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蜢

《全国中草药汇编》:蚱蜢

拼音注音
Zhà Měnɡ
别名

蚂蚱、油蚂蚱、草蜢子

来源

蚱蜢科昆虫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以干燥虫体入药。
夏秋捕捉,开水烫死,晒干。

性味

辛,平。

功能主治

止咳平喘,定惊,消积。
用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小儿惊风,疳积。

用法用量

每次2~4钱,小儿0.5~1钱。
焙干研粉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蚱蜢

拼音注音
Zhà Měnɡ
别名

直螽,蠜。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蝗科昆虫稻蝗等的干燥全虫
秋季捕捉,晒干或风干。

生境分布

分布几遍全国。

原形态

体长圆形,黄绿色。
雌虫头至翅端长3.6~4.4厘米;雄虫长3~3.3厘米。
头部略成方形,在复眼后方各有一条褐色纵带,由头部侧面伸至前胸背板的侧面。
复眼椭圆形,位于头顶两侧,单眼3个,在复眼中间的头顶部。
触角丝状,有多数小节组成;口器咀嚼式。
前胸背板较大,中、后胸背板较小。
翅2对,前翅狭长,灰褐色,后翅阔,半透明,翅长超过腹部的末端。
足3对,灰褐色,跗节8节,具2爪,后肢的腿节特大,善于跳跃。
腹部可见11节,第1节两侧有听器,雌虫腹部的末端有产卵管。

多生活于水稻、玉米、高梁、甘蔗等田中,以及潮湿近水的草滩和田埂上,食害稻谷、玉米等禾本科作物。

性味

辛甘,温。

①《本草拾遗》:"有毒。
"

②《纲目》:"辛,有毒。
"

③《随息居饮食谱》:"辛甘,温。
"

功能主治

治小儿急慢惊风,百日咳。

①《纲目拾遗》:"治咳嗽,惊风,破伤,疗折损,冻疮,斑疹不出。
"

②《随息居饮食谱》:"暖胃助阳,健脾运食。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只;或煅存性研末。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

①治小儿惊风:蚱蜢不拘多少,煅存性,砂糖和服。

②治急慢惊风:霜降后取蚱蜢风干,用十个或七个,加钩藤、薄荷叶各一撮,煎汤灌下,渣再煎服。

③治破伤风:霜降后蚱蜢,晒干,用十数个,瓦上煅存性,酒下。

④治鸬鹚瘟:蚱蜢十个。
煎汤服。

⑤治鸬鹚郁:干蚱蜢煎汤服。

⑥治冻疮:蚱蜢,风干,煅研,香油和搽,撒亦可。

⑦治痧胀:蚱蜢五、六个。
煎汤温服。

⑧治三日疟:盘螽,阴干为末,临发日,于五更时酒服方寸匕。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蚱蜢

拼音注音
Zhà Měnɡ
别名

蛗螽、蠜、螽、蟅 蟒、蚮、百蜷、蛨虴、虴蛨、簸蝩

英文名
Grasshopper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1.《纲目》:蛗螽,在草上者曰草螽,在土中者曰土螽,似草盏而大者曰螽斯,似螽斯而细长者曰馨螽。
数种皆类蝗,而大小不一,长角修股善跳,有青、黑、斑数色。
亦能害稼,五月动股作声,至冬入土穴中。

2.《纲目拾遗》:蚱蜢,性窜烈,能开关透窍。
一种灰色而小者,名土磔,不入药用,大而青黄色者入药,有尖头、方头二种。
《救生苦海》五虎丹中用之,治暴疾气闭,大抵取其窜捷之功为引也。

来源

药材基源:为蝗科动物飞蝗、中华稻蝗、稻叶大剑角蝗等多种昆虫的成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Locusta migratoria Linnaeus2.Oxya chinensis Thunberg3.Acrida lata Mots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息于草地、农田。

2.活动于稻田、堤岸附近。

3.生活于草地、农田。

资源分布:1.分布于全国各地。

2.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3.分布于全国各地。

原形态

1.飞蝗,体长约5.4cm,黄褐色。
头顶色淡,复眼棕色,卵圆形。
单眼3个,作鼎足排列。
触角丝状,褐色。
咀嚼式口器。
前胸长大,绿色,中央有隆起的纵走线。
前翅皮纸质,狭而长,灰黄色,有不规则的斑纹前、中足黄褐色,后足腿节绿色,内侧有带状黑绿色斑3条。
腹部由11节组成,在第1腹节上有听器,在第2-8腹节上有气门8 对,末端有尾毛。

