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椇子

《中药大辞典》:枳椇子

拼音注音
Zhǐ Jǔ Zǐ
别名

木蜜,树蜜、木饧,白石木子,蜜屈律,鸡距子、癞汉指头,栞栱,背洪子、兼穹,拐枣,天藤、还阳藤,木珊瑚、鸡爪子、鸡橘子、结留子、曹公爪、棘枸,白石枣,万寿果,鸡爪梨、甜半夜,龙爪,碧久子,金钩钩、酸枣,鸡爪果,枳枣,转钮

出处

《唐本草》

来源

为鼠李科植物枳椇的带有肉质果柄的果实或种子
10~11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将果实连果柄一并摘下,晒干。
或碾碎果壳,筛出种子。
晒干。

生境分布

野生或栽培。
自河北、河南以至广东、贵州、云南均有分布。
主产陕西、广东、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此外,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河北;西藏等地亦产。

原形态

枳椇,又名:枸,枳枸,椇,枸骨,白石木,交加枝,金钩木,桔枸树,梨枣树,金果树。

落叶乔木,高达10米。
小枝红褐色。
叶互生,广卵形,长8~15厘米,宽6~10厘米,先端尖或长尖,基部圆形或心脏形,边缘具锯齿,两面均无毛,或下面沿主脉及侧脉有细毛,基出3主脉,淡红色;叶柄具锈色细毛。
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杂性,绿色,花梗长;萼片5,近卵状三角形;花瓣5,倒卵形,先端平截,中微凹,两侧卷起;雄花有雄蕊5,花丝细,有退化子房;两性花有雄蕊5,雌蕊1,子房3室,每室1胚珠,花柱3裂。
果实为圆形或广椭圆形,灰褐色;果梗肉质肥大,红褐色,无毛,成熟后味甘可食。
种子扁圆,红褐色。
花期6月。
果熟期10月。

本植物的根,树皮、树干中的液汁,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状

①干燥带果柄的果实

果柄膨大,肉质肥厚,多分枝,弯曲不直,形似鸡爪,在分枝及弯曲处常更膨大如关节状,分枝多呈丁字形或相互成垂直状,长3~5厘米或更长,直径4~6毫米。
表面棕褐色,略具光泽,有纵皱纹,偶见灰白色的点状皮孔。
分枝的先端,着生1枚钝三棱状圆球形的果实,果皮纸质,甚薄,3室,每室含种子1粒。
果柄质稍松脆,易折断,折断面略平坦,角质样,淡红棕色至红棕色。
气微弱,味淡或稍甜。

②干燥种子

呈扁平圆形,背面稍隆起,腹面较平,直径3~5毫米,厚约2毫米。
表面红棕色至红褐色,平滑光泽,基部有描圆形点状的种脐,顶端有微凸的合点,腹面有一条纵行而隆起的种脊。
种皮坚硬,厚约1毫米,胚乳乳白色,油质,其内包围有2片肥厚的子叶,呈淡黄色至草绿色,亦油质。
气微弱,味苦而涩。

化学成分

果实含多量葡萄糖、苹果酸钙。

药理作用

果实对象兔有显着的利尿作用,而无任何副作用。

归经

①《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阴经。
"

性味

甘酸,平。

①《唐本草》:"味甘,平,无毒。
"

②《本草再新》:"味甘酸,性平,无毒。
"

注意

《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
"

功能主治

治酒醉,烦热,口渴,呕吐,二便不利。

①《荆楚岁时记》:"辟虫毒。
"

②《唐本草》:"主头风,小腹拘急。
"

③《本草拾遗》:"止渴除烦,润五脏,利大小便,去膈上热,功用如蜜。
"

④《滇南本草》:"治一切左瘫右痪,风湿麻木,能解酒毒;或泡酒服之,亦能舒筋络。
小儿服之,化虫,养脾。
"

⑤《滇南本草图说》:"补中益气。
痰火闭结于胸中,用此可解。

⑥《纲目》:"止呕逆。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剂。

复方

①治饮酒多发积,为酷热蒸熏,五脏津液枯燥,血泣小便并多,肌肉消烁,专嗜冷物寒浆:枳椇子二两,麝香一钱。
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吞下。

