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3两,黑牵牛3两,橘红2两,青皮2两。
上为细末,蒸熟萝卜膏子和为剂,丸如梧桐子大。
远年近日一切积聚及酒食所伤。
每服30丸,或加至50-60丸,空心、临卧温汤送下。
贝母2钱,川厚朴2钱,血竭1钱5分,柴胡2钱,上肉桂1钱5分,巴豆2钱,玄参2钱,肉豆蔻1钱5分,知母2钱,真麝香1分,冰片1分,神金10张,辰砂2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以辰砂为衣,宜盛瓷瓶,不可泄气。
消积理滞,镇惊化痰。
主小儿急慢惊风,痰喘气促,寒火结胸,大小便闭塞,一切食积痰疟,腹疼腹胀,红白痢疾,及发斑出疹,热毒内陷等证。
未满周岁每服3丸,周岁以上每服5丸,用葱白1寸,灯心7根,煎汤将丸溶化,加白糖少许,温服。
黄柏、苦参、连翘、川牛膝、何首乌、当归尾、生地、牡丹皮、防风、防己、荆芥、紫苏叶。
上为末,神曲打糊为丸。
不拘遍身上下手足脓窠,血风疥癣。
每服3钱,白汤送下。
1斤服完,除根不发。
加蛇蜕1两研更妙。
黄柏为君,苦参为臣,连翘、川牛膝、何首乌、当归尾、生地、牡丹皮为佐,防风,疮在上为使,防己、荆芥、紫苏叶,疮在下,此三味为使。
生地黄150枚,乌头150枚,大豆3升半。
乌头以酒1升半,和地黄汁浸乌头至烂,绞去滓,纳豆子于二汁中,至除日晒之,有余汁更浸至汁尽为度。
令人能食,益气,强盛有子,发白反黑,齿落更生。
主痼冷风眩,寒中手足冷,胃寒脐冷,百病五劳。
初服2豆,渐服至20豆,有病空腹服,无病食后服,四时合亦得,2月制尤美。
先病热之人不可服。
草乌头1两,马钱子1两,全当归1两,麻黄1两,真僵蚕1两,穿山甲1两,大甘草5钱。
上为细末,葱汁熬汤,水为丸,如芥子大,晒干,瓷瓶密贮。
一切大毒恶疮,无论已溃未溃。
高年者5-6分,中年者7-8分,少年者3分,凡服俱用葱汁白汤送下。
务须避风取汗,如汗出后,必须次日辰已时方可起床见风,如不遵戒守,汗出见风,则手足坚硬。
凡犯此者,即用甘草末,调服即解。
孕妇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