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茯苓汤。
赤茯苓30克 半夏15克陈橘皮30克芎藭15克 白术15克 人参30克
上药捣粗罗为散。
治伤寒后呕哕,心下痞满,胸膈间宿有停水,头眩心悸。
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赤茯苓3两。
上为散。
饮水过多,心闷着热,小便不通,男子小便中有余沥,漏精,梦泄。
每服2钱匕,冷水调下。
如男子小便中有余沥、漏精、梦泄,用温酒调下,空心服妙。
赤茯苓3两,白术1两,葵子1合,赤芍药1两,木通2两,榆皮3两,白茅根1握。
上为粗散。
气淋。
小腹胀闷,脐下时时切痛。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葱白3茎,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以利为度。
赤茯苓1两,陈皮3分,桔梗1两,甘草半两。
上为末。
调中养胃。
主伤寒数日,胸膈不利。
每服1钱,水6分,加生姜2片,煎至4分,温服,不拘时候。
白茯苓1两,桔梗1两,生干地黄1两,人参1两,桂心1两,当归1两,钩藤1两,独活1两,桑寄生1两,赤芍药1两,石膏1两。
上为散。
惊胎。
妊娠因用力执作,觉胎动,心腹急痛,面青,汗水,头仰,气喘欲绝。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赤茯苓1两半,郁李仁1两半,赤芍药1两半,大腹2个,百合柴胡1两,桑根白皮1两,陈橘皮1两,枳壳1两,知母1两。
上为粗末。
风气攻头面浮肿,烦渴,心中躁闷,肚腹胀满,小便秘涩。
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茯苓饮”。
白茯苓1两,栀子仁1两,黄芩1两,人参1两,甘草半两。
上为散。
心脏实热,惊悸喜笑,神识不安。
每服2钱,水1中盏,加青竹茹1分,煎至8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赤茯苓1两,贯众1两,缩砂仁1两,甘草1两。
上为细散。
喉中生谷贼,结肿疼痛,饮食妨闷。
每用1钱匕,掺喉中,以水送下。
赤茯苓3两,桂1两,麻黄1两,甘草1两。
上为散。
疟病但热不寒,遍身发黄,小便涩滞。
每服3钱匕,新汲水调服,不拘时候。
赤茯苓3两,葶苈半两,人参1两,防风1两,泽泻1两,甘草1两,桂1两,白术1两,狼毒1两,蜀椒1两,干姜1两,赤小豆1两,大戟半两,肉苁蓉3分,猪苓3分,女萎3分。
上为散。
脚气肿满。
每服1钱匕,温酒调下,日2次,夜1次。
小便利为度。
坚白茯苓。
上为末。
大补益,缩小便。
主肾气不能摄精,心不能摄念,或梦而泄者,或不梦而泄者。
每服5钱,空心、食前、临卧温水调下,日4-5次。
赤茯苓1两,茯神1两,人参半两,远志半两,海金沙半两。
上为细散。
上焦风热壅盛,头目眩运,烦躁饮水,小肠结涩。
每服2钱匕,食后、临卧煎瞿麦汤调下。
白茯苓3分,远志半两,人参半两,麦门冬半两,白僵蚕半两,羚羊角半两,菊花半两,甘草1分,牛黄1分,铁粉1分。
上为散。
心虚惊悸。
每服2钱匕,食后煮竹沥汤调下,或薄荷熟水下。
茯苓、钟乳、云母粉、石斛、菖蒲、柏子仁、菟丝子、续断、杜仲、天门冬、牛膝、五味子、泽泻、远志、甘菊花、蛇床子、薯蓣、山茱萸、天雄、石韦、干地黄、苁蓉各等分。
上为散。
长生延年,老而更壮。
主
每服方寸匕,以酒下,日2次。
20日知,30日病悉愈,100日以上体气康强。
忌酢物、羊肉、饧、鲤鱼、猪肉、芜荑。
赤苓1两,桂心1两,甘草半两。
上为末。
伤寒太阳汗出不渴者,凡发汗太过,故令大小便难。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茯苓12分,生地黄12分,远志10分,白薇10分,龙齿10分,防风8分,人参8分,独活8分。
产后狂语,志意不定,精神昏乱,心气虚,风邪所致。