②治酒色过度,成劳吐血:拐枣四两,红甘蔗一根。
炖猪心肺服。

③治小儿惊风:枳椇果实一两。
水煎服。

④治手足抽搐:枳椇果五钱,四匹瓦五钱,蛇莓五钱。
水煎服。

⑤治小儿黄瘦:枳椇果实一两。
水煎服。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枳椇子

拼音注音
Zhǐ Jǔ Zǐ
别名

木蜜、树蜜、木饧、白石木子、蜜屈律、鸡距子、癞汉指头、背洪子、兼穹拐枣、天藤、还阳藤、木珊瑚、鸡爪子、鸡橘子、结留子、曹公爪、棘枸、白石枣、万寿果、鸡爪梨、甜半夜、龙爪、碧久子、金钩钩、酸枣、鸡爪果、枳枣、转钮子、鸡脚爪、万字果、橘扭子、九扭、金约子。

英文名
Raisin Tree Seed, Fruit of Japanese Raisin Tree
出处

出自《唐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鼠李科植物北枳椇、枳椇和毛枳椇的成熟种子。
亦有用带花序轴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Hovenia dulcis Thunb.[H.dulcis Thunb.var.glabra Makino]2.Hovenia acerba Lindl.[H.dulcis auct.non Thunb.]3.Hovenia trichocarpa Chun et Tsiang

采收和储藏:10-11月果实成熟时连肉质花诹轴一并摘下,晒干,取出种子。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200-1400m的次生林中或栽培。

2.生于海拔2100m以下阳光充足的山坡、沟谷及路边,也常栽培于庭园内。

3.生于海拔600-1300m的山地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及台湾。

2.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

3.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及贵州。

原形态

1.北枳椇 落叶灌木,高约10m。
小枝红褐色。
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广卵形,长8-15cm,宽6-10cm,先端尖或长尖,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具不整齐粗锯齿,两面均无毛;基出3脉,淡红色。
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不对称;花杂性,绿色,花梗长6cm,萼片5,近卵状三角形;花瓣5,倒卵形,先端平截,中微凹,两侧卷起;雄花具雄蕊5,花丝细,有退化的子房;两性花有雄蕊5,雌蕊1,子房3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3浅裂。
果实近球形,灰褐色,生于肥厚、扭曲、肉质的花梗上,成熟后味甘可食。
种子扁圆,红褐色,有光泽。
花期5-7月,果期8-10月。

2.枳椇 落叶乔木,高达10m。
树皮灰褐色,浅纵裂,不剥落。
小枝红褐色,幼时被锈色细毛;冬芽卵圆形,芽鳞2,大而早落。
叶互生;叶柄长2-5cm,红褐色,具细腺点;叶片卵形或卵圆形,长8-16cm,宽6-11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具细尖锯齿,上面无毛,背面脉上及脉腋有细毛;三出脉,淡红色,侧脉3-5对。
二歧式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对称,总花梗长约6.5cm,小花梗长约3mm;花杂性,径约7mm;萼片5,卵状三角形;花瓣5,倒卵形,黄绿色;雄花有雄蕊5,中央有退化的雌蕊;两性花具雄蕊5,子房上位,埋于花盘中,圆锥形,3室,每室具1胚珠,柱头半裂或深裂。
果实近球形,灰褐色,无毛,径6-8mm;果柄肉质肥大,扭曲,径3-5mm,红褐色,上具黄色皮孔,成熟后味甜可食。
种子扁圆形,暗褐色,有光泽。
花期5-6月。
果期9-10月。

