、干姜四钱、茯苓四钱。
水煎服。
温脾渗湿。
主治肾着病,腰及腰以下重坠冷痛,口不渴,小便自利,苔白,脉沉细。
肾受冷湿,着而不去,而为肾着。
然病不在肾之本脏,而在肾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
方中干姜辛热,温里散寒;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诸药。
该方有温肾散寒、健脾除湿之功,主要通过补土制水、温化寒湿而治疗肾着病。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男性不育症、臀上皮神经炎、身半汗出、双足不温、遗尿、腹泻、喘证、脱肛、坐骨神经痛、结肠炎、痛经、眩晕、鹤膝风、鞘膜积液、腰肌纤维织炎、冷淋等证属寒湿内阻的病症。
肾著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重与腰冷,亦名甘姜苓术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