上以银1大斤,水1斗5升,煎取7升,下诸药,煎取3升,分3次温服。
忌菘菜、猪肉、生冷。
藿香、甘草、人参、半夏、白茯苓、丁香、陈皮各等分。
上为末。
胃寒呕吐。
每服1钱,藿香叶3寸,葱白1寸,同煎服。
茯苓8分,麦门冬8分,通草8分,升麻8分,紫菀1钱,知母1钱,桂心4分,赤石脂、淡竹叶10片,大枣2个。
心经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安。
水2盏,煎8分,温服。
茯苓6分,人参6分,当归6分,甘草6分,生姜4分,陈皮4分,厚朴8分。
产后腹痛气胀,胁下闷,不食兼微利。
上咀。
以水2升,煎取8合,去滓温服。
茯苓、干姜、黄连各等分。
上为细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下痢三十年者。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茯苓丸”。
若痢剧者,加龙骨、附子,还令等分。
京三棱半两,蓬莪术半两,缩砂仁半两,赤茯苓半两,青皮2钱半,陈皮2钱半,滑石2钱半,甘草2钱半。
上为末。
小儿尿如白米泔状,由乳哺失节,有伤于脾,致使清浊不分而色白也,久则成疳,亦心膈伏热兼而得之。
每服1钱,麦门冬、灯心煎汤调下。
白茯苓1两,人参1两,白芍药1两半,甘草1两,羚羊角屑1两,防风1两,黄耆1两,桂心半两,芎藭1两,麦门冬1两,地骨皮3分,磁石1两半,当归1两,牛膝1两,五味子1两。
上为散。
肾劳。
虚损羸乏,咳逆短气,四肢烦疼,耳鸣,骨间热,小便赤色,腰脊疼痛无力。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空腹及晚食前温服。
锁阳丹
茯苓、猪苓、木馒头各等分。
上为末。
泄精,膀胱疾。
每服2钱,用米饮调下。
赤茯苓1两,枳壳1两,木香半两,木通3分,大黄2两,诃黎勒皮1两,槟榔1两,桔梗3分,茎叶1两,鳖甲2两,桂心半两。
上为散。
脚气。
心腹胀满,两胁妨闷,不能饮食。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茯苓、远志、人参、麦门冬、桂心、生地黄、当归、龙齿、白芍药、羚羊角各等分。
上为粗末。
产后脏虚,心中惊悸,志意不定,言语错乱,不自觉知。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赤茯苓汤
赤茯苓1两,半夏半两,陈橘皮1两,芎藭半两,白术半两,人参1两。
上为粗散。
伤寒后呕哕,心下痞满,胸膈间宿有停水,头眩心悸。
赤茯苓汤。
白茯苓2两,黄耆2两,牛膝1两,附子2两,人参1两,白芍药1两,白术1两,石斛1两,当归1两,沉香1两,桂心1两,芎藭1两。
上为散。
肉极。
坐卧不安,寒气所加,体重怠堕,四肢不举,关节疼痛,饮食无味。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酸枣仁3两,白茯苓3两,麦门冬3两,白芍药3两,紫苏茎叶3两,黄耆3两,人参3分,陈橘皮3分,甘草3分。
上为散。
虚劳烦热,四肢疼痛,不得睡卧。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赤茯苓1两,麦门冬1两,生干地黄1两,人参1两,前胡2两,枳实1两,赤芍药1两,甘草半两,射干1两。
上为散。
虚劳,每唾稠粘,咽喉不利。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赤茯苓1两,半夏3分,枳壳3分,前胡1两,羚羊角屑3分,人参3分,槟榔1两,木香半两,桂心半两。
上为散。
脚气。
心胸痰壅,呕逆,不欲饮食。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白茯苓1两,木香1两,杜仲1两,菖蒲1两,熟干地黄1两,柏子仁1两,秦艽1两,菟丝子1两,青橘皮1两,诃黎勒皮1两,赤石脂1两,当归1两,五加皮1两,牛角1两,乌贼鱼骨1两,艾叶灰1两。
上为散。