3.毛果枳椇 高大落叶乔木,高达18m。
小枝褐色或黑紫色,无毛,有明显的皮孔。
叶纸质,长圆状卵形或宽椭圆形,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截形、近圆形或心形,叶下面密被黄褐色或黄灰色不脱落的绒毛。
二歧式聚伞花序顶生或兼腋生,花黄绿色;花萼密被锈色柔毛,要片具明显的网脉;花瓣卵圆状匙形;花盘密被锈色长柔毛;花柱自基部3深裂。
浆果状核果球形,果序轴膨大,被锈色或棕色绒毛。
种子黑色、黑紫色或棕色,近圆形,腹面中部有核,背面有时具乳头状突起。
花期5-6月,果期8-10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
但不耐空气过于干燥,喜阳光充足,潮湿环境,生长适温20-30℃,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碱性地均能生长,适应性较强。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
种子需砂藏90d后再播。
春季条播,行距30cm,沟深2-3cm,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后稍加镇压,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当苗高35-40cm时,按行株距400cm×300cm挖穴种植,每穴栽1株。

田间管理 移栽后,每年中耕除草4次,每年春、秋季各追施厩肥、堆肥等1次。
冬季剪去阴枝、弱枝。
促进树平直立粗壮。

性状

性状鉴别 北枳椇种子扁平圆形,背面稍隆起,旗面较平坦,直径-5mm,厚1-1.5mm。
表面红棕色、棕黑色或绿棕色,有光泽,于扩大镜下观察可见散在凹点,基部凹陷处有点状淡色种脐,顶端有微凹的合点,腹面有纵行隆起的种脊。
种皮坚硬,胚乳白色,子叶淡黄色,肥厚,均富油质。
气微,味微涩。

积椇种子暗褐色或黑紫色,直径3.2-4.5mm。

毛果枳椇种子黑色、黑紫色或棕色,近圆形,直径4-5.5mm,腹面中部有棱,背面有时具乳头状突起。
广东、广西等地有以连肉质花序轴一并入药。
均以饱满、有光泽为佳。

显微鉴别 北枳椇种子横切面:外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长约180μm,宽约12μm,外壁薄,侧壁甚厚,胞腔窄缝状,靠内壁处膨大,外侧具光辉带。
色素层细胞数列,近卵形或多角形,含有棕色物,其内数列薄壁细胞较小,不含色素。
内表皮细胞径向延长,排列较整齐。
外胚乳细胞颓废,内胚乳细胞壁较厚,子叶细胞壁薄,均充满糊粉粒。

化学成分

北枳椇种子含黑麦草碱,β-咔啉,枳椇甙C、D、G、G’和H,其中枳椇甙D和G相应的甙元为酸枣甙元;果实含多量葡萄糖,硝酸钾和苹果酸钾;果柄和花序轴均含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在花序轴中这三者的含量分别为111.14%、4.74%和12.59%;根皮含欧鼠李碱和枳积椇碱A、B,枳椇碱A即去-N-甲基欧鼠李碱;木质部含枳椇酸。

药理作用

果实对家兔有显着的利尿作用,而无任何副作用。

归经

心;脾;肺经

性味

味甘;性平

注意

脾胃虚寒者禁用。

功能主治

解酒毒;止渴除烦;止呕;利大小便。
主醉酒;烦渴;呕吐;二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炮酒服。

复方

①治饮酒多发积,为酷热蒸熏,五脏津液枯燥,血泣小便并多,肌肉消烁,专嗜冷物寒浆: 枳椇子二两,麝香一钱。
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吞下。
②治酒色过度,成劳吐血:拐枣四两,红甘蔗一根。
炖猪心肺服。
③治小儿惊风:枳果实一两。
水煎服。
④治手足抽搐:枳椇果五钱,四匹瓦五钱,蛇莓五钱。
水煎服。
⑤治小儿黄瘦:枳椇果实一两。
水煎服。

各家论述

1.《荆楚岁时记》:辟虫毒。

2.《唐本草》:主头风,小腹拘急。

3.《本草拾遗》:止渴除烦,润五脏,利大小便,去膈上热,功用如蜜。

4.《滇南本草》:治一切左瘫右痪,风湿麻木,能解酒毒;或泡酒服之,亦能舒筋络。
小儿服之,化虫,养脾。

5.《滇南本草图说》:补中益气。
痰火闭结于胸中,用此可解。

6.《纲目》:止呕逆。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50787 Second , 27 querys.