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汤》

《伤寒论》:茯苓甘草汤

别名

茯苓桂甘汤、茯苓汤

处方

茯苓2两,桂枝2两,甘草1两,生姜3两。

功能主治

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主心下停饮,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遗溺;奔豚。
伤寒汗出不渴者;伤寒厥而心下悸者。
伤寒发汗后,腹下气满,小便不利。
膀胱腑发咳,咳而遗溺。
疝作奔豚。

临床应用

心下停水:程某,男,年48岁。
平素脾气衰弱,常患噫气胃满,消化滞呆之证。
后在溽暑季节,贪食瓜果,而患腹泻。
服健脾利水之剂,腹泻止,而胸脘满闷异常,逆气上冲,烦躁不宁,头眩欲呕,心下漉漉作水声,四肢逆冷,舌质淡,而苔白腻,脉象沉弦。
此为脾不健运,水湿停潴之证。
故以扶阳温胃行水之茯苓甘草汤治之。
处方:桂枝15g,茯苓24g,生姜15g,甘草3g。
连服2剂,而躁烦不作,脘闷消失,冲逆平息,脉象虚软。
后以健脾行水之剂,调理而愈。

用法用量

茯苓桂甘汤、茯苓汤。

各家论述

1.《普济方》;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卫,桂枝、生姜之辛,助阳气而解表。

2.《内台方议》:今此汗出而渴者,为邪不传里,但在表而表虚也。
故与茯苓为君而益津和中;甘草为臣辅之;以桂枝为佐,生姜为使,二者之辛而固卫气者也。
③《伤寒附翼》:此厥明伤寒发散内邪之汗剂,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后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此方本欲利水,反取表药为里症用,故虽重用姜、桂,而以里药名方耳。
厥明伤寒,先热者后必厥,先热时必消渴。
今厥而心下悸,是下利之源,斯时不热不渴可知矣。
因消渴时饮水多,心下之水气不能入心为汗,蓄而不消,故四肢逆冷而心下悸也。
肺为水母,肺气不化,则水气不行。
茯苓为化气之品,故能清水之源;桂枝、生姜,则从辛入肺,使水气通于肺,以行营卫阴阳,则外走肌表而为汗矣;佐甘草以缓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布,而悸自安。
以之治水者,即所以治厥也。
伤寒心悸无汗而不渴者,津液未亏,故也用此方大发其汗。
用姜、桂与茯苓等分,而不用芍药、大枣,是大发其汗。
佐甘草者,一以协辛发汗,且恐水渍入胃也。

摘录
《伤寒论》

《会约》卷四:茯苓甘草汤

处方

半夏2钱,生姜3钱,茯苓3钱,甘草1钱,陈皮1钱,白术1钱半。

功能主治

水停心下,眩悸呕吐。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如渴而小水不利,加泽泻8分,肉桂5分。

摘录
《会约》卷四
Processed in 0.046621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