妇人血海不调,因虚冷成积,月水不绝,及赤白带下,面色萎黄。
腰脚沉重,胎气多损。
每服2钱匕,糯米饮调下,温酒亦得,空心、食前服,日3次。
人参8分,甘草8分,芍药8分,当归8分,生姜8分,远志10分,茯苓10分,桂心6分,麦门冬12分,大枣12分。
上为散。
产后心虚,松悸不定,乱语错误,精神恍惚不主。
产后健忘少睡,或自汗盗汗。
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分3次温服。
白茯苓1两,人参1两,黄耆1两,酸石榴皮1两,陈橘皮1两,甘草1两。
上为细散。
妊娠胎月未足,气血未充,辄堕胎者,其血伤动,下而不止,虚烦困倦。
每服2钱匕,热酒调,温服,米饮亦得,不拘时候。
人参1钱,甘草1钱,山药1钱,当归1钱,白茯苓8分,桂心5分,麦冬1钱,远志2钱,大枣2枚,生姜5钱。
上锉。
产后心虚,忪忡不定,恍惚多惊。
水2盏,煎1盏服。
赤茯苓1两,槟榔3钱,桂心5钱,大腹皮5钱,川茴香5钱,良姜5钱。
上为细末。
伤寒汗下后,脐下有动气者。
每服5钱,沸汤点服。
茯苓1两,当归5钱,川芎5钱,桂心5钱,白芍5钱,黄耆5钱,人参5钱,熟地5钱。
产后蓐劳。
生产日浅,运动用力,四肢寒痛,寒热如疟。
水2钟,加猪肾1双,去脂膜细研,加生姜3片,大枣2个,同煎1钟,去肾、生姜、大枣,加没药5分,煮取7分,去滓,食前分2次温服。
白茯苓1两,细辛1两,香白芷1两,寒水石4两。
上为细末。
牙齿疼及牙龈肿痛。
每用少许擦牙痛处,含口良久,吐去津,然后用温水潄之,不拘时候。
茯苓1两,人参1两,芍药1两,山栀子1两,甘草1两,紫苏1两,麦门冬1两,瞿麦1两,连翘2两。
老人赤眼不退。
上咀。
水煎服。
茯苓半两,牙消半两,雄黄半两,朱砂半两。
上为末。
惊风偏搐。
金银薄荷汤调下。
五味子半两,阿胶半两,茯苓半两,黄耆1两。
上为细末。
血淋。
血淋不可进凉药者。
《普济方》引《十便良方》本方用法:每服二钱。
茯苓7钱半,茯神7钱半,人参7钱半,远志7钱半,甘草7钱半,龙骨半两,防风半两,麦门冬1两,生地黄1两,犀角1两。
上为末,分作3服。
骨蒸热劳,多嗽端。
水1升半,煎至1升,3次服。
赤茯苓4两,菊花2两,钟乳1两,云母1两,菖蒲半两,栝楼根半两,赤石脂半两,山茱萸半两、防风半两,牛膝半两,菟丝子半两,熟干地黄半两,续断半两,杜仲半两,山芋半两,蛇床子半两,柏子仁半两,天雄半两,桂半两,肉苁蓉半两,牡丹皮半两,人参半两,天门冬半两,石斛半两,白术半两,石长生半两,牡蒙半两,附子半两,苦参半两,玄参半两,独活半两,牡荆子半两、狗脊半两,紫菀半两,干姜半两,黄耆半两,泽泻半两,甘草半两,芍药半两,巴戟天半两,沙参半两,远志半两,石南叶半两,牡蛎半两。
上为散。
还精补脑,长生驻颜,却老延年。
主
每服1钱匕,温酒调下,日3次,空心、日午、近晚各1次。
20日见效,45日诸疾并愈,1年可还童。
白茯苓2两,缩砂仁1两。
上为细末,入盐2钱,用精羊肉批作大片,掺药在上,炙熟。
梦中虚滑遗精。
空心食之,然后饮酒1-2盏。
槟榔散
芫花3钱半,泽泻3钱半,郁李仁3钱半,甜葶苈3钱半,汉防己3钱半,藁本3钱半,陈皮半两,白茯苓半两,白槟榔半两,瞿麦半两,滑石7钱半,大戟7钱半。
上为末。
诸般气肿。
槟榔散。
方中茯苓原脱,据《袖珍》补。
忌盐食百日。
郁李仁4钱,槟榔2个,赤茯苓1钱,白术1钱,甘遂1钱,橘皮1钱半。
上为细末。
肿满,小便不利。
每服1钱,姜、枣汤调下。
《本事方释义》:郁李仁气味辛平而润,入手、足太阴、阳明;槟榔气味苦辛温,入足太阴、太阳,能消积气;赤茯苓气味甘平,淡渗,入阳明;白术气味甘温微苦,入足太阴;甘遂气味苦寒,入足太阳,泄水之圣药;橘皮气味苦辛微温,入手太阴。
此因湿邪肿满,小溲不利,故用分消群剂,使水气下泄,惟恐土衰,水不能去,以术培土,姜、枣和营卫,则溺得通利,岂有不奏绩耶。
白附子5钱,玄参5钱,白茯苓7钱5分,川续断、白僵蚕。
小眦赤。
上咀。
每服3钱,水1钟半,煎至半钟,去滓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