2.中华稻蝗,体长圆形,长3-4cm,黄绿色或绿色,有时黄褐色,有光泽,头顶有圆形凹窝,颜面中部沟深。
复眼灰色,椭圆形,触角丝状,褐色。
前胸发达,中部有横缝3条。
前翅前缘部分呈绿色,余部褐色,腹黄褐色,雄体腹末端屈曲上。

3.稻叶大剑角蝗,体细长圆形,雄虫长约5.4cm,雌虫长约9cm,全体绿色,有时呈灰褐色。
头圆锥形,颜面尖形,显着倾斜,咀嚼式口器,触角剑形。
雌虫前翅的中央具有1列纵行的白色。

化学成分

血淋巴含凝集素,2-氨基乙基膦酸,卵黄蛋白原,孕烯醇酮,黄体酮,睾酮,5α二氢睾酮,雌酮,雌二醇,蜕皮素,血脂减少因子,反映糖蛋白,血淋巴蛋白,20-羟基蜕皮素结合蛋白,二酰甘油,磷脂及联结到蛋白上的保幼激素Ⅲ,血管加压素样神经肽。

头含飞蝗利尿肽,飞蝗焦激肽A,5-羟色胺,飞蝗肌抑制肽,飞蝗激肽,利尿激素,促同素异形性激素I。

血含蛋白酶抑制剂。

脂肪体含总脂肪酸,脂肪动用激素,3-去氧-3-氟-D-葡萄糖。

卵母细胞含磷脂,三酰甘油,三酰甘油合成酶。

卵含蜕皮甾体类腺苷一磷酸酯,磷酸肌酸,组织蛋白酶。

唾啐腺体含多巴胺,5-羟色胺,肾上腺素,脱氧肾上腺素。

飞蝗雄性畏助腺体含飞蝗激肽,飞蝗磺胺激肽,飞蝗亲肌肽,肌刺激肽,肌亲肽,肌抑制肽.腺肽含蛋氨酸-脑啡肽样肽。
其他腺体含蜕皮素,3-去氢蜕皮松。

飞蝗肌含牛磺酸,乙酰辅酶A,肉毒碱,乙酰肉毒碱,肉毒碱乙酰转移酶,茧密糖酶,核酸,氨基酸,总脂肪酸,3-去氧-3-氟-D-葡萄糖。

分泌组织含促性腺神经激素,神经激素,胰岛素相关肽,脂肪动用激素I,脂肪动用激素II。

肠含胰蛋白酶,鞣质,血管加压素样神经肽。

心含促同素异形性激互助组I,抗利尿激素。

中枢神经系统还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黑素细胞刺激肽,β内啡吠,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亮氨酸-脑啡肽,真蛸胺,血管加压素样神经肽。

组织含脊椎动物型甾体飞蝗含黄嘌呤脱氢酶,甲过质酶,壳二糖酶,甲壳质,鞣酸,脂肪动用激素IV,岩藻甾醇24,28-环氧丙酸,胆甾醇,N-乙酰多巴胺,卵黄磷蛋白,印楝子素,骨胶原,蜕皮甾体类脂肪酸酯,苯酚,愈创木酚,藜芦醚,异黄蝶呤,黄蝶呤,正二十九烷等17种正烷烃类。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尽可能质,焙酥,研粉。

归经

肺;肝;脾经

性味

味辛;甘;性温

功能主治

祛风解痉;止咳平喘。
主小儿惊风,破伤风;百日咳;哮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只;研末,1.5-3g。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

①治小儿惊风: 蚱蜢不拘多少,煅存性,砂糖和服。
②治急慢惊风: 霜降后取蚱蜢风干,用十个或七个,加钩藤、薄荷叶各一撮,煎汤灌下,渣再煎服。
③治破伤风: 霜降后蚱蜢,晒干,用十数个,瓦上煅存性,酒下。
④治鸬鹚瘟: 蚱蜢十个。
煎汤服。
⑤治鸬鹚郁: 干蚱蜢煎汤服。
⑥治冻疮: 蚱蜢,风干,煅研,香油和搽,撒亦可。
⑦治痧胀: 蚱蜢五、六个。
煎汤温服。
⑧治三日疟: 蛗螽,阴干为末,临发日,于五更时酒服方寸巴。

各家论述

1.《纲目拾遗》:治咳嗽,惊风,破伤,疗折损,冻疮,斑疹不出。

2.《随息居饮食谱》:暖胃助阳,健脾运食。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